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6621~66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分享图片
人寿唯减无可增——关键要看到两点:一、寿量有限,它是由业制造的,只有有限的刹那数;二、唯减无增,一切时都在非常迅速地消减,没有丝毫增添,因此决定会很快消尽而死。
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一年很快就结束了,回想去年好像还在眼前;一周一周过去,一个月很快就没了;一天一天过去,一周很快就没了,刚刚还是周一,转眼又到周末;再看一天,好像刚起来没做几件事天就黑了;再看一小时,没说到几句,一小时就结束了。再看一分钟,转一个身就没有了。像这样,当看到速疾消减的相,又知道寿量很有限,就能决定最终要消完。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我经常听到很多居士对我说,希望佛菩萨能给他加持,让他的生意做得更好,能挣更多的钱去供养三宝。虽然这个发心不错,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用钱来供养三宝。真正的佛菩萨不希望我们有更多的钱,他们更希望我们有出离心、菩提心。对佛菩萨来说,我们有钱没钱无所谓,他们希望我们的是,只要生存没有太大的困难,就一心一意去修行,竭尽全力地把握住自己的生死,这是我们目前的工作。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把胜利和快乐献给他人,失败和痛苦自己承担起来,这才是一个大乘修行人应有的境界。
一切对境中,一切情况下,都应该利用佛法、利用慈悲来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今天是藏历初十,莲师的节日。祈祷邬金大宝尊,违缘障碍无缘生,顺缘意乐悉圆满,祈赐共不共悉地。嗡啊吽班匝格热班玛色德吽! 1987年五台山莲师圣像塑建故事(上)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被推翻的尴尬境地。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修行不是表面上的精进,而是内心的坚定与柔和。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药师佛心咒:嗡贝喀匝耶贝喀匝耶、玛哈贝喀匝耶、ra匝萨么嘎得索哈!愿所有众生远离疾病痛苦!
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顶礼供养皈依药师琉璃光如来!人心不正,多是非谄曲,心不净,多贪嗔痴慢,喜怒偏执,烦苛轻躁,身体便多病。要远离病殃,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不利益他人的话,利益不了自己;不利益自己的话,也利益不了他人。仅仅自利也是堕边的,仅仅利他也是堕边的。自利他利圆通无碍,才是圆满。
本来佛教就如同一个超市,针对不同人的需求,就可以分别提供出让他们各自称心如意的商品。如果这种观点不适合你的胃口,你就可以暂时将它弃置一旁,走其他的解脱道。但是你却永远不可能将它推翻,只是你自己不能接受而已。如同某种可以治愈很多痼疾的良药,有些人吃后不但不能见效,反而加重病情。如果不能接受这些观点,就可以降格以求,从因果入手,尽量地弃恶行善,发出离心、菩提心,脚踏实地地去做。万丈高楼平地起,佛给我们指出了八万四千条道路,每一条道路都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通往解脱,做不做就看我们自己。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怎样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
对于第一根本——决定死,要由三因相来成立。第一因相:这是指死主决定要来,没办法让它却退。也就是无论受生为哪种身体,都决定要死,上至佛陀、独觉、声闻等都要舍离此身,何况凡夫?再者,不论住在什么境地,死都决定要来,无法挡退。不论在山间、海中、空中等任何方所,都决定没有死不能到达之处。再者,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有情类,全部没有差别地要被死主魔吞噬,没有可却退的方法。
这几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巅峰,有必要继续发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分享图片
把智慧和光明作为祜主,亲近她,拥抱她,这样我们永远都是快乐的。
人的根机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仅仅满足于温饱;有的人除了温饱以外,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而有的人却并不满足于感官的刺激,还要追究人生的究竟价值,探寻生死轮回的本原……如果仅仅将温饱作为人生目的,那就与普通的动物别无二致了。人应该有智慧,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特殊的优点。要发挥这个优点,就要不满足于温饱,就要力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真正看清了,可能会对原有的观点失望,但这个失望与其他的失望迥然不同,这就是证悟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怎样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