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6501~652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大家都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迈向衰老、迈向死亡。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死亡。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都不愿意死,却不得不日渐苍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关于这种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将其解释为上帝或者其他神灵的安排,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这就是缘起、业力、因果的作用。因为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须要产生与其相应的果,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烧烧香、磕磕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任何人皈依上师三宝就种下了解脱轮回的种子,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成就一切律仪之根本,一切功德的来源。今生来世安乐,终将获得佛果。网页链接
每天修法的时候,口里念的是美好的愿望、菩萨的事业,心里却全是自私自利、烦恼分别,这样不相应的修法,是没有加持的。
信念稳固的基础上恒顺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慈悲众生,才能感化众生。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传统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片面观点,是因为这些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视频|མཐོ་རིས་གསུམ་གྱི་སྡུག་བསྔལ།《六道轮回|三善趣之苦》
今天是藏历二十一,地藏王菩萨节日。“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南无大悲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藏传佛教所说的“加行”或“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预备的修法。因为,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铺垫,就无法证悟空性。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进程度与佛陀住世时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须要有加行的基础。在具备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才有机会证悟空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不随喜有功德的人,只随喜有福报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贪心。
我们想拥有怕失去,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已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抬望眼,心悲悯,自在乐活 | 寂静FM•第086期
为了求法,为了修行,受点苦是消业。受的苦越多,消业就越快。
承认多样性才能看见世界的美。佛法讲平等,但平等不是大家都得一个样儿。花草天生就不同,而它们都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所以平等是看到共同之处的同时尊重差异。视频 | རྒྱ་མཚོའི་བྱིངས་གནས་ཀྱི་སྲོག་ཆགས་སྣ་ཚོགས། བརྙན། 美丽的海洋生物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直逃避外境,而是恒时护念自心。
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网页链接
我们所有人,都承认前世后世;对我们而言,“我”存在的基础不是肉体,这很容易理解。那么,如果有人问,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前世来到今世并去到后世呢?我们往往会认为是意识,是我们的意识在流转轮回,意识就是“我”。这样一来,意识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我”存在的基础。如果能现见意识不存在,那么,所谓的“人”和所谓的 “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说明,观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令我们彻底斩断轮回之根。如果通过观察意识,能在一瞬间证悟无我,即使没有修其他的忏悔法门,也能清净无数的业障。因为证悟空性本身,就是最好的清净业障之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མིང་མཛོད་དཔྱད་གླེང་ཚོགས་འདུ་ཐེངས་༣༣་པ།
佛经有三种:第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就属于此类佛经。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代,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佛经”。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虽然可以说佛教是一种心灵的科学。但在究竟意义上,《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包括的一切法都不存在,因此,所谓的“心灵”也被超越了。

第41集:泰国 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当出家人遇到科学家 》——索达吉堪布与潘宗光教授对话

视频:网页链接
文字:网页链接
嗔恨伤害不了别人,却能伤害自己;执着束缚不了别人,却能束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