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821~8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中观他空的佛性或圣性则包含了如来藏的成分。在成佛以后,光明就不叫如来藏了,因为其中的“藏”字与佛性中的“性”字,表示像地下的矿藏一样隐藏在烦恼下面,或仅仅表示佛的种子和本性。宁玛巴和觉囊派认为:佛的法身根本不是种子或将来可以发生的可能性,而是真正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功德,任何时刻都在我们的心里全部具备。这是最透彻的他空中观对如来藏佛性的表述。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两种佛性]
若想见性,不要到别处求。在一切时、一切处当中尽量提起正念,尽量发善念,这是积累资粮。日积月累,资粮圆满,自然会见性的。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嗡贝喀匝耶 贝喀匝耶 玛哈贝喀匝耶 ra匝萨摩嘎得索哈!愿一切众生远离厄难病苦,常得安乐!
四、温良或心温
“温良”,就是对人的态度要好,既不是冷若冰霜,也不是热情似火。太冷,心与心没法沟通;太热,过分的热情也是负担。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对人很自然、不过分,任何人和你相处都会感觉很温暖,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益众生。
不要遇见一点障碍就退缩,也不要得到一点功德就满足。保持坦然、积极的心态,才能不断前行。
“贪爱三界非出离”,把挣钱、享受,作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严重的贪爱,这样就没有出离心。我们必须常常反观自心:自己贪爱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最低限的出离心?如果连最低限的出离心都没有,甚至以后都不能突破这一缺失,我们的解脱就没希望了。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离四贪>浅释]
业障没有自性,通过忏悔能消掉;资粮没有自性,通过修行能积累。通达空性的人,自然就能精进地消业积福。
所有小乘佛教都认为,圣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少欲知足;第二个是喜欢闻思修。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就是有圣种的人。这种人闻思修行就会成就。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叫做绝种、断种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成就的。在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之前,我们的学佛,顶多只是求保佑、求平安、求健康、求长寿、求工作顺利等等。大乘佛教的圣种也需要这个很重要的基础。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两种佛性]
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因此一个相对清净、较少干扰的环境对修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恐怕没有很多人能够随时从工作、家庭、学业中抽身而去,到远离聩闹的寂静地专心修行。怎么办呢?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内心的转化,比如运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传授的种种修心之法,于日常而超越日常,为自己创造一个随身携带的寂静地。
心量放大,烦恼就少;眼界放宽,事情就小。一心求解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束缚。
感恩您,我的老师!我日日夜夜思念您~
网页链接
开心的时候不要太得意,痛苦的时候不要太消极。要在一切历程中,守护心的宁静。
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1969年,我进入小学读书。
我们的学校叫卡萨小学,座落于美丽的卡萨湖边的卡萨村里。我们有两位汉族女老师,白老师和杨老师。我们每天有2门课程:语文(汉语)和算术。有时候也上音乐课,但没有乐器,只学唱歌曲。下课后可以玩篮球、羽毛球和跳绳……
感谢各位老师!
二、少谄或心直。
“谄”是指为了欺哄他人,狡猾设立各种方便,以取悦他心,或隐藏己过。比如曲意奉承、溜须拍马,或者刻意隐藏自己的过错,这都是在自利心下,做出的虚伪狡诈的行为,是一种不正直的心。所谓“直心是道场”,只有心地正直,才容易入道,容易与真如相应。
在第六意识的范围当中,任何对立的价值观都有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常规。比如,如果有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要打破这个观点,就要在对方心里树立另一种相反的价值观——金钱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完美,金钱有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样,才能转变他原有的观念,从而慢慢减少对金钱的执着。我们往往认为:一栋楼从刚刚建起到最后倒塌之间的七八十年,一直都是静止不动、始终如一的。要打破这个念头,就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实际上,这栋楼中每块砖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生灭,一切都是无常变迁的本质。这样就可以打破对楼房常有的执着。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离四贪>浅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境,都有自己的世界。你的心境是美好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当你心境清净时,业力也就清净了。
对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任何际遇都可以转为修行的契机,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独感来修持慈悲心,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好的。当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独的感受里,这本身并不能自然让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积极的心态,你需要审视它,看到它背后的力量。
一、心善。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有了心地善良的品质,只需要再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因为心地善良的人在世间做人之时,就已经养成了利益他人的贤善品性。
中观的二谛分为两种:第一种二谛,胜义谛是单空,即《入中论》、《中论》、《般若十万颂》、《金刚经》、《心经》中讲的空性;世俗谛是除了空性以外形形色色的世界,如幻如梦的现象。无论清净还是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种二谛,是第三转法轮所讲的,无论是空性或现象,只要存在于佛的智慧境界当中,都叫做胜义谛。除了佛的境界以外的全都叫世俗谛。因为单空也是由我们的心——六识或八识创造出来的,所以也是世俗谛。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两种佛性]
我们用餐之前,先供养三宝,这是恭敬心;思维这是三宝的赐予,这是感恩心。在对境中转念,这叫积累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