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10641~1066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佛经中有很多都是讲佛菩萨从初发心到证果之间旷世精勤修行的功德的,我们不要把这些内容当作一般的传奇故事匆匆看过。如果能心怀欣乐地去了解佛菩萨曾发下怎样的大愿,是怎样修行的,成就了怎样的功德事业,心里因此而充满了欢喜和感动,这样的随喜能帮助显发我们内在的佛性。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造成身体疾病的原因有宿业、内伤(用心过度或耽于酒色财气)和外感(受风寒暑湿侵邪)等。若主要由宿业而起,应发菩提心,念佛超度。若因内伤或外感,应断恶行善,存心正直,同时配合医药治疗。愿众生远离病苦!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但实际上,若想达到这个标准,也没有那么简单。且不说别的,仅仅在生活中,你处事乐观、极少抱怨吗?遇到缺陷和挫折,能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既认清自己,又包容别人吗?……所以,只有具备了化解外界刺激的良好心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དཔང་ཡིག་གི་སྐོར།
今天身体康健,明朝也许会身染重病;今天花容月貌,明朝也许会仙姿不再;今天荣华富贵,明朝也许会穷困潦倒;今天誉满天下,明朝也许会遭人唾骂……不要总以为这些只发生在别人身上,它随时可能在你身上呈现。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无常”!
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0年发表的《全球宗教景观》报告中说: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58亿多人有宗教信仰,10亿多人没有宗教信仰——可见,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占绝大多数。
每个优秀的宗教,都有对身心的高层教育,让信众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了信仰的人,内在的自律远比外在的法律,要管用得多;而没有信仰的人,做事往往没有底限,为了蝇头小利就无恶不作。所以,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能单单依赖于法律,信仰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有的历史,当其外壳被除去之后,都是属于心灵的历史。——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
魔有四类: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瑜伽师地论》说:“天魔者,谓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是名天魔。”大家在上网放逸之前,要意识到,这正是佛所不喜而天魔所欢喜的事情,是魔的“扰乱事业”,因此要马上放弃。
网络可以成为学佛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学佛的魔障。什么是魔?《大毗婆沙论》中说:“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人们在网络上消遣,正是常行放逸、有害自身,这时的网络,就是断除慧命的魔障。所以,在必要的学佛和工作需要之外,大家要珍惜慧命,远离网络。
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等待发现的东西或等待开发的力量。彻底了解自己,是世上最自由、最轻松、最快乐的境界。
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厦门大学演讲《问佛陀情为何物》网页链接
人们常说:“人要学会爱自己。” 然而,很多人所理解的“爱自己”只是增加对自己的执着罢了。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这在我理解是真正的自爱。这样的自爱能给人以自信。
在家居士,本来是靠业余时间来学佛修行的,但即使是这业余时间,现在也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互联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在对居士们的闻思修行形成包围和侵蚀,导致大好时光白白地浪费。因此居士们必须引起重视,减少上网,珍惜暇满。
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空性,只是口头上会说“一切皆空,什么都不要执著”,这就像平民自称为国王一样,只是逞口头之利,终究没有什么益处。诚如禅宗六祖所言:“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今天是藏历一月三十,神变月的最后一天。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让我们常怀善意,常行善法。愿风雨常调顺,众生悉康宁。
罪业不是实有不变的,它依因缘而生,故也可依因缘而灭。但灭罪的因缘,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后悔、求饶就可以了。它需要对以往的过错真心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然后修持专门的灭罪法门,比如观修金刚萨埵,念一定数量的佛号或心咒……如此,未来的苦果才会减至最小,乃至不会出现。
“人如果做了坏事,向神祈祷,就可以得到幸福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人。那么,身为佛教教主的佛陀,到底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看看《中阿含经》的精彩小故事吧——
རིས་འགྲེལ་མིང་མཛོད་དེབ་གཉིས་པ་དཔར་བསྐྲུན་བྱས་ཟིན།
རླངས་འཁོར་གྱི་སྐོ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