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8221~824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利益众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
虽然大乘佛法不会专门追求神通,不过也强调神通,因为利益众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对一件事的结果和过程了如指掌。通过神通观察,认为某件事情对众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否则就可以放弃。要有这样的抉择能力,必须具足神通。
[慧灯之光五:饶益有情九观察] 网页链接
虽然大乘佛法不会专门追求神通,不过也强调神通,因为利益众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对一件事的结果和过程了如指掌。通过神通观察,认为某件事情对众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否则就可以放弃。要有这样的抉择能力,必须具足神通。
[慧灯之光五:饶益有情九观察] 网页链接
在人的品质上,心量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无比殊胜的大法。
人们常说:人要学会爱自己。然而,很多人所理解的“爱自己”只是增加对自己的执著罢了。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这在我理解是真正的自爱。这样的自爱能给人以自信。忏悔是一种自爱
当我们看到性格下劣的众生遇到很大痛苦的时候。譬如说:在屠宰场里,看到畜生遭遇被宰杀的痛苦;或是知道某人正在承受难忍的病痛之苦,却没有钱去看病;或是其他众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众生当作宝藏一样对待。
一般来说,在遇到金矿、钻石矿或者珠宝聚集的宝藏之际,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挖掘,去开采,这样就可以发财。同样的,当我们发现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能逃避,而应积极主动地、高兴万分地投入到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中。为什么要高兴呢?是不是看见这些众生受痛苦而感到高兴?当然不是!众生痛苦菩萨怎么可能高兴呢?高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利益众生。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一般来说,在遇到金矿、钻石矿或者珠宝聚集的宝藏之际,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挖掘,去开采,这样就可以发财。同样的,当我们发现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能逃避,而应积极主动地、高兴万分地投入到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中。为什么要高兴呢?是不是看见这些众生受痛苦而感到高兴?当然不是!众生痛苦菩萨怎么可能高兴呢?高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利益众生。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为什么空性是一切教法的精华呢?因为,诸佛菩萨现身说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众生获得解脱。如何让众生获得解脱呢?诸如示现一些神通等其他方法,能不能解决生老病死,获得解脱呢?不行。轮回的根源只有一个,消灭轮回之根的办法最终也只有一个。轮回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其他贪、嗔、痴等烦恼,都是由无明或无明所带来的我执引起的。
如何断除无明呢?只能用智慧来断除。只有智慧才是与无明针锋相对的矛盾体,其他诸如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都与无明没有什么矛盾之处。
此处所说的智慧,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慧,而是释迦牟尼佛所传播的,至高无上的,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之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说法的精华,就是证悟空性之智。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如何断除无明呢?只能用智慧来断除。只有智慧才是与无明针锋相对的矛盾体,其他诸如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都与无明没有什么矛盾之处。
此处所说的智慧,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慧,而是释迦牟尼佛所传播的,至高无上的,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之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说法的精华,就是证悟空性之智。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温良”,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其中也有人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去找了这个“我”,也没有找到,但没有找到能不能表示“我”不存在呢?比如说,像电磁场、电磁波等很多东西,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我们的耳朵也听不到,如果不借助于仪器,仅靠我们的五种感官,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这些东西的,但这并不表明这些东西不存在,因此,仅仅没有找到,并不能判定出“我”不存在的结论。
有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在讲无我空性的时候,甚至在宣讲大圆满的时候都讲过,什么叫做证悟无我呢?是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来推理一下,在肉体、精神等等上面剖析一下,只要没有找到一个“我”,就是证悟无我了呢?不是这样,没有找到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证悟无我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分清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没有找到;第二个层次,是不但没有找到,而且明明白白地看到它不存在。只有清楚地现见我不存在,才能称之为证悟无我。
在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些人在打禅的时候,虽然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但他们却并没有证悟什么东西。这样的境界,就不是证悟空性。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有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在讲无我空性的时候,甚至在宣讲大圆满的时候都讲过,什么叫做证悟无我呢?是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来推理一下,在肉体、精神等等上面剖析一下,只要没有找到一个“我”,就是证悟无我了呢?不是这样,没有找到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证悟无我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分清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没有找到;第二个层次,是不但没有找到,而且明明白白地看到它不存在。只有清楚地现见我不存在,才能称之为证悟无我。
在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些人在打禅的时候,虽然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但他们却并没有证悟什么东西。这样的境界,就不是证悟空性。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过儿童节是16岁。因为上学晚,我这个已算不上儿童的儿童,混迹于一群真正的儿童中,在学校得到了一份让人兴奋的礼物:一碗酸奶、两颗糖。到了晚上,我跟同学们围着篝火跳着舞。当时没什么化妆品,我就用炭在脸上随便一画,登台给大家献歌,“我们是同一学校,丫丫几所……”如今,这一份记忆依然崭新。不知你的儿童节过得如何?祝每一个曾经的儿童和现在的儿童吉祥快乐!
