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8401~842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网页链接
གླེན་པ་ཞིག་བདེ་བ་ཅན་དུ་སྐྱེས་ཚུལ།「བརྙན」王痴头往生极乐གླེན་པ་ཞིག་བདེ་བ་ཅན་དུ་སྐྱེས་ཚུལ།「བརྙན」王痴头往生极乐
我们因欲望而生烦恼,因欲望而生恐惧。若能从欲望中解脱,就会没有烦恼,也没有恐惧。
佛教历史上来看,即使是达到很高境界的龙树菩萨,最终也是去了极乐世界;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圆满成就者,从表面上看,还是选择去往极乐世界。当然,这只是劝勉后人要向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方便示现,对于法王如意宝等大成就者来说,去极乐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样,哪里有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不会有这样的分别,但从表面上来看,是会有这样的选择。这也更突显了阿弥陀佛修法对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
世俗人认为的胜利——亦即与人争斗所获得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这种胜利当中的获胜者,实际上却是受害者、失败者。
按照世俗人的想法,今天我打败或者打死了敌人,就获得了胜利,但殊不知自己却因此而造下了地狱之因,这不是自己害自己吗?今天的胜利带来了来世的地狱之苦,自己不是受害者、失败者又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从来就教导弟子们,不要去争取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而只需要追求挑战自己、斩灭自己所取得的永恒之胜利。其中的自己,也就是指我执。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与自己的烦恼作斗争,与自己的我执作斗争。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佛经讲过,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无我的智慧;没有无我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戒、定、慧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少了一个因,就不会有后面的果,所以受菩萨戒很重要。
很多居士喜欢供护法、修本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问:我的本尊是哪个?但我认为,修本尊现在还不是很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本尊,本尊也不会理我们,修了也是白修,没有什么意思。
修护法也是一样,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修世间护法,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临时、短暂的帮助。比如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但世间护法却无法让我们得解脱。至于出世间的护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因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修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法,出世间的护法不喜欢我们修世间法,所以不会帮助我们。
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好以后,想修什么法都很容易,而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今天是藏历十五,阿弥陀佛节日。应发菩提心,持诵阿弥陀佛圣号,愿共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视听绘本:《琼楼往生记》
在原本空性、犹如梦境的轮回中去寻找所谓的起源,也只能碰一鼻子的灰。当从梦境般的轮回中惊醒过来以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起源,一切都是一种幻觉而已。什么时候产生幻觉,也就是轮回的开始;什么 时候幻觉消失,也就是轮回的结束。外面的物质世界,就是内心的一种反映。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རིག་འཛིན་མཁའ་འགྲོ་བྱེ་བའི་སྤྲིན་ཚོགས་ཀྱིས་བསྐོར་བའི། །
མ་ཧཱ་གུ་རུའི་རང་ཞལ་མཇལ་བ་རུ་སྨོན་ནོ། །ཀྱེ་ཧོ། གསོན་དང་ཡིད་གཅུགས་སྐལ་ལྡན་གྱི་མཆེད་པོ། 法王回忆前世
不管我们活多久,这都是新鲜的话题,永不过时。荷兰鹿特丹公开演讲:慈悲与智慧
ཚེ་ལ་ལོང་མེད་འཆི་བས་བརྗེད་ངེས་མ་ཆེ་ཞིག༔
འདུས་པ་འབྲལ་བ་ཡིན་ནོ་འཐབ་རྩོད་མ་མང་ཞིག༔ སློབ་དཔོན་པདྨ་འབྱུང་གནས་ཀྱི་ཞལ་ཆེམས།莲花生大师殊胜教言
有了出离心以后,并不是从此以后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了。有一个比喻说得很恰当:一个人自驾车去旅游,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七八天的过程中,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馆子,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住店、吃饭,而是到目的地去旅游。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心情随意选择,既可以住星级酒店,也可以住鸡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档餐厅,也可以尝路边小摊,但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旅游景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佛法融入生活]
华智仁波切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一切实际行动当中,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
华智仁波切讲过,自他平等之心虽然达到了自他的“平等”,但还是比较偏重于自利,其中的自私心,还是比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双鞋,当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时,我只愿意给别人一只鞋,另外一只还是要留给自己;当自他相换的心生起时,我就完全舍弃了自私心,而纯粹以他人为中心,那时就会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讲的一样,这仅仅是一个譬喻而已。若只是让雨衣这件小事,那我们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换。比如,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痛苦,如果需要两个人中的一个来承受,那么其中对大乘佛法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来说:“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比如,必须杀死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是可以选择的,此时一个人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我可以去死,不要杀他。”如果有这种不造作的发心,并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自他相换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网页链接
修行要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若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更高的境界无从谈起。就像没有良田不可能出生庄稼,人都做不好,甚深的修行根本谈不上。
阿弥陀佛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是修持密法已臻很高境界的人,不一定需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因为他们即生便可以成就,最晚在中阴之时也可以解脱,所以他们不会有来世,也就不需要选择往生的刹土。但对其他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却是相当重要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
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 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自他平等的修法
不要把厌烦当作出离心。放下了执著不等于变得消极、悲观,相反,正是因为放不下,对某些人、某些事、自己的某种经历太执著,才会悲观厌世。 这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彻头彻尾快乐的人
仔细找、用心看,眼睛是“我”吗?耳朵是“我”吗?鼻子是“我”吗?这上面有“我”吗?然后还要辨别,眼睛和耳朵的相不一样,肝、肺、肠等的相也不一样。当在观察慧前,身心的内容成了一个个体性不同的法,这时你会开始认识到,里面没有独一的“我”。
ཐོས་བསམ་སྒོམ་པའི་གྲུ་གཟིངས་ལེགས་བསྡམས་ནས། །ལུས་ཅན་འཁོར་བའི་མཚོ་ལས་སྒྲོལ་བར་ཤོག ༈ ཐོག་མཐའ་བར་གྱི་སྨོན་ལམ་བཞུགས་སོ། ། 宗喀巴大师三世发愿文
如来藏的光明是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夫感官思维的范围,无论说如来藏的光明是有还是没有,都同样不能如实地表述如来藏的本体。但以我们的语言来描绘如来藏,就只能说它是光明,因为它一尘不染、清明纯净,不存在任何污垢、烦恼与执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是如来藏,物种的起源也是如来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物种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