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3921~394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如今,值得信赖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当我们做重大事情时,不要随便宣扬,应以秘密的方式去做,这样就不容易遇到违缘。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猛厉的行为和怀柔的能力,对自方慈悲,对敌人勇敢,并能辨别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
——法王晋美彭措
佛教讲无常,这并不是悲观。把每一刻都做为生命的最后一刻,随时为死亡做准备,活在当下,这时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才会获得自在。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的人也许会受到一些魔力的干扰,动摇了心性。但是如果能保持身口意的清净,恒常祈祷上师三宝,也不会让魔力有机可乘的。要护念好自己的相续哦!
བྲམ་ཟེ་གཉུག་མའི་གླུ་ལས། གང་གང་མཐོང་བ་དེ་དེ་ཉིད། །དེ་རིང་མགོན་པོ་ད་ལྟར་འཁྲུལ་པ་ཆད། །ད་ནི་སུ་ལའང་དྲི་བར་མི་བྱའོ། །ཞེས་གསུངས།
《萨饶哈道歌》:
现见何法彼彼性,今如怙主我断迷,现今谁亦不必问。
当然,我们若想在短时间内成就,这也不太可能。但缘起的真理是不会欺惑的,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精进,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一定会得到某种相应的功德,今生来世的一切都吉祥,不会出现任何违缘。
——法王晋美彭措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种情境,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并不是单纯某个人、某件事造成的,并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续变化中,新的因缘不断加入,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缘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这个见地至关重要,尤其在我们身陷困境时,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我们努力停下与自己无休无止的讨论,暂停那股指责、懊悔、怨愤的强大惯性,尽力与内心的恐惧、痛苦联结,让自己的软弱、无助、孤独融化在那强烈的痛苦感受中。我们不会因此而被痛苦吞噬,相反,我们封闭、僵硬的心这时才有可能一点点软化、打开,你感觉心头的千斤重担开始松动,有一种空间感,终于可以环顾左右。

这时,前因后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见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样在因因果果的罗网中一步步走到现在,无尽追逐背后周而复始的贪婪、嗔恨、执念、傲慢,以及身陷轮回的不由自主,自己是这样,旁人亦然,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这个洞见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反应方式中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指责或自责,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运的受害者、全世界最无辜的那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一方面,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评判并找一个发泄怨愤的靶子,仿佛指责有助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真正开始意识到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这个承担不仅面向过去,也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接纳已经发生的,并决心通过自己现在的发愿和行为,为未来创造积极的缘起。

佛法中的“接纳”从来不是被动、懦弱或是事到如今、无可奈何。我们如果能懂得一些空性的道理,就会逐渐承认空性在事物中的种种表达,例如无常、因果、缘起。就是这样。
真正的出离心培养出来以后,就不会对生活质量有太高的要求,生活过得好,不会以此自满;过得艰苦一点,也不会太在意,唯一不能放弃的目标,就是净化心灵,救度众生。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乐,就是称心如意。人也好,事也好,称了我们的心意,我们就快乐。然而,称心如意是不容许变化的,所有的变动都意味着不再“称心如意”,所以快乐的时候,我们总不禁会希望时间停下来。

是的,时间停止,这是保持快乐的唯一办法。但怎可能?时间停不下来,变化不可阻挡,所以称心如意的当下,我们即刻开始不如意。只不过这种不如意初起时非常微细,难以察觉,人们大都要等到不满意感积累到相当程度,才会“突然”发现快乐已经变成了不快乐甚至是痛苦。

