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4641~4660 of 13855)
一共收录了13855条微博 >>导出微博>>
问:堪布,您刚才讲到了菩萨戒的问题。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共修或者是自己读经文之前,会念到菩萨戒的仪轨。但是实际上心里没有做好准备要去受菩萨戒,那么会因为念了仪轨就受菩萨戒吗?答:不会。受菩萨戒必须要在心里做好准备,主要是心里下定决心我要受菩萨戒,而且知道什么是受菩萨戒。因为光是想我要受菩萨戒也不行,什么是菩萨戒,怎么样去受,这些都要明白,然后再去念仪轨才会得到菩萨戒。如果心里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是念一下这个仪轨,那就根本不需要害怕,什么也得不到。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2019年1月7日(藏历12月2日)是至尊门措上师的生日。请大家共同行持放生、供灯、吃素等善法,祈愿门措上师长久住世,广传法轮。
阿弥陀佛!2019年1月7日(藏历十二月初二)是至尊门措上师如意宝的圣诞日。在这吉祥的一天,我们要为了圣教和众生的义利多做放生、供水、供灯等善法,以此祈愿至尊门措上师如意宝的色身如金刚般长久住世,并念修巜上师瑜伽》《长久住世愿文》等。网页链接
做一个表里如一的学佛人是最难的,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和靠近。应该时刻想到死亡,想到中阴身,想到来世,然后去做准备。临终时自己能把握住,能做主,那才是解脱,才是成功。
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不应该生起贪心。为什么?因为那些引生贪欲的外境,若去观察其本体,不过像水泡一样没有实义,又有什么可贪的呢?
——法王晋美彭措
མངོན་པ་མཛོདད་ལས།ཕྲ་རྒྱས་སྤང་བ་མ་ཡིན་དང་།།ཡུལ་ནི་ཉེ་བར་གྱུར་བ་དང་།།ཚུལ་བཞིན་མ་ཡིན་ཡིད་བྱེད་ལས།།ཉོན་མོངས་སྐྱེ་བར་འགྱུར་བ་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俱舍论》:
尚未断随眠,亲近宜对境,非理作意中,生出诸烦恼。
现在,藏传佛教的在家人和出家人裙子的颜色没有不一样了,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这个条。出家人就有这个横的竖的一条一条的,在家人没有这个条,这就是唯一的区别。不懂的人从外面看起来就像没有任何区别一样。最近有些人还是要求在家人穿密法里面在家人的袈裟披,这样就比较合适。但传统上一直是这样,一时要改过来也有点难度。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但不是很了解的人就看不出太大的区别,就是这样。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རིགས་དྲུག་ཅུ་པ་ལས།གང་དག་བརྟེན་ནས་དངོས་པོ་རྣམས།།ཆུ་ཡི་ཟླ་བ་ལྟ་བུར་ནི།།ཡང་དག་མ་ཡིན་ལོག་མ་ཡིན།།འདོད་པ་དེ་དག་ལྟས་མི་འཕྲོག།ཅེས་གསུངས།
《六十正理论》:
若有许缘起,诸法如水月,非真非颠倒,彼非见能夺。
སྙིང་གཏམ་སྙིང་གི་ཐིག་ལེ་ལས།
འཆི་བདག་དགྲ་ཆེན་ནམ་མཁའི་ཐོག་འདྲ་བ།
།ནམ་ཙམ་ཐོན་པ་སུས་ཀྱང་དཔོག་མི་ནུས།
།ལོ་དང་ཟླ་བར་སྡོད་པའི་ལོང་མེད་ཀྱིས།
།ད་ལྟ་ད་ལྟར་དགེ་ཆོས་སྒྲུབ་རེ་རན།
法王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里说到:
“死主大敌如暴雷,谁亦不知何时到,无空闲住之岁月,故今当速修善法。”
帮助他人、利益众生要靠信念,要靠愿力。好好发心发愿,有坚定的信念,有清净的愿力,一切都会好,都会圆满的。
不管显宗还是密宗,最根本的就是要证悟心的本性,如此一来,所有魔众才会无所遁形,自然而然消失。
——法王晋美彭措
第二次到东京大学讲学和交流
