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0881~109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杂阿含经》说:“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佛陀并告诫对于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味”就是贪恋,“染”就是被沾染、牵制。比如有人喜欢把玩时尚手机,花去了大量时间,与其说使用了手机,还不如说是被手机控制了。大家观察一下,生活中是否就是这个理?
《杂阿含经》中说:“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佛陀教导了我们观无常的方法:不留恋已经消失无余了的过去五蕴,也不期盼目前根本不存在的未来五蕴,对于现在的五蕴,则生厌离,放下对其的贪欲,知道它也就马上消失了。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谗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济公和尚《圣训歌》
《杂阿含经》中佛陀还教导弟子:“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这个教导,振聋发聩!现在社会的目标,诸如房子、感情、尊严等等,都属五蕴。佛陀说追求它们,就是在追求苦。大家是不是该停下来,作一反省?
有人说:“信仰,无疑是一种非理性活动,它不重推理,不讲逻辑。”这无疑是一种根本不了解佛教的说法。佛教认为:信仰包括智信和迷信。智信是通过推理、逻辑或亲身感受所获得的信仰;迷信才是盲目的信仰。
今天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在这个人生中都不会重现,可以说是最后一天,是“末日”。若能把每一天都当成末日来过,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得过且过、放逸懈怠,那人生肯定不会有太多遗憾。
这只小羊出生在被放生的路上,刚刚生下来,四顾找妈妈,妈妈也找它。找到了,母子相依偎,多么欢喜!其他很多小羊却没有这么幸运,一出生或还在妈妈肚子里便被送进屠宰场,母子都成为人的盘中餐。这些动物虽弱小,却同人一样有着苦乐的感受,有着母子情深,也怕疼,也害怕死亡,也愿意快乐地活着。
《杂阿含经》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相反地:“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佛陀教导我们,五蕴是佛弟子研究、修行的对象,对其应知晓,应明了,才能远离贪欲,解脱心灵,超越生老病死。而研究、修行,则需依靠佛法的指导。
一切三宝所依,如佛像佛塔经书僧衣等,都是佛弟子恭敬顶礼的对境。世尊曾说他示现灭度后将现文字相,以教化后世众生,所以我们对佛经乃至其中破损散落的书页都应恭敬,视为法宝,放置于净处和高处。认为佛像经书等若没有开光就只是普通物品,并没有加持力,也无需恭敬对待,这与皈依的学处相违背。
现在不少人喜欢前往藏地,感受那里的蓝天、白云、纯净无染的笑容,虽然当时的心得到了洗礼,但回去后很快又融入红尘了。若能了解藏地神秘古老的佛教文化,哪怕只学到了一句教言,对内心的涤荡也是长久的,甚至可以影响自己一辈子。
《杂阿含经》中导师佛陀教导弟子:“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佛陀并教导应同样观受想行识的无常。这说明我们所学的法义,无论观无常,还是观诸法为梦幻、空性等,都要落实在五蕴之中,在五蕴中去发现它们无常、梦幻、空性的真相。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起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周围的人;喜怒无常,也注定会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所以,懂得做人,有时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即使你不懂怎么为人处世,至少也要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