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6841~686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今天翻出来读书时的笔记本,这是我19岁画的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系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说: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我们在这 ...全文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提问:同样是念佛,求生一佛净土,为何不在十方佛土里随念一尊佛的净土而随得往生,为什么一定要偏念阿弥陀佛呢?也就是既然十方都有清净佛土,我们随便选一个佛土往生就可以,为什么偏选西方极乐世界,偏念阿弥陀佛呢?回答:总之,凡夫没有佛那样的智慧,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准、不当,所以不敢以自己的意识来裁决,而要一心听从佛的教导。由于佛在经中指示的缘故,我们能确定要偏念阿弥陀佛。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嗔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二谛——开启中观门扉钥匙]
社会上很多人常常说没有安全感。其实轮回里哪来安全感?男女都一样,都没有安全感。归根结底,所有人都是无依无靠的。没有超越业力,没有解脱轮回,遇到对境的时候,都是无奈而迷茫啊!
昨天,阿坝州茂县山体垮塌,一百四十余人被掩埋。一部分人已经离世,还有很多人生死未卜。请大家真诚为他们祈祷,嗡嘛尼呗美吽舍!
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有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从中箭到死亡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好比我们生命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运行?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很多人都曾作过这些研究,但他们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或水,对死去的人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将短暂的生命用在其他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个旁观者,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极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样,如果只是将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也一样是不智之举。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网页链接
今天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也是萨嘎月的最后一天。值此殊胜日,诵经持咒、布施、护生,行种种善法,功德无量增上。希望大家发清净心,断恶行善,回向功德。愿众生远离忧患、病苦,具福德,得安乐!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的心田里播下空性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长环境 ...全文
思维佛法,不仅是在书本上思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思维。当你的“三观”逐渐变得跟佛菩萨一致了,你就有佛法了哦!
很多人到藏地,都会拍一些蓝天白云、风土人情。实际上,藏地最美的风景,不在你相机的取景框里,而在……

第26集:台湾师范大学
《藏文化的特色》



1、演讲:

视频: 网页链接
文字:网页链接



2、现场互动:

视频: 网页链接
文字:网页链接
宁愿躺在温热的沙漠上,也不想坐在有荆棘的花丛里。宁愿成为心地善良的无信仰者,也不要成为心肠恶毒的宗教徒。
在世间修行,不可能让环境寂静无事。但是不管面临什么,都把心稳定下来,专注地处理,烦恼自然就少了,事情也会做得好。
佛教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虚幻的,就变得毫无反应,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现一些丑陋的现象,就根本无法面对。其实这个虚幻和现实生活一点都不矛盾。我们照样可以去工作,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要生存,但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对世界再也不会有以前那么过度的执著了。当执著减少、心量拓宽以后,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很轻松、很自在。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梦幻世界]
菩萨有两种,得无生忍的菩萨和未得无生忍的菩萨。前者应以利他为主,后者应以自利为主。在抉择因缘上,从未得无生忍的诸小菩萨而言,要看在秽土成就无生忍容易,还是在净土成就无生忍容易。抉择后发现,在净土依佛能迅速成就无生忍,加速了菩提道,能真正完成大悲利他事业,因此应当毅然决然地求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