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5461~548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显宗与密宗所提到的诸法如幻如梦,比较简单地说,也是没有差别的。当然,在荣森班智达的《黑蛇总义》中可以了知,真正能非常透彻地证悟、通达如梦如幻的,只有大圆满。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五:显密异同]
དབུ་མ་བཞི་བརྒྱ་བ་ལས།སངས་རྒྱས་ཀྱིས་གསུངས་ལྐོག་གྱུར་ལ།།གང་ཞིག་ཐེ་ཚོམ་སྐྱེས་གྱུར་པ།།དེ་ཡིས་སྟོང་པ་ཉིད་བརྟེན་ཏེ།།དེ་ཉིད་ཁོ་ནར་ཡིད་ཆེས་བྱ།།ཞེས་གསུངས།
《四百论》: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四百论》: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饭本身是无记法。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将肚子填饱了以后是为了去杀生、去参战、去行骗等等,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等,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做无记。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所谓知足常乐,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这叫知足。其实把握住了当下,就是修大圆满;活在了当下,就是大圆满。追随过去,迎接未来,执着现在,不会有圆满的。
有些人没有偷盗、杀生或伤害他人,并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错,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却处处不如意。于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么会遭到不幸呢?对因果或《俱舍论》没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会有这种看法,甚至有人这样说,我参加了法会,又念了那么多经,就不该有这样那样的病痛或灾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参加法会、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举,已经存入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没有显果是因为因缘没有成熟。就像一个农民春天种地,他把仅有的粮食都播了种,家里就没有粮食了,要等五六个月以后才会丰收,而现在他却是一个没有饭吃的穷人。有人觉得奇怪:你种了那么多地,天天辛勤劳动,为什么没饭吃呢?这种疑问是没有道理的。谁都知道,播种和丰收之间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现在没有粮食是因为他去年没有好好种地,没有获得丰收,所以把种子播下去后,便没有余粮可吃,这与他今年的辛勤劳作没有直接关系。同样,参加法会或放生与现在的病痛灾难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病痛灾难是过去世所造恶业成熟的显现。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平时无恶不作,但他也没病没灾,过得很好,甚至一辈子都荣华富贵直至寿终正寝。于是又有人说,如果因果存在,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没有报应呢?行善之人与造恶之人比较时,造恶之人过得还要健康快乐,这不是说明因果根本没有吗?这与种地的情况完全是一样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
轮回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缺憾,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优秀还是平庸,你遇到的是好人还是无情无义的坏蛋,你是得到还是失去。只要内心还有贪嗔痴,就在轮回中,缺憾就不会消失。这无所不在的缺憾、不如意,佛教中又称为苦。经历苦难的意义 | 寂静FM•第116期
སློབ་དཔོན་ཕྱོགས་ཀྱི་གླང་པོས།རྣམ་རྟོག་མ་རིག་ཆེན་པོ་སྟེ།།འཁོར་བའི་རྒྱ་མཚོར་ལྟུང་བྱེད་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陈那论师:
妄念大无明,能堕轮回海。
陈那论师:
妄念大无明,能堕轮回海。
ཚད་མ་རྣམ་འགྲེལ་ལས།བླང་དང་དོར་བྱའི་དེ་ཉིད་ནི།།ཐབས་བཅས་རབ་ཏུ་ངེས་པ་ཡིས།།གཙོ་བོའི་དོན་ལ་མི་བསླུ་ཕྱིར།།གཞན་ལའང་རྗེས་སུ་དཔག་པ་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释量论》:
所取所舍性,及方便决定,要义无欺故,可比度其余。
《释量论》:
所取所舍性,及方便决定,要义无欺故,可比度其余。
今天是端午节,按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追忆先贤、祈福驱魔、除病辟秽的日子。在轻松欢愉的同时,也请大家保持身心的清净,用善心善愿、真诚真爱带给家人健康、平安和吉祥!
密宗的世俗谛观点与唯识宗的比较接近。唯识宗认为,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众生的心以外,没有物质。密宗也基本上这样认为。当然,这与唯心主义者所讲的没有物质、只有心或意识的见解是不同的。唯识宗与密宗都承认有物质,但这个物质是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创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众生 ...全文
虽然《普贤上师言教》里讲,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本来就是矛盾的,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或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当然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两个是一点儿都不矛盾的。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དབུ་མ་བཞི་བརྒྱ་བ་ལས།སངས་རྒྱས་ཀྱིས་གསུངས་ལྐོག་གྱུར་ལ།།གང་ཞིག་ཐེ་ཚོམ་སྐྱེས་གྱུར་པ།།དེ་ཡིས་སྟོང་པ་ཉིད་བརྟེན་ཏེ།།དེ་ཉིད་ཁོ་ནར་ཡིད་ཆེས་བྱ།།ཞེས་གསུངས།
《四百论》: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四百论》: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所净诸垢——客尘不是在心之自性中本住,就像污渍不是衣服上本有的。它是一种增减变异的自性,有变厚、变薄、变重、变轻,或者更加染污、清净、苦重、清明等,是原先没有,因缘和合时忽然现起就像空中浮云,就是浮云不是虚空自身上本有的法,不是与虚空不二,因为浮云有相,而虚空没有相;浮云有生灭,而虚空没有生灭等。与此类似,客尘不是自性中本有的法。浮云有逐渐浓厚或减薄的增减变化,比喻客尘是增减自性。
常见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虽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远。他们用神通看到自己来自于色界,在做天人的时候,梵天、帝释就存在了,现在自己死了,但回头看去,帝释、梵天还没有死。他继续观察帝释、梵天是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会死,但往前看了几千年、几万年,发现他们都不会死,于是便认为他们是永远不死的;然后又往后推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但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是哪一天生的。这时他就认为,梵天、帝释以下的众生才会有生死,而梵天、帝释是常住不灭的。他们把这个观点写进书里,于是很多人跟着他学,就又形成了一个教派。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