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11781~1180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自己儿时的同龄好友,如今大多漂泊他方、居无定所。众多的生命,已经流落于中阴暗处。我自己一个人,又怎么可能独存于世呢?
其实只要认识到六尘的性质,调转希求的方向,放下对六尘的执迷,六尘对众生就构成不了障碍,产生不了危害了。这时心性中本具的清净安乐,就如同水落石出,自然呈现出来了。导师释迦牟尼佛当年修道时,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半偈后,愿以身布施罗刹,所求得的后半偈即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在它的产生与结局当中,有许多常人无法解释的难题,根本不是所谓的"日所思,夜所梦"这么简单。只有在密宗里,才有很清楚的解释。从梦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很重要的人生哲理。
也就是说,虽然六尘本空,但是对于没有认识到它们空无真相的凡夫来说,六尘所形成的家庭、财富以及各种心理的满足,让凡夫深深地痴迷,欲罢不能。也正是这种痴迷,让凡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因为六尘的极强诱惑性,让凡夫在撞了无数回南墙后,依然不长记性,仍旧在义无反顾地投向火坑。
一个人若没有利他、慈悲、正直之心,即使美貌动人,或者富可敌国,或者名震天下,也都是不值得信赖的。内在的高尚,其实远远胜过外在的光鲜。 ​​​​
再过一百年以后,大地之上现存的人将一个不剩,所有生命都注定会迈向死亡。在犹如短暂梦境一般的迷乱显现中,追求今生利益有什么意义呢?
再过一个春秋,等到明年此时,将有数之不尽的人奔赴黄泉之路,谁敢说在此行列中绝对没有自己呢?所以啊!来世其实并不遥远。
一个人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也千万不要轻生,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有生命就有希望。”只要勇敢地坚持下去,早晚有一天,你决定会破茧成蝶、柳暗花明。 ​​​​
虽说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但不修行者却无法体会。普通众生好比是矿石,虽含有矿物,却未经提炼;菩萨像半成品,经过了一定的提炼,却纯度不够;佛却好似提炼完毕的矿产品,纯洁、精粹、无垢、圆满。
那智者是否在自找苦吃呢?当然不是。应知避苦求乐,是凡夫与圣者的共同目标,不同的只是对于苦乐的定义。凡夫的苦乐,着眼点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欲尘。而智者知道六尘本空,若将其认作真实而去追求或躲避,正是痛苦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凡夫对六尘的贪执,恰恰是阻碍凡夫获得安乐幸福的最大障碍。
智者们是如何对待俗世生活的呢?释迦佛当年本可坐享宫廷的奢华,但是为了解脱,毅然决然逃离宫廷,投入到了修行中,这是后代众生绝佳的榜样。凡是佛法中卓有成就者,远如密勒日巴尊者,近如虚云老和尚等,无不效仿了当年佛陀的行迹,彻底放弃对俗世的妄想,经过了艰苦卓绝的修行,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佛教虽说提倡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过于世间化、低俗化,则太过肤浅或迷信,无法体现它的深广、超越。其实,佛教的精髓都收藏在《大藏经》中,若能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部佛经,都可以找到非常精彩的风光! ​​​​
三十几颗洁白的牙齿,已经散得七零八落。浑身的皱褶,犹如纵横交错的盘山路。这一切由盛至衰的景象,都是在无声地警示:你的死期即将临近!如果还迷迷糊糊、懵懵懂懂,那与牦牛又有什么差别呢?.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无数潜在的功能都可以被开发。开发的方法,是学智慧和修禅定。可惜我们只关心物质的开发,而不重视精神的开发。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何物,它即是我们,我们即是它,如果它不存在,等于我们也不存在了。
学生与教授散步时,看到一双农夫的鞋,就想把它藏起来。教授劝他:“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你在鞋里放硬币,再躲起来观察。”学生照做了。农夫发现硬币后,激动地仰望蓝天,大声表达感激之情,他提到了无钱看病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感动了,说:“我懂得了,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
如果有人实在于心不甘,则通过学佛来促成俗世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不可以,因为佛菩萨确实会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但是第一,这些目标,即使实现,也不会带来预期中的快乐;第二,前世已经实现了无数次,到现今依然两手空空;第三,它们就像海水,越喝只会越渴得难受;第四,如果放弃,快乐反而就在眼前。
往年家财圆满、富贵亨通的人,如今却变成可怜兮兮的穷汉,当这些场景在内心的明镜中清清楚楚地映现出来,怎能不对一切有漏事物生起悲哀与厌倦?
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妙龄男女啊,虽然你们私下倾诉着无尽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妄想着一生相伴、永不分离的美梦,怎奈寿命的长短,却是谁也无法预知的啊!.
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我们的心是什么样,所呈现出来的外境,就会是什么样。当我们在一味指责别人时,很可能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