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4081~41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真正的佛教徒虽然视金钱、名利为粪土,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肉体的衰老和丧失,并不会阻碍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远如影随形而不会丢失的,无论年老也好、死亡也罢,都没有任何差别,在远方等待他们的,是光明的前程、大乐的境界,所以他们不但不悲观,而且乐观并充满了信心。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轮回痛苦并不可怕,更不必为此而悲观失望,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获得绝对的快乐与幸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我们平时一定要谨小慎微,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随意对人恶言相向。假如自己因业力现前,控制不住骂了人,也应马上念“嗡班匝萨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以此咒力的不可思议加持,可以忏净任何可怕的业障。
——法王晋美彭措
——法王晋美彭措
རྩ་རྒྱུད་ལས།གཅིག་དང་དུ་མ་བྲལ་བ་ཡི།།མཐའ་དང་དབུས་མེད་དེ་བཞིན་ཉིད།།སངས་རྒྱས་ཀྱིས་ཀྱང་མི་གཟིགས་ཏེ།།རང་བྱུང་ཡེ་ཤེས་གནས་མེད་སྣང་།།ཞེས་གསུངས།
《根本续》:
远离一与多,无中边真如,如来亦不见,本智无住现。
《根本续》:
远离一与多,无中边真如,如来亦不见,本智无住现。
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པའི་མདོ་ལས། སངས་རྒྱས་ཞིང་ནི་ཇི་རྙེད་པ། །བསམ་གྱིས་མི་ཁྱབ་དམྱལ་བར་ཡང་། །སེམས་ཅན་རྣམས་ལ་ཕན་པའི་ཕྱིར། །བསམས་བཞིན་དུ་ནི་དེར་འགྲོའོ།། ཞེས་གསུངས།
《维摩诘经》: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维摩诘经》: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པའི་མདོ་ལས། ཟླ་བའམ་ཉི་མར་དེ་གྱུར་ཏེ། །བརྒྱ་བྱིན་ཚངས་པ་སྐྱེ་དགུ་དབང་། །ཆུ་དང་མེར་ཀྱང་རབ་གྱུར་ཏེ། །ས་དང་རླུང་དུའང་དེ་བཞིན་ནོ།། ཞེས་གསུངས།
《维摩诘经》: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维摩诘经》: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པའི་མདོ་ལས། བསམས་བཞིན་སྨད་འཚོང་རྣམས་སུ་སྒྱུར། སྐྱེས་པ་རྣམས་ནི་བསྡུ་བའི་ཕྱིར། །འདོད་ཆགས་ལྕགས་ཀྱུས་བརྗོད་ནས་སུ། ། དེ་དག་སངས་རྒྱས་ཡེ་ཤེས་འགོད།། ཞེས་གསུངས།
《维摩诘经》: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维摩诘经》: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种情境,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并不是单纯某个人、某件事造成的,并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续变化中,新的因缘不断加入,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缘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这个见地至关重要,尤其在我们身陷困境时,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我们努力停下与自己无休无止的讨论,暂停那股指责、懊悔、怨愤的强大惯性,尽力与内心的恐惧、痛苦联结,让自己的软弱、无助、孤独融化在那强烈的痛苦感受中。我们不会因此而被痛苦吞噬,相反,我们封闭、僵硬的心这时才有可能一点点软化、打开,你感觉心头的千斤重担开始松动,有一种空间感,终于可以环顾左右。
这时,前因后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见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样在因因果果的罗网中一步步走到现在,无尽追逐背后周而复始的贪婪、嗔恨、执念、傲慢,以及身陷轮回的不由自主,自己是这样,旁人亦然,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这个洞见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反应方式中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指责或自责,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运的受害者、全世界最无辜的那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这个见地至关重要,尤其在我们身陷困境时,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我们努力停下与自己无休无止的讨论,暂停那股指责、懊悔、怨愤的强大惯性,尽力与内心的恐惧、痛苦联结,让自己的软弱、无助、孤独融化在那强烈的痛苦感受中。我们不会因此而被痛苦吞噬,相反,我们封闭、僵硬的心这时才有可能一点点软化、打开,你感觉心头的千斤重担开始松动,有一种空间感,终于可以环顾左右。
这时,前因后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见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样在因因果果的罗网中一步步走到现在,无尽追逐背后周而复始的贪婪、嗔恨、执念、傲慢,以及身陷轮回的不由自主,自己是这样,旁人亦然,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这个洞见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反应方式中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指责或自责,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运的受害者、全世界最无辜的那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我以前也说过,释迦牟尼佛不但在空性、无我、光明这方面是超凡绝伦的,仅仅在追求世间的暂时幸福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只有佛陀的思想,才是跨世纪的伟大思想。以后我们要尽量地过这样的生活,只要有车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车;只要有表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表;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少欲知足当然不是叫你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饭,那是不可能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义妙是从所诠义说,文巧是从能诠文说。圣法为什么是文巧呢?因为世尊具有无碍的大悲和智慧,有大悲周遍,就能遍入有情的相续,和他的意乐、和他的实际因缘相应,有四无碍解就能任运流现,圣法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和所化相应,也就是契机,能契机就是巧。圣法的语言能契合所化的根机,所以是文巧。
解脱并不是一种神话,而是客观实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提升为佛智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远大光明的目标,修行人可以放弃世间的功名富贵。他们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世俗人却与之相反,朝不虑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暂时光,而缺乏应有的远见,所以才会费尽心机地为今生而拼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佛陀在讲解空性法门时说,事物没有本具固有的性质。人也好,物也好,现象、情境也好,都是众缘和合之下暂时呈现的一个“相”,因缘改变就会有新的“相”呈现,没有任何“相”能做到稳固、静止,所以没有绝对的好坏、利弊存在其中。
现在,不少人喜欢给别人取绰号,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甚至还有更不堪入耳的。其实,如果你经常叫人“大胖子”,那自己五百世可能会转生为大胖子,一不小心就造下了令自己后悔的恶业。
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常讲给别人取外号的果报,并引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的公案说:一个人曾用十八种动物头的绰号辱骂他人,结果就转生成了有十八个动物头的怪物。
——法王晋美彭措
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常讲给别人取外号的果报,并引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的公案说:一个人曾用十八种动物头的绰号辱骂他人,结果就转生成了有十八个动物头的怪物。
——法王晋美彭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