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7241~726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从佛教历史上来看,即使是达到很高境界的龙树菩萨,最终也是去了极乐世界;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圆满成就者,从表面上看,还是选择去往极乐世界。当然,这只是劝勉后人要向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方便示现,对于法王如意宝等大成就者来说,去极乐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样,哪里有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不会有这样的分别,但从表面上来看,是会有这样的选择。这也更突显了阿弥陀佛修法对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修法]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即使在其他方面修得不是很好,比如说,在证悟空性方面修得比较差等等;但是,如果能在生病的时候,认真修持六种波罗蜜多,则能将病痛转为修行的善(顺)缘。这样一来,病痛就不再是病痛,而转成了菩提、法身之因。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在正修中,又包括加行、正行和完结三个环节。每一次的修法都要具足这三分。加行就是为了进入正行,首先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加行做好了,直接会利益正行。正行就是按照某一段修心的要求如实地进行。完结就是总结修法的功德,以愿印持回向到希愿之处。具足这三分,就是一个完备的修法。
说话要温和,尽量说悦耳语。恶口骂人、说粗语,会影响他人的心境,让他人生气。其罪过有:第一,这是伤害众生,违反了皈依戒;第二,这是扰乱他人的心境,违犯了菩萨戒。第三,让对方生起了嗔恨心,会毁坏他人数劫中积累的善根和福德。所以说话一定要注意,没有必要平白无故地伤害他人。
在关于临终窍诀的开示中曾讲过,当我们活着时,需要作一个选择:是期望往生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还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便在中阴身或是临终时,能够一心一意地再三祈祷,往生至自己选择的清净刹土。这种十分确定的渴望往生之心非常重要,这就是讲阿弥陀佛修法的由来之一。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修法]
现在信佛的人多,学佛的人少;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是什么?没有一步一步地来。学一般的学问也是,如果小学没有读,直接学大学的课程,可能吗?学佛更是需要次第: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通过这些修法才能证悟,才能见性。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个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意识到,这些众生在做我们父母时,与现在的父母一样,宁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有这些见解后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发心。这一系列的观点是最关键的问题。证悟空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发心,除非证悟大乘的大空性等,才会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声闻、缘觉也讲证悟空性,却没有这样的发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
很多人学佛的时间比较长,既修完了五加行,又念了很多咒,每年也听了很多开示,现在我们回头自我检查一下,我们在修行结果—断除自身烦恼方面有没有明显的效果和进步。如果没有的话,虽然不能说以前的修法都是白修,当然有善根,至少在我们心田里播下了很好的种子,但谈不上是真正地断除烦恼。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看看问题在哪里,究竟是我们的修行方法不对,自己与所修的法不适应,还是自己不够努力。我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基础没有打好,或者没有巩固好。有一点基础的人,需要巩固基础;没有基础的人,就要打好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从出离心开始修。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一切时处无不在修行,但有正助之分。正修的时候应该怎样专注在主题上修持,座间应该怎样做辅助修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并不是只有上座时才叫修,下了座就不叫修,而是要注意到正助的配合。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却不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的观点。这在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大乘、小乘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而已。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提。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
21年前,我的上师曾在马六甲的这个佛教中心灌顶传法。今天专程前来,想看一眼这栋房子。房子好长时间没有用过,门前长满了青草。我内外仔细打量,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在心里升腾。良久,只有向房子叩了三个头,依依不舍地离开。
2017.2.3
2017.2.3
基础是什么呢?你们都知道,基础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做到了没有?以前我们讲过“佛教的定义”,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怎样衡量自己修的是不是佛法呢?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在很多论典中对佛教下了这样的定义,很简单,就一句话—修任何一个法,能够断除烦恼的叫做佛法;不能断除烦恼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暂且不讲。简单而言,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菩萨的见、修、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