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4821~48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人生在世,总有顺利或不顺利,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但是都要坚持下去,不要把这些显现当真,更不要动摇自己的决心。
问:堪布您好!佛教提倡走正道、行善,但在世俗的社会中,偶尔会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这种善良。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些世俗的手段或者方法,来应对这种被利用的情况或可能被别人利用的问题?除此之外,有什么动力能帮助我们坚持这种善念和正道,哪怕我们受了委屈或者遭遇一些困难,也能帮我们一直坚守?谢谢。答:对,佛教的慈悲和善良有些时候确实会被人利用。从一个真正的大乘佛教修行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利用了我,他没有造什么罪,只是想求一些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话,大乘佛教真正的修行人就会让他利用。但我们一般做不到,所以这要分层次,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刚刚学佛的人,就不能这样要求:“你被别人利用,那你就允许他随意地利用”,这当然不可以。但是,一个修行境界很高的真正大乘佛教徒会认为:“那好啊,你利用我,你得到了利益,那我很开心,你可以随意利用”,他是这样的。当然,有一个原则是:如果你利用我的善良和慈悲心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不管修行好还是不好,所有的人都要反对。这个时候,用一些世俗的手段来反对没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世俗的问题就是需要用世俗的手段,但心里不要有世俗的想法。世俗的这些钩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想法是不对的,大乘佛教修行者不能有。但是本心很善良或是考虑到其他的——主要是在利他为主的原则下,用一些世俗的手段来控制,这样是可以的。 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学会裁剪世俗的生活]
རྫོགས་པ་ཆེན་པོ་སེམས་ཉིད་ངལ་གསོ་ལས།སྔ་རབས་སྐྱེ་བོ་གྲངས་མེད་འདས་གྱུར་ཅིང་།།ད་ལྟའི་ས་སྟེང་འགྲོ་བ་ཕལ་ཆེར་ཡང་།།ལོ་བརྒྱའི་ནང་དུ་ངེས་པར་མི་རྟག་པ།།མ་འོང་རྣམས་ཀྱང་དེ་ཡི་རྗེས་སུ་འགྲོ།།ཞེས་གསུངས།
《大圆满心性休息》:
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
ཀུན་མཁྱེན་མི་ཕམ་པས།ནམ་ཞིག་བཟང་ཤོང་ངན་ཤོང་བའི།།མཐོང་རྒྱ་ཡངས་པོ་སྐྱེས་པ་ན།།ད་གདོད་སྐྱེ་བོའི་གྲལ་དུ་ཚུད།།དེ་ཕྱིར་མཐོང་རྒྱ་ཆེ་བ་གཙོ།།ཞེས་གསུངས།
全知麦彭仁波切: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我们在闻思或起信愿时必须抓住一个要点。就目前情形来看,谈得很高、很深并不现实,关键还是抓基础——在“欣”、“厌”两个字上着手。因为往生净土的缘起是由欲或愿来决定的,欲或愿发不起来,净土的缘起就会不出现,无论如何念修,心都根本不肯投入。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发起愿或欲呢?这就需要逐渐减退对娑婆世界的贪著心、增长对极乐世界的希求心,两头同时抓。
问:堪布您好 !祈请上师或者佛菩萨的时候,总是生不起信心怎么办?怎么才能生起信心呢?答:对佛菩萨总是生不起信心,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佛是什么,菩萨是什么。需要多了解佛菩萨,可以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和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八大菩萨的传记。《大藏经》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还有专门讲八大菩萨功德的书。这些都有中文版,了解以后就会有信心。对上师的信心也是同样的。如果对自己的上师生不起信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多了解上师的功德。知晓了佛、菩萨、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后就会生起信心的。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寻求内心的平静]
当我们遇到对境时,更要守护正念,不要失去善良之心,不要失去良好的品德,这就是积累资粮。
只要自己有功德和福德,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战胜违缘障碍;若是功德和福报不够圆满,应该积累。在外境上找原因,不是理智的做法。
ཆོས་རྗེ་འཇིགས་མེད་ཕུན་ཚོགས་ཀྱིས།ཕྱི་ཡི་ཡུལ་རྫོང་དཀོན་མཆོག་སྐྱབས་སུ་བསྙེན།།ནང་མཁར་རྫོང་དྲན་ཤེས་བག་ཡོད་བསྟེན།།གསང་བའི་ཁྲབ་རྫོང་ཟང་ཐལ་རིག་སྟོང་བསྒོམ།།རྫོང་གསུམ་འཛོམས་ལ་བདུད་སྡེས་གླག་མི་རྙེད།།ཅེས་གསུངས།
法王晋美彭措:
祈祷皈依三宝外碉堡,正知正念谨慎内碉堡,修持通彻觉性密碉堡,具三碉堡魔众不可害。
问:堪布,我有点好奇,比如说佛像,有些佛像是按照原来印度人的样子去画的,而汉传佛教,有一些是按照汉人的样子去画的。那么如果外国人真的看到佛菩萨了,会是金发碧眼的样子吗?答:这个就像黑人的教堂,里面的耶稣是黑人,这个我看到过。佛像的不同可能是源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画出他们心目当中最帅的、最好的、最庄严的形象。比如说唐朝的时候画的佛像,有长胡子的,也有很胖的形象。还有,尤其是藏族,在西藏最早塑佛像的时候,就是找了几个长得最帅、最漂亮的藏族人,然后按照他们的样子去画、去做佛像。那到底谁才是佛菩萨真正的形象呢?如果说释迦牟尼佛的话,那应该就是像印度人的样子,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其他佛菩萨的化身,什么样的都会有的,也不能说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错的。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世界好似梦幻泡影]
甚深的佛法,快乐的心情~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今天是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顶礼供养皈依药师琉璃光如来!愿一切众生远离厄难病苦,常得安乐!
问: 堪布您好!现在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观察自己的发心。但我发现,慈悲心的比例可能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强烈,可能更多的是出于责任心。所以我想问一下,这样的发心是不是可以成为培养菩提心的基础?或者符不符合这样的标准?答:要看这个责任心的具体的内容。比如这个责任心是因为所有的众生曾经是我的父母,当时他们做我父母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对我都恩重如山,那么现在我有责任去报恩。如果是这种责任心的话,那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说的这个责任心没有那么深,只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责任、家庭的责任,那就达不到菩提心和佛教讲的慈悲心的高度,所以也不一定可以作为菩提心的基础。但是不管怎么样,慈悲心也好、责任心也好,做利他的事情在大乘佛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这时候没有太多的慈悲心,多数都是责任心的话,那你发现的时候可以调整。最好是每一次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先去观察一下,当发现自己的慈悲心还不够,更多的是责任心时,你可以提升一下慈悲心,修一修,这样的话也就可以了。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མཁན་ཏེ་པ་རིན་པོ་ཆེས།ས་གར་སོང་བདེ་བའི་རྐྱེན་དུ་སྣང་།།མི་སུ་འཕྲད་མཐུན་པའི་བཤེས་དང་གཉེན།།ཡུལ་གང་ཐོན་སྐྱིད་པའི་ཕ་ཡུལ་དངོས།།དེ་སྐྱབས་གནས་བརྩན་པའི་ཐུགས་རྗེ་ལགས།།ཞེས་གསུངས།
堪布德巴仁波切:
去于何处快乐因,见于何人善知识,住于何处快乐乡,此乃三宝之加持。
能用来对治烦恼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能用来解决问题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算不上是自己的智慧。
我们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所以我们没有距离;我们都在证悟自性的路上,所以我们没有距离。有信念的地方,就有上师三宝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