实际上,那个快乐早已远去,我们早已经在缺憾、忧烦的心情中。

这是我们在快乐这件事上犯的第一个错误,即执著于恒常,相信快乐应该是恒常的,而无常的事实总是让我们的快乐幻碎成烟。

于是我们重新确定目标,寻找下一个快乐,但这新的快乐,也跟之前所有快乐一样转瞬即逝,在它实现的当下折返,朝自己的反面——痛苦演变。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经历着变苦,每一次如意都意味着不如意,每一个快乐都开启忧恼。
有些人本来有许许多多的修行机会,但他却经常找一些借口延误,从而把绝好的缘分都断绝了。
还有些人虽然修行多年,但内心整天在烦恼中虚度时光,烦恼贼已将他的善法全部偷走了。他们始终得不到修行的验相,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的业力深重,或是精进不够。
因此,散乱心和烦恼恶念,我们最好不要去依止,而应将其彻底舍弃,否则永远不会安宁。
——法王晋美彭措
སློབ་དཔོན་སེང་གེ་བཟང་པོས། ཀྱེ་མ་གཞུང་ལུགས་སྣ་ཚོགས་ཀྱིས། །དུབ་པ་བདག་གི་ངལ་གསོའི་གནས། །ཤེས་རབ་ཕ་རོལ་ཕྱིན་པའི་ལུགས། །རིང་མོ་ཞིག་ནས་མཐོང་བ་ཡིན། །ཞེས་གསུངས།
狮子贤论师:
奇哉种种宗,疲惫我憩处,般若之显宗,经久方现见。
想获得成就,从反省开始,从忏悔开始。懂得反省,懂得忏悔,才有希望得到加持。
《大悲经》中,佛对阿难说:“阿难,即使对佛仅仅生起一次信心的善根,也终究不会丧失,何况其余更殊胜、更微妙的善根呢?我说这个人一切都是趣向涅槃果。虽然可能会以其它不善业暂时堕落在三恶趣当中,但是以先前一次对佛生信的善根,佛了知以后,一定会从恶趣之中把他救拔出来,安置在无畏的彼岸,让他能够忆念起所种的善根,息灭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安乐。”
大家不要认为,大圆满有很多了不起的方法,自己不修也可以证悟、成佛。其实,如果对空性一点体会都没有,大圆满恐怕是没有希望了。反之,要是能有一些空性的体会,并努力让它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推测,大圆满的境界也终究会来临。因此,希望大家能精进修持。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七:对初学者的教诲]
མདོ་སྡེ་རྒྱན་ལས། བཤེས་གཉེན་དུལ་བ་ཞི་བ་ཉེར་ཞི་བ། །ཡོན་ཏན་བརྩོན་བཅས་ལྷག་པར་ལུང་གིས་ཕྱུག །དེ་ཉིད་རབ་ཏུ་རྟོགས་པར་སྨྲ་མཁས་ལྡན། །བརྩེ་བའི་བདག་ཉིད་སྐྱོ་ངལ་སྤངས་ལ་བསྟེན། །ཞེས་གསུངས།
《经庄严论》: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舍弃无意义的事情,修持具有无量功德并能调伏自心的佛法。假如依靠善知识的窍诀,真正精进地修行,哪怕是仅修一个月,也会得到明显的受用。
——法王晋美彭措
大乘菩萨的使命,是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大乘行人要有持之以恒的胆识与勇气的,要有长远的计划与目标,在制定计划以后,就要往目标的方向努力。而不能目光短浅,做出一些短视的行为和判决,仅仅以眼前的一点利益为满足。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七:四依法]
净土是在智慧中呈现的,莲花是在慈悲中开放的。如果当下这个极乐世界你感觉不到,十万亿国土之外的那个极乐世界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为了使人生有长足进步,我们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假如身体做各种世间杂务,口中言说许多闲言碎语,心里不断生起层出不穷的分别念,这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违缘。
——法王晋美彭措
对于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高层修行人来说,世间与出世间才是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修行人不会参与世间的事务,只能纯粹地去修行。如果从这种高度来要求,就不能去做世间的工作,但我们属于这种层次的修行人吗?我想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吧!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གནའ་བོའི་སྒྲུང་གཏམ་ལས། མགོ་པད་ཞུ་ནམ་མཁའ་ལྡེམ་ནི་བས། །སློག་ཞུ་རྣ་རྩར་དྲོ་ན་དགའ། །ཞེས་གསུངས།
古谚语:
飘扬空中莲花帽,不如耳边暖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