问:那一般灌顶之前,其实是有一个受菩萨戒的前行部分,对吗?一般情况下,如果受了灌顶,实际上也就得到菩萨戒了吗?答:对。如果是之前就有出离心、菩提心,而且没有专门去受过菩萨戒,那这种人参加了灌顶,这个算不算是真实地受了菩萨戒呢?算。因为基本上每个灌顶的前面,都有一个受菩萨戒的仪轨。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确实有这个内容。所以灌了顶的人,如果有菩提心的话,那他可以认为自己有菩萨戒。但是灌顶也是同样的情况。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藏传佛教的灌顶都是一样。按理来讲,一个接受灌顶的人,应该具有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实际上灌顶的时候,不一定每个接受灌顶的人都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菩提心,又没有出离心,那么去灌顶的话能不能得到菩萨戒呢?还是得不到菩萨戒。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希望大家要用心来学佛。心哪怕稍微转变一点点,对你的人生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心态不转变,再怎么学也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在佛陀的教言里,经常会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指魔王波旬,但实际上,真正的魔王,就是我们的无明迷乱。
——法王晋美彭措
你刚才提到,有些出家人还俗以后还穿出家的衣服。以前,在藏传佛教里,出家、在家的衣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在家人的披单是白色的,因为印度早期,白色就是在家人的衣服的颜色。我们现在穿的这些,印度当时的在家人不怎么用。当时就有一个不一样,比如披单,我们就穿这样的红色,瑜伽士的话就是白色的,但是穿这种衣服的人现在不是很多。为了方便,大家都穿披单。还有出家人的裙子上面有一条一条的,因为佛陀的年代,经济也不是很发达,有时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去野外会碰到一些强盗,他们的衣服就被抢了。佛陀就干脆把衣服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样在家人就没办法用了。我们把衣服切成一块一块,然后再把它连起来,就变成了出家人的一个比较特殊、比较有特色的衣服,在家人也不会用。佛陀就制定了一个这样的戒律。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མདོ་སྡེ་རྒྱན་ལས།རྟོག་གེས་རྟེན་ཅིང་མ་ངེས་ལ།།མ་ཁྱབ་ཀུན་རྫོབ་སྐྱོ་བ་ཅན།།བྱིས་པ་ལ་ནི་བརྟེན་པར་བརྗོད།།དེ་ཕྱིར་དེ་ཉིད་དེ་ཡུལ་མིན།།ཞེས་གསུངས།
《大乘经庄严论》: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སློབ་དཔོན་ཟླ་བ་གྲགས་པའི་དབུ་མ་ཤེས་རབ་ལ་འཇུག་པ་ལས།གཡེང་བ་ཐམས་ཅད་སྤངས་ནས་ནི།།བསྒྲུབ་པ་ལ་ནི་བརྩོན་པར་བྱ།།བདག་གིས་འདི་བྱས་བསོད་ནམས་ཀྱིས།།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གྲོལ་གྱུར་ཅིག།ཅེས་གསུངས།
月称论师《入中观智慧论》:
断除诸散乱,精勤修正法,吾以此福德,愿众生解脱。
问:堪布您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太好调和的状况,比如说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家里可能会杀鸡、杀鱼之类的。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把这个生命救下来,但是劝说可能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而我又非常想把它拯救下来。假如这时我把它偷偷带出来,再找机会放生,就可能有偷盗嫌疑,这样是否如法?答: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四戒是所有戒律的根本,都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虽然是偷盗,但它是没有罪过的。这个偷盗在佛教里面是允许的,这个不算什么。不过你这个行为的后面,肯定是家庭的矛盾,可能就有很严重的事情要发生了,这个你要做好准备。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功德随好,发心为重]
有修行的机会,有发心的机会,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不要错过。时间不等人,死亡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