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4521~45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རྒྱུད་བླ་མ་ལས།རང་བྱུང་རྣམས་ཀྱི་དོན་དམ་དེ།། དད་པ་ཉིད་ཀྱིས་རྟོགས་བྱ་ཡིན།། ཉི་མའི་དཀྱིལ་འཁོར་འོད་འབར་བ།། མིག་མེད་པས་ནི་མཐོང་བ་མེད།། ཅེས་གསུངས།
《宝性论》:
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低头看见水中天,抬头仰望空中天,回头看看心中天,三天合一万物通。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证悟空性、断除烦恼。证悟空性以后,对现实生活的贪着心会日益递减,最终达到断除烦恼的目标。前面也提到过,梦中的痛苦和幸福感等等,是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度不相上下的。但梦醒以后,就能知道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梦里经历过的痛苦、快乐也会当即消失。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曾担心藏地没有魔术师,讲空性的时候无法找到形象贴切的比喻。他身边的弟子说:“没关系,您可以用梦来说明。”梦能给我们带来很有说服力的启发,我们要修空性的原因就在于此。通过梦境就能看出,所有的痛苦都是因执著而来的。而执著的来源是因为我们把执著的对境都当成真的了。若能接受并证达万法空性,从骨子里视一切万法如梦中所见,对其毫不在乎,才是真正的“放下”。那种因为家里杂务太多而心烦,故而削发出家的做法并不是放下,而只能叫做回避。在无法用智慧去面对烦恼的时候,虽然也可以选择回避,但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四依法]
所有人看到的东西,都相差无几,因为大家都戴着同样的眼镜。如果想看到真实的世界,先把眼镜摘下来。
人如果怀有嗔心,则始终得不到自在,连一个快乐的机会也没有,别人更不会恭敬自己。
——法王晋美彭措
སློབ་དཔོན་ཕྱོགས་ཀྱི་གླང་པོས། ཚད་མར་གྱུར་པ་འགྲོ་ལ་ཕན་བཞེད་པ། །སྟོན་པ་བདེ་གཤེགས་སྐྱོབ་ལ་ཕྱག་འཚལ་ནས། །ཚད་མ་བསྒྲུབ་ཕྱིར་རང་གི་གཞུང་ཀུན་ལས། །བཏུས་ཏེ་སྣ་ཚོགས་འཐོར་རྣམས་འདིར་གཅིག་བྱ། །ཞེས་གསུངས།
陈那论师:
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
佛陀成佛之后,也遇到了很多违缘。佛讲,这都是他们前世的恶缘。但是佛成佛了,他即使找麻烦也无法伤害佛。佛以慈悲心对待他,他无法影响佛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明白,尽量不要去结恶缘,不要去种恶因;恶缘成熟了,也尽量以慈悲心来对待,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健康的身体会生疾病,美貌的容颜会变衰老。你能将一切变化都看得很自然,看得很平常,这叫开悟,也叫成就。
一切颠倒分别念都像纸糊的屠刀,认识了它的本性,这把假屠刀就无法再伤害我们。否则,始终随着分别念而转,哪怕我们拥有的东西再多,也始终拥有不了快乐。
——法王晋美彭措
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来自于负面情绪,所有身外之物都保不住。没关系,只要能保住健康就行,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别焦虑,学禅修。
阿弥陀佛!请问:为什么忘想心不是《心经》经题里所说的“心”呢?答:所谓的妄想心,就是缘着六尘落谢的影子而起的分别。譬如缘着色声香味触各种尘境,发生了各种心,这些心缘生缘灭,刚刚有,现在没有了,等会儿遇到因缘又出现了。这样一个缘生的心,没有独立的自体,唯一是观待缘而起的。因缘聚的时候忽而现假相,因缘散的时候当下破灭,正现的时候也没有实体。再者,不断地随缘而现。这哪里是真心呢?这样就可以看到,它就像银幕上的幻影一样,不断地在起起灭灭,那当然不是真实的心。正现的时候,在银幕上连一个微尘也找不到,而且缘散的时候,在银幕的里里外外去找,也丝毫没有它,可见这样的幻影不是真心。
མགོན་པོ་ཀླུ་སྒྲུབ་ཀྱིས།གང་ལ་སྟོང་བ་ཉིད་རུང་བ།།དེ་ལ་ཐམས་ཅད་རུང་བར་འགྱུར།།གང་ལ་སྟོང་ཉིད་མི་རུང་བ།།དེ་ལ་ཐམས་ཅད་རུང་མི་འགྱུར།།ཞེས་གསུངས།
龙猛菩萨: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色”怎么就是“空”呢?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红、绿、白等颜色,长、方、圆等形状……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争论,或者要探讨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听见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够看到、听到。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看见了,但眼睛所见是否真实?眼睛所见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否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身心之外,如果我们认为有所得,则必定会经历失去。有积聚,必有消散时。有爱恋,必有怨怼时。这不是说你需要刻意地以消极悲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是你要看到得、聚、爱、福背后失、散、恨、祸的势。留心观察,便慢慢体会到,轮回就是这样不由自主的无尽轮转,周而复始的无可奈何。
ཚིག་གསལ་དུ་དྲངས་བའི་མདོ་ལས།སྲིད་གསུམ་རྨི་ལམ་དང་འདྲ་སྙིང་པོ་མེད།།མྱུར་དུ་འཇིག་ཅིང་མི་རྟག་སྒྱུ་མ་བཞིན།།འོང་བ་མེད་ཅིང་འདི་ནས་འགྲོ་བའང་མེད།།རྒྱུན་རྣམས་རྟག་ཏུ་སྟོང་ཞིང་མཚན་མ་མེད།།ཅེས་གསུངས།
《显句论》所引用之佛经:
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常空无相状。
今天是藏历二十一,地藏王菩萨节日。希望大家断恶行善,回向菩提。愿世界和平,众生离苦得乐。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为什么不能依止念头呢?尽管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观察,也有好的念头,譬如正知正见等等,但从智慧、从佛的境界来讲,所有的念头都是错误的观点。如果不放下这些错误的观念,就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福报,而不能得到解脱成就。每个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只不过被外面的一层厚厚的意识与烦恼的外衣包裹住了。如何去掉这层外衣,展现出内在的如来藏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先修出离心、菩提心。当出离心和菩提心达到标准后,就修金刚萨埵等剩下的几个加行修法,之后还有一个修禅定的阶段。虽然出离心、菩提心及禅定等都是识而不是智,但在修行初期只有这样修,才能逐步达到佛的要求,所以修加行非常重要,依靠念头断除念头,当念头消失后,智慧就有可能显现出来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四依法]
佛教不承认一切是命中注定,努不努力结果都一样。佛教更推崇命自我立,一切成败靠的是自己。
正如《杂阿含经》中一则公案所说:
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去舍卫城化缘,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形如乞丐,非常可怜。
佛陀问阿难:“你看到这对老夫妇没有?”
阿难回答:“看到了。”
佛陀说:“这两人在少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一大富翁;若选择出家学道,则会成就第一阿罗汉果。
在盛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二大富翁;若选择出家学道,则会成就第二阿那含果。
在中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三大富翁;若选择出家修道,则会成就第三斯陀含果。
在老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四大富翁;若选择出家修道,则会成就第四须陀洹果。
只可惜,他们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上都没努力过,现今才沦落成这个样子。”
世间一切的本性皆是无常、空性,没有一法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作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
——法王晋美彭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