堪布微博 (11781~118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其实只要认识到六尘的性质,调转希求的方向,放下对六尘的执迷,六尘对众生就构成不了障碍,产生不了危害了。这时心性中本具的清净安乐,就如同水落石出,自然呈现出来了。导师释迦牟尼佛当年修道时,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半偈后,愿以身布施罗刹,所求得的后半偈即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在它的产生与结局当中,有许多常人无法解释的难题,根本不是所谓的"日所思,夜所梦"这么简单。只有在密宗里,才有很清楚的解释。从梦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很重要的人生哲理。
也就是说,虽然六尘本空,但是对于没有认识到它们空无真相的凡夫来说,六尘所形成的家庭、财富以及各种心理的满足,让凡夫深深地痴迷,欲罢不能。也正是这种痴迷,让凡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因为六尘的极强诱惑性,让凡夫在撞了无数回南墙后,依然不长记性,仍旧在义无反顾地投向火坑。
一个人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也千万不要轻生,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有生命就有希望。”只要勇敢地坚持下去,早晚有一天,你决定会破茧成蝶、柳暗花明。
虽说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但不修行者却无法体会。普通众生好比是矿石,虽含有矿物,却未经提炼;菩萨像半成品,经过了一定的提炼,却纯度不够;佛却好似提炼完毕的矿产品,纯洁、精粹、无垢、圆满。
那智者是否在自找苦吃呢?当然不是。应知避苦求乐,是凡夫与圣者的共同目标,不同的只是对于苦乐的定义。凡夫的苦乐,着眼点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欲尘。而智者知道六尘本空,若将其认作真实而去追求或躲避,正是痛苦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凡夫对六尘的贪执,恰恰是阻碍凡夫获得安乐幸福的最大障碍。
智者们是如何对待俗世生活的呢?释迦佛当年本可坐享宫廷的奢华,但是为了解脱,毅然决然逃离宫廷,投入到了修行中,这是后代众生绝佳的榜样。凡是佛法中卓有成就者,远如密勒日巴尊者,近如虚云老和尚等,无不效仿了当年佛陀的行迹,彻底放弃对俗世的妄想,经过了艰苦卓绝的修行,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佛教虽说提倡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过于世间化、低俗化,则太过肤浅或迷信,无法体现它的深广、超越。其实,佛教的精髓都收藏在《大藏经》中,若能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部佛经,都可以找到非常精彩的风光!
三十几颗洁白的牙齿,已经散得七零八落。浑身的皱褶,犹如纵横交错的盘山路。这一切由盛至衰的景象,都是在无声地警示:你的死期即将临近!如果还迷迷糊糊、懵懵懂懂,那与牦牛又有什么差别呢?.
学生与教授散步时,看到一双农夫的鞋,就想把它藏起来。教授劝他:“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你在鞋里放硬币,再躲起来观察。”学生照做了。农夫发现硬币后,激动地仰望蓝天,大声表达感激之情,他提到了无钱看病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感动了,说:“我懂得了,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如果有人实在于心不甘,则通过学佛来促成俗世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佛菩萨确实会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但是第一,这些目标,即使实现,也不会带来预期中的快乐;第二,前世已经实现了无数次,到现今依然两手空空;第三,它们就像海水,越喝只会越渴得难受;第四,如果放弃,快乐反而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