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6481~65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在弘扬佛教、护持佛教事业的过程中,有很多义工一直在发心服务。其实这都是为自己而做,不是为别人而做。因为只有通过做这些事情,才可以积累善根和功德,才能获得成就。利益他人,实际就是利益自己!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不生病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傲慢心。什么样的傲慢心呢?因为身体健康,便会轻视有病痛的人,以致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包括修行、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等等的事情。自从生了病,才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痛苦,故而改变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所以病痛具有这样的功德,《入菩萨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现在很多修行人都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不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那么快?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根器不成熟,这是我们修道上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基础。过去的人在世间学的是圣贤之道,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基础。有了贤善的人品再趋入佛法,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等,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我们现在学的全是外在的知识。心上的素质很薄弱,有许多品德上的欠缺。最开始连一个好的人品都不具备,后后的功德怎能出生,就像要建一座宏伟的大厦,如果连材料都没有,那拿什么来建呢?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须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佛陀宣说了无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其中最为殊胜的是念修金刚萨埵,也就是以金刚萨埵为对境,具足四力忏悔。动画|རྡོ་རྗེ་སེམས་དཔའ་སྒོམ་ཚུལ་བསྡུས་པ།《净障修法观想次第》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过其他宗教、其他法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就应当端正学佛动机,明确学佛目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到: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说: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 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变的。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大圆满应成根本续》中,普贤王如来授记:末法时代是金刚萨埵佛尊普度众生的时代。金刚萨埵修法具有遣除一切罪业的力量,只要如法如量地观修佛尊及其心咒,倚仗佛的愿力和密咒的加持力,必能净除无始以来的所有业障。图集 | གཉེན་པོ་སྟོབས་བཞིའི་སྒོ་ནས་སྡིག་པ་བཤགས་ཐབས།金刚萨埵唐卡组图
在证悟之后,由于小乘行人认为轮回很苦,所以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轮回,而停留在超越轮回的境界当中。这种境界,就像睡觉一样。我们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在很长的睡眠过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为睡眠也是一种境界,如果保持在这种境界当中,就可以不吃不喝。当然,小乘阿罗汉的证悟境界要比这个高得多——更完整、更圆满。在这种境界当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生死轮回,但他们也不会度化众生,而始终停留在这种境界当中。这就是小乘的解脱。大乘菩萨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解决了生老病死之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现在很多人喜欢去藏传佛教寺院,尤其爱看喇嘛们辩经。边看边拍很多照片,“哇!藏传佛教辩论很好看啊,你看喇嘛的动作像舞蹈一样!”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一两个动作而已。
我们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好玩的表演。它的内容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
第42集:台湾华梵大学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论方法 》
演讲
视频:佛教的辩论方法——华梵大学演讲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文字:网页链接
现场互动
视频:[大学演讲19]华梵大学问答_佛教的辩论方法-土豆版
文字:网页链接
我们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好玩的表演。它的内容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
第42集:台湾华梵大学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论方法 》
演讲
视频:佛教的辩论方法——华梵大学演讲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文字:网页链接
现场互动
视频:[大学演讲19]华梵大学问答_佛教的辩论方法-土豆版
文字:网页链接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