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3881~39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总之,想走大乘道,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地往无私利他的方向迈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的法本里,“成佛”讲起来很容易—上等根机者只需要六个月,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个月里成佛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学佛、成佛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可是再长远的计划,也总得有个开始。如果始终没有开头,根本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永远为自己打算——这一世就这样过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会如此。如果是这样,则永远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们肯迈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够成就。因为,在有了一个开始以后,尽管各人的精进程度不同—有的人进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点儿,但是,我们都可以将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渐地累积起来,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就总有一天可以成就。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戒杀放生的功德]
愚人交朋结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法王晋美彭措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法王晋美彭措
无常,似乎是最简单明了的一个道理,无须多言,人人都懂的。人活到一定岁数,对物事变迁、世态炎凉多少会有一些体会,但这个体会往往力量微弱,不足以撼动我们对恒常的执念,所以尽管“懂”无常,无常现前却仍无招架之力。人们通常所谓知道无常的道理,和佛法中通过观修对无常生出定解是两回事。
通过认真的观修,熟悉无常的见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会慢慢开始改变。熟悉无常的过程其实也是让认知回归事物真实状态的过程。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与事物真实状态的偏离,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不必要的痛苦。因此,观修无常不只是为了获得有关无常的知识,也是并主要是为了减少痛苦和迷惑。
通过认真的观修,熟悉无常的见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会慢慢开始改变。熟悉无常的过程其实也是让认知回归事物真实状态的过程。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与事物真实状态的偏离,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不必要的痛苦。因此,观修无常不只是为了获得有关无常的知识,也是并主要是为了减少痛苦和迷惑。
ཕལ་པོ་ཆེ་ལས།རྒྱལ་བའི་ཡེ་ཤེས་བླ་མེད་ཀྱིས།།སྐད་ཅིག་གིས་ནི་དོན་ཀུན་རིག།ཅེས་གསུངས།
《华严经》:
如来无上智,刹那见诸法。
《华严经》:
如来无上智,刹那见诸法。
ཆོས་ཀྱི་གྲགས་པའི་རྣམ་ངེས་ལས།ལོག་པའི་ལམ་ལ་མཐའ་མེད་ཕྱིར།།དེ་དག་འདིར་ནི་སྤྲོ་བྱ་མིན།།ཞེས་གསུངས།
法称论师《定量论》:
邪道无边故,一一难述尽。
法称论师《定量论》:
邪道无边故,一一难述尽。
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在了解到这些最终目标之后,像我们这些刚刚开始步入大乘道的修行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当以此为目标,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对上师的恭敬,不在于外面的行为,而在于内心。
比如,麦彭仁波切曾有一个侍者,叫涅内俄萨。本来他是个愚笨的人,脾气比较暴躁,甚至在上师面前也显得非常无礼,态度极不调柔恭顺。
有时上师亲自开许的弟子前来拜见,他却将其挡在外面,说上师病得特别严重,就是不让他们进门。
麦彭仁波切本人,似乎也害怕这个侍者。有一次,拥嘎堪布为撰著《功德藏》的讲义而前来请教,麦彭仁波切有许多甚深教言正想解说,结果这个俄萨来了,麦彭仁波切就很紧张,赶忙对拥嘎说:“你快回去吧!俄萨来了,我现在不敢给你讲。”
从表面上看,俄萨对上师特别不恭敬,但实际上,他是对上师极度关心,担心上师抱病利益众生太辛苦。以此虔诚的信心,最终上师的智慧也全部传给了他。
后来,麦彭仁波切圆寂之前,对俄萨说:“你以后遇到困难,就去找华木钦哲。”并告诉其他人:“以后他生病的话,你们一定要关照他!”
