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761~78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由闻信名号能得到四不退。念不退,指念念流入一切种智海,不再落入虚妄分别。行不退,是说不再落入小乘道。位不退,指脱离轮回,不再落入凡夫地。毕竟不退,是说如同听到涂毒的鼓声,无论远近全都丧命,决定会把你引入无上菩提道。
解脱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能一心一意地做好每一件事。心无挂碍,才能全心全意地位众生付出。
今天,藏历天降月初三,是大圆满传承上师晋美林巴(持明无畏洲)尊者涅槃纪念日。 网页链接
滚滚轮回中,无缚是解脱。念念若能觉,时时可作佛。
弥陀名号是佛果功德无余圆满时显现的不可思议利乐之源,它凝结了佛的无量悲心和智慧。因此,其中蕴藏着无限深密的内涵,这种内涵是小乘罗汉和学道菩萨,用尽智慧也无法测到的。它叫做无上果觉的名号。
轮回没有长远的幸福可言,实在不值得留恋,不想继续轮回,就必须寻求解脱。解脱有两种:大乘的解脱和小乘的解脱。小乘的解脱只是解脱了自己,不能利益任何人,包括父母、亲友在内。如果只顾自己,是很自私的。更何况,小乘的解脱虽然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但也是暂时的解决,小乘阿罗汉最终也要发菩提心,也要成佛,这叫做究竟一乘。在最终的时候,没有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之别,只有一乘,那就是成佛!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离四贪>浅释]
面临困难甚至危害的时候,内心也能保持平静,这是真正的智慧。
弥陀名号是如何成就的呢?阿弥陀佛因地时,发起大愿,成佛后要以名号摄持众生往生净土,而且众生闻信名号就能成就陀罗尼、三摩地等的功德。之后由愿起行,住在在三摩地中,在无数大劫里修集无量的福慧资粮,最终如愿成就名号如意宝。
今天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顶礼供养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网页链接
同修道友之间,要满怀饶益之心,这样才能获得共修的加持,才能迅速成就。
佛陀在经典中还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著菩萨(其实除了无著菩萨以外,龙树菩萨等尊者也懂得区分二者之差别。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断标准,即使没有佛的授记,也可以辨别了义与不了义。)后来无著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无垢光尊者也认为,因为二转法轮只讲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转法轮是准确的,但因为二转法轮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容,所以是暂时的了义或半了义。)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解释自己密意的经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义经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整个《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经说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无著菩萨区分了义与不了义的理论依据,也是这些佛经。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四依法]
在你嗔恨他人之时,已然打破了内心的宁静与安乐。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佛教徒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理念是荒唐的。其实,标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现世,也不求来世,而只求解脱。当然,佛教徒中修下士道的人,会追求来世的幸福。但这样的追求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必须先弄清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来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来世真的不存在,那佛教徒的做法就是错误、荒谬的;但如果不但不能否定来世的存在,而且可以证明来世的存在,那佛教徒的这种做法就是高瞻远瞩、卓识远见的表现。既然大家都在为今生的将来存钱、买保险。农民种庄稼,也是为了几个月以后的收成。为来世作准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离四贪>浅释]
我们的心怎么才能和佛心感通,怎么才能被佛力摄持而实现往生?其中一大关键,就是要对弥陀名号的如意宝性生起信心和依靠心。信心一旦有了,就会主动地执持万德洪名,能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能得到弥陀愿海的充分摄受而顺利往生、解脱成佛。
当内心自在的时候,外在没有真正的逆境;当内心解脱的时候,外在没有真正的困境。
修行要做的舍,是舍去自己的恶心、恶语、恶行;取,就是执取自己的善心、善语、善行。
总之,以正念护持好身心,恶行一起,立即断除,不使它相续;善行发生,要维护它、增长它,使它持续。
我们为什么患得患失?因为在意果,而不在意因。去追逐结果只是徒劳,在因上努力才是智慧。
今天是藏历二十五,空行母节日。嗡达瑞德达瑞德瑞索哈!念诵度母心咒,遣除一切障难违缘,愿世界和平,众生离苦得乐!网页链接
随缘的人不会失望,放下的人不会畏惧。慈悲的人不会痛苦,看破的人不会逃避。
除了解脱意念特别强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难彻底放下身外之物,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生活。但适当地放下执著,过得单纯、朴素一点,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尽力培养出离心和慈悲心,为众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壹)中已经讲过,作为一名佛教徒该如何生活。这种生活模式既符合佛的教法,又符合现代理念。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不但会烦恼重重,还会浪费此生的生命。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四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