རྗེ་བཙུན་འཕགས་མ་སྒྲོལ་མ་ཁྱེད་མཁྱེན་ནོ། །
杰怎帕玛卓玛切钦诺 至尊度母您垂念
འཇིགས་དང་སྡུག་བསྔལ་ཀུན་ལས་བསྐྱབ་ཏུ་གསོལ། །结当德锕根类嘉德所 祈求救脱诸苦难རྩ་སྔགས་དང་ཕྱག་འཚལ་འདོད་གསོལ་བཅས་བཞུགས། 来自度母的加持
杰怎帕玛卓玛切钦诺 至尊度母您垂念
འཇིགས་དང་སྡུག་བསྔལ་ཀུན་ལས་བསྐྱབ་ཏུ་གསོལ། །结当德锕根类嘉德所 祈求救脱诸苦难རྩ་སྔགས་དང་ཕྱག་འཚལ་འདོད་གསོལ་བཅས་བཞུགས། 来自度母的加持
华智仁波切在这个笔记中讲到:任何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唯一的工作,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饶益有情。无论是听闻、思惟、念经、磕头等等,中心就是饶益有情,出发点就是利益众生,然而,就像刚才提到的,虽然出发点或者动机相当不错,但凡夫在做任何一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很多 ...全文
超度的时候,不能妄自菲薄:我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怎么能超度其他人呢?我可能超度不了吧?!其实,不是我们在超度亡灵,而是破瓦法在超度。如果没有破瓦法,我们自己肯定不能超度。但依靠佛菩萨与佛法真实不虚的加持和力量,通过我们的观想与念诵,就一定能帮助对方往生。一定要对仪轨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破 瓦 法]
今天是藏历萨嘎月二十五,空行母节日。大家应常常念诵度母祈祷文,祈祷度母加持一切众生,除诸病苦灾难,止息烦恼,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最终获得究竟安乐。[藏英汉]མཁའ་འགྲོའི་དུས་ཆེན། Dakini Day|空行母节日
“虑远”也是说明一个人的品质。他看问题非常远,不只是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所以人的素质不一样,就造就他的愿力、德相、行为、成就都不一样。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
如影随形~
网页链接师父说:“我从来没离弃过你……”徒弟疑惑地说:“可在我最生不如死的日子里,梦里明明只有我自己的一排脚印啊。”师父说:“在你生不如死、最软弱的日子里,的确只有一排脚印。那一排脚印不是你的,是我的。在那些日子里,是我把你背在我背上,扛着你走那段最难走的路的……”
有本书叫做《小故事大道理》,真的如此啊!通过这个短短的故事,我们不但可以从理论上了解到世界的真相,更能体会到闻思修的重要性。学佛的核心,就是闻思修。通过听闻得到的智慧,可以让我们产生怀疑;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如果释迦牟尼佛讲的《心经》、《金刚经》等般若波罗密多里面讲的是真实的,那现实生活就应该是假的,虽然我暂时不能接受这个观念,但事实应该是这样。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幻化故事的启发]
对根本没有修行的人来说,自我审视、自我总结很有必要,因为那样会变成一种压力——在平时没有反躬自省的时候,就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一旦反观自检,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什么都没有修以后,就会感到后悔、遗憾,这种压力也就会成为一种动力,可以促进、激励我们去修行。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