所以,表面上的花言巧语不重要,弟子对上师到底怎么样,关键看他是否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
——法王晋美彭措
比如,麦彭仁波切曾有一个侍者,叫涅内俄萨。本来他是个愚笨的人,脾气比较暴躁,甚至在上师面前也显得非常无礼,态度极不调柔恭顺。
有时上师亲自开许的弟子前来拜见,他却将其挡在外面,说上师病得特别严重,就是不让他们进门。
麦彭仁波切本人,似乎也害怕这个侍者。有一次,拥嘎堪布为撰著《功德藏》的讲义而前来请教,麦彭仁波切有许多甚深教言正想解说,结果这个俄萨来了,麦彭仁波切就很紧张,赶忙对拥嘎说:“你快回去吧!俄萨来了,我现在不敢给你讲。”
从表面上看,俄萨对上师特别不恭敬,但实际上,他是对上师极度关心,担心上师抱病利益众生太辛苦。以此虔诚的信心,最终上师的智慧也全部传给了他。
后来,麦彭仁波切圆寂之前,对俄萨说:“你以后遇到困难,就去找华木钦哲。”并告诉其他人:“以后他生病的话,你们一定要关照他!”
所以,表面上的花言巧语不重要,弟子对上师到底怎么样,关键看他是否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
——法王晋美彭措
“安全感”是现代人喜欢说的一个词。越是在多变的环境中,越是希望得到某种恒常确定的幸福。但这是不可能的。诸行无常,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祸福、得失、生死、苦乐、聚散,所有成对的现象都是这样,自带反面,可我们只想要一面。
你认为自己的苦难深重到令人窒息,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怜的那个人。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确实很难找到对治痛苦的办法。可如果你换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情况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痛苦不是没有,却也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大,大到无法承受。
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痛苦,像靶心一样立在那里,等着你找一支箭来把它射落。痛苦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些事的感受和认知,而对治,只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
祸福、得失、生死、苦乐、聚散,所有成对的现象都是这样,自带反面,可我们只想要一面。
你认为自己的苦难深重到令人窒息,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怜的那个人。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确实很难找到对治痛苦的办法。可如果你换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情况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痛苦不是没有,却也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大,大到无法承受。
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痛苦,像靶心一样立在那里,等着你找一支箭来把它射落。痛苦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些事的感受和认知,而对治,只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
一些品行低劣的人,见到声名远播、财富丰足的上师,才把他认成自己的上师;而那些知足少欲、具足法相的上师,就算从他那儿得过很多法,自己也不愿意说出口。如此对小上师保密、大上师宣扬,实在是一种可笑的行为。
这种人得到一些殊胜教言,从不认为是上师的恩德,反而觉得是自己智慧和福报过人,跟上师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最初对上师毕恭毕敬,但得到教言后就舍弃了上师,如同有些病人,病好后就一走了之,再也不理睬医生了。
这不是真正的法器!这种愚笨的人自高自满,不知道上师的殊胜,将证悟的缘分已经完全断送了。他就算悟性再高、闻思再广,也根本得不到任何成就。
——法王晋美彭措
这种人得到一些殊胜教言,从不认为是上师的恩德,反而觉得是自己智慧和福报过人,跟上师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最初对上师毕恭毕敬,但得到教言后就舍弃了上师,如同有些病人,病好后就一走了之,再也不理睬医生了。
这不是真正的法器!这种愚笨的人自高自满,不知道上师的殊胜,将证悟的缘分已经完全断送了。他就算悟性再高、闻思再广,也根本得不到任何成就。
——法王晋美彭措
《三昧海经》中佛为父亲净饭王讲述了一个公案:在久远的过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耻,心神恍惚,无依无怙,于道中行走,忽然听到空中说:“你们虽然犯了戒不要认为就没救了。空王如来虽般涅槃,佛像还在,应该到佛塔中,观佛像眉间白毫。”比丘们听到此话,如将死而遇神医令服用灵丹,感激泪流。感慨地说:“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况亲见佛的尊容呢?”尔时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们就是现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觉的四位佛陀:即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王佛。所谓“弥天大罪,挡不住一个忏字”确实此言不虚。
于师强信得加持,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也说,在证悟以后,也要加强对上师的信心,经常修上师瑜伽。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证悟,不在于聪明不聪明等其它因素,而在于上师的加持。要得到上师的加持,就需要信心,没有信心是得不到加持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七:对初学者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