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5221~52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学佛不是要逃离现有的环境,而是要在面对的同时,用佛法的智慧圆满地处理一切事情。
那为什么不能吃五辛呢?有很多的原因,最简单的就是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葱的味道。小乘佛教的戒律里也提到过,吃了五辛以后,进入佛堂会有不好的味道。如果进入僧众当中,也会给僧众带来不好的味道。反正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不好的味道,这是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佛经里面说,如果吃这些东西比较多的话,会引发两个后果:一个是会有一些生理上的反应,容易生气、发脾气;另一个是会产生一些激素,引起性冲动。五辛跟贪和嗔都有关系,所以佛教主张不吃。像大蒜这些是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另外一方面,吃过量以后,会让人的生理有反应,心也静不下来,导致内心的混乱,最终影响禅定。所以佛教拒绝吃这些,基本上是这样的原因。网页链接[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
不管你是学佛,还是好好地工作、生活,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用电脑做事,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软件,才能够处理这些问题。如果软件落后或者是有病毒,工作效率就不高,甚至是没办法工作。同样,我们人的软件就是我们的心理,这个必须要健康,信不信佛、学不学佛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话,就没办法工作,也没办法好好地生活,也就更没有办法学佛了。因此,心理的健康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网页链接[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修行人应该是对自己负责的: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证明自己,自己改变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就圆教来说,地藏菩萨的因地以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称性而起愿,称性而立行,到达成熟之际,他的不可思议的法身智慧和大悲行愿和合起来,也是称性地度脱九法界所摄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无量无数的圣凡有情。因此凡是能以信心和恭敬向地藏菩萨祈求的有情,那就像鱼儿上钩一样,决定不会空掉的。过现未的一切众生,凡是跟地藏菩萨结了深缘者,毕竟成佛而后已。
བཞི་བརྒྱ་པ་ལས།བསོད་ནམས་མ་ཡིན་དང་པོ་བཟློག།བར་དུ་བདག་ནི་བཟློག་དང་།།ཐ་མ་ལྟ་གཞི་ཀུན་བཟློག་པ།།གང་གིས་ཤེས་དེ་མཁས་པ་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四百论》: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མཁས་དབང་དགེ་འདུན་ཆོས་འཕེལ་གྱིས།བླུན་པོ་རང་གི་རྗེས་སུ་མི་འབྲིང་ཡང་།།རང་ཉིད་བླུན་པོའི་རྗེས་སུ་མི་འབྲིང་བ།།དེ་ནི་མཁས་པའི་དམ་ཚིག་དང་པོ་སྟེ།།སྲོག་ལ་བབས་ཀྱང་འབད་པས་བསྲུང་བར་བྱ།།ཞེས་གསུངས།
根登群佩:
纵然愚者不随我,我绝不随愚者行,此乃智者第一誓,纵遇命难也守护。
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念,只要对上师三宝具足信念,一定会得到加持。上师三宝是无处不在的。
标准的发呆是什么都不想,比如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就是发呆。有什么方法调整呢?当然有方法。当你发现自己要发呆的时候,立即提醒自己去打坐,或者去做一些别的事情。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可能是做身体的运动,比如磕大头。如果周边有佛塔,也可以去绕佛塔。还有,你也可以去听一听佛教音乐。如果实在不行,还可以去看佛教电影,或者是一般的电影、音乐,这些都可以控制发呆。把发呆控制了以后,你就可以逐渐去做一些闻思方面的事情。网页链接[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
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你所作的一切,必定会在自己的身心上成熟。
བྱང་ཆུབ་ལམ་རིམ་ཆེན་མོ་ལས།བསྟན་པ་རིན་ཆེན་མཆོག་གིས་མ་ཁྱབ་པའམ།།ཁྱབ་ཀྱང་ཉམས་པར་གྱུར་བའི་ཕྱོགས་དེར་ནི།།སྙིང་རྗེ་ཆེན་པོས་ཡིད་རབ་བསྐྱོད་པ་ཡིས།།ཕན་བདེའི་གཏེར་དེ་གསལ་བར་བྱེད་པར་ཤོག།ཅེས་གསུངས།
《菩提道次第广论》:
圣教大宝未普及,虽遍迁灭于是方,愿由大悲动我意,光显如是利乐藏。
对未来焦虑、担忧,这对现代人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你刚才问到这个是不是没有福报,不一定是没有福报。对未来有一点焦虑、担忧,这个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有的。但是太多的话,可能就有问题了。我们过多地担忧未来,这叫作焦虑症。也许我们心理上稍微有一点点问题,但这个问题不严重,可以调节。其实,佛教里面就有很多很多调节的方法,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调节一下。还有你必须要告诉自己,我们对未来的很多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心理学家研究过,我们对未来所担忧的事情当中,70%都不会发生的。但是我们自己想得太多了,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想得不可收拾,再搞不好的话,可能发展成焦虑症,焦虑症再发展,最后就是抑郁症。如果觉得自己的担忧有一点过度,有一点不正常,就必须要从源头上调整、解决。网页链接[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请尽己所能行持善法,不做恶事。愿众生远离灾难病苦,获得安乐。
རྒྱལ་ཚབས་བྱམས་པས།འདི་ལ་བསལ་བྱ་ཅི་ཡང་མེད།།བཞག་པར་བྱ་བ་ཅུང་ཟད་མེད།།ཡང་དག་ཉིད་ལ་ཡང་དག་ལྟ།།ཡང་དག་མཐོང་ན་རྣམ་པར་གྲོལ།།ཞེས་གསུངས།
弥勒菩萨:
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
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的短处,这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
就像一家之主的父亲要走的时候,一定会具体的安排好整个家业,一代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化缘即将完毕的时候,在忉利天宫无量无数一切诸佛、天龙八部等的大会之中,将尚未出三界的人天等无量众生,全部付嘱给地藏菩萨,而且佛说:我化无数身度了无量众,还有很多没度完的,就全靠你了,未来的一切众生,只要他有一点一滴的善根,你都不要让他堕落。因此,在释迦佛灭度后到弥勒佛出世之间的这一段时期,娑婆世界众生的大依怙主就是地藏菩萨。
所有的过失都可以忏悔的。佛经里面讲,罪过本身没有什么优点,它唯一的优点是可以忏悔,而且可以忏悔得非常干净。所以,你过去做了什么样的罪过也好,现在都可以忏悔,都来得及。忏悔的方法各式各样。凡是行善都可以当作忏悔,比如说你为了清净过去自己的某一种罪过,去参加慈善活动,修路铺桥也好、当
朋友交往,彼此间保持一个礼貌的距离,既不至于太远而显得冷淡,也不至于太近而失了必要的恭敬,友谊才更留得长久。和而不同,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装下各自不同的性情、方式、观点的。
རྩ་ཤེས་ལས།ཡོད་ཅེས་བྱ་བ་རྟག་པར་འཛིན།།མེད་ཅེས་བྱ་བ་ཆད་པར་ལྟ།།དེ་ཕྱི་ཡོད་དང་མེད་པ་ལ།།མཁས་པ་གནས་པར་མི་བྱའོ།།ཞེས་གསུངས།
《中论》: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广场舞其实挺好的,老年人如果没有这些兴趣,整天都在家里的话,他也不知道这个日子怎么去过。我们平时也讲,有些人觉得佛教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有了佛教的人生观,就算是七八十岁的人,也有自己的奋斗方向,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所以跳不跳广场舞,根本无所谓,他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但是如果他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那么没有广场舞的话,确实不知道这个日子该怎么过了。网页链接[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心变了,一切都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