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8321~834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从印度来了两位小乘修行人,他们是戒律威仪等等都非常标准的比丘。阿底峡尊者给他们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之后给他们讲《心经》,当讲到眼耳鼻舌身都是空性的时候,他们惊恐万分,连忙用手塞住耳朵,祈求尊者不要说这样的空性,这是不可能的。阿底峡尊者感叹道:仅仅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和行为,是不能成就的啊!慧灯之光-两种佛性 [慧灯之光八:两种佛性]
作为初发心的大乘修行人,虽然我们已经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但由于我们目前的修行还没有到位,所以对众生的利益还不是很大。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正在度化众生,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芸芸众生中我高高在上,众生都是没有出息的愚痴者,是我拯救的对象!觉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样。要知道,在无形当中,实际上是这些众生在帮助我们,这些众生带给我们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对众生做的这些事情都不足挂齿、不值得骄傲,这些众生才是我们的救星。这样思维以后,我们的贡高我慢、骄傲自大一下子就会遭到重创。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虽然很多佛教徒现在已经吃素了,但百分之九十的人以前都吃过海鲜,都曾造作过很多杀业。仅仅在今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杀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生命是为谁死的呢?在当初吃海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付钱?海鲜店的老板为什么要让厨师去宰杀?厨师为什么要宰杀它们呢?都是为了这个“我”。因为“我”,饭店老板,以及饭店里的每一个员工,都造作了同样的杀业;为了“我”的欲望,牵涉了这么多的人。那么,“我”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通过修行已经证实“我”不存在的时候,任何生命就不需要为我们的口欲而死了,不仅它们不需要死,我们也不会造这些恶业,以后也不会堕地狱了。我们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有,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为之牺牲,才会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当我们通过修行已经证实“我”不存在的时候,任何生命就不需要为我们的口欲而死了,不仅它们不需要死,我们也不会造这些恶业,以后也不会堕地狱了。我们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有,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为之牺牲,才会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会去学《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所有大乘关于菩提心的论典当中,最殊胜、最有价值而且最完整的一部论典。学完以后,基本上关于菩提心的修法、菩萨戒等相关知识都懂得了。在《普贤上师言教》等许多大乘论典当中,也介绍了菩提心的修法。但如果没有实修菩提心,则即使把《入行论》等论典从头到尾全部背下来,菩提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饶益有情戒]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不会有很明显的生、老、病、死之类的痛苦,以及健康、长寿之类的快乐。这种境遇,与它们的前世有关,因为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因,就是一种禅定,而禅定本身,是很细微、很平静的,所以在投生色界和无色界的时候,也不会有粗大的感受。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总而言之,从三种痛苦的角度来看,三界六道都是充斥着痛苦的。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通过观修有漏皆苦或轮回痛苦,就会生起出离心。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网页链接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
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寂止的修法]
总之,慈悲是与乐拔苦的心,智慧是拣择事、理的心,两种心要并运。没有智慧的抉择而使用慈悲,往往是错用慈悲、滥用慈悲,遭来自他俱损。有智慧的抉择,使用慈悲,就是善用慈悲,能真正做到与乐拔苦。所以,慈悲是动力,智慧是导航者。法王上师也说:修行者首先求生西方净土,成就无生法忍,正是以智慧抉择之后的选择。也就是要抉择:我有度众生的悲愿。这分慈悲怎么使用?是现在就入苦海救众生呢?还是首先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之后再来?先入苦海,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他人?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再回入娑婆,就具有极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方便、陀罗尼、三摩地,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选择首先求生西方净土,正是善用慈悲。南无阿弥陀佛!
说话是个技术活儿,平时跟别人交流,要懂得“点到为止”。自己在乎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都不能喋喋不休一直讲,丝毫不在乎对方感受。说话能否让人舒服,是对情商的一个考验。
很多人在修行或做其他事情时,经常会咨询空行母、瑜伽师,自己该如何行事。我们不需要去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释迦牟尼佛都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该做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不该做的未必都能放下,但这只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去问谁,任何一个空行母、瑜伽师,都不可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如果有了种姓成熟的标志,不用问谁,自己肯定已经与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仅有一步之遥,只需乘胜追击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没有发现这些标志,就算空行母、瑜伽师说你明天成佛也没有用。
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什么是金刚身呢?金刚是不变化、不摧毁、不分离、不虚幻等等的意思。对身体而言,金刚身是佛智的载体,就像我们的肉体是意识等等的载体一样。从精神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东西一直在扰乱它的平静,一旦遇到外境,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释迦牟尼佛发现,在凡夫的肉体和精神当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体验出佛的金刚身。通过修行,就能体验到佛陀永久不变的智慧。慧灯之光-对初学者的教诲 [慧灯之光七:对初学者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