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3861~388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དཀོན་མཆོག་གསུམ་གྱི་བསྟོད་པ་ལས།སངས་རྒྱས་གཙོ་ལ་ཕྱག་འཚལ་ལོ། །སྐྱོབ་པའི་ཆོས་ལ་ཕྱག་འཚལ་ལོ། །དགེ་འདུན་ཆེ་ལ་ཕྱག་འཚལ་ལོ། །གསུམ་ལ་རྟག་ཏུ་བདག་ཕྱག་འཚལ། །ཞེས་གསུངས།
《三宝赞》:
顶礼主尊佛,顶礼救护法,顶礼大众僧,我恒礼三宝。
《三宝赞》:
顶礼主尊佛,顶礼救护法,顶礼大众僧,我恒礼三宝。
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就是大圆满。而大圆满的传承,是从法身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直至现在的根本上师。
这一代代的上师,以赐予灌顶、传授教言的方式,使黄金般纯净无染的传承,连续不断地继承了下来。
——法王晋美彭措
这一代代的上师,以赐予灌顶、传授教言的方式,使黄金般纯净无染的传承,连续不断地继承了下来。
——法王晋美彭措
自心光明界被客尘掩蔽时,要现前修法功德就非常困难。而垢障一减轻,就能无碍显现等持影相。就像镜子完全被尘垢染污,这时任何影相都现不出来,只是灰蒙蒙一片。如果去擦拭它,镜面慢慢变得清净,这时就会开始出现相似的同分影相。继续擦拭,镜面越来越清净,影相就会越来越明显、清晰。这就是必须积资净障,才能现前修法效果的原因。
修行人也要修一些属于世间的禅定,比如无想定,但这仅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而绝不能将其视为究竟的境界。如果你沉溺在禅定的境界中,把一些觉受和神通当做成就,会毁了自己的修行。
对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任何际遇都可以转为修行的契机,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独感来修持慈悲心,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好的。当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独的感受里,这本身并不能自然让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积极的心态,你需要审视它,看到它背后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不要执念于有人陪伴,如果你心里连慈悲的一点影子都没有的话,没有任何人的陪伴能让你得到安乐。是否感到孤独,与别人关系不大,你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越难以走出孤独。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着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会慢慢消退,而谦卑和悲悯的柔和之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里。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不要执念于有人陪伴,如果你心里连慈悲的一点影子都没有的话,没有任何人的陪伴能让你得到安乐。是否感到孤独,与别人关系不大,你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越难以走出孤独。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着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会慢慢消退,而谦卑和悲悯的柔和之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里。
རྒྱུད་བླ་ལས། ཇི་བཞིན་ཇི་སྙེད་ནང་གི་ནི། །ཡེ་ཤེས་གཟིགས་པ་དག་པའི་ཕྱིར། །བློ་ལྡན་ཕྱིར་མི་ལྡོག་པའི་ཚོགས། །བླ་མེད་ཡོན་ཏན་དང་ལྡན་ཉིད། །ཅེས་གསུངས།
《宝性论》: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宝性论》: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很多人都自诩为了不起的大乘佛教徒,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心深处的软弱就会暴露无遗。请大家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堪称大乘佛子的资格。如果没有,就应坦然承认,而不要自命不凡。如果现在能有为了众生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决心与勇气,不论将来是否能够做到,也算得上是守持上等戒杀之人。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戒杀放生的功德]
佛法中说,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不仅是生死关头,很多大事当前,人都是独自面对的,旁边的人帮不上忙。佛法中把这叫做循业流转,无可代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得不独自面对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似乎没有尽头的无奈。这种孤独感是轮回的一种属性,只要你的心还在轮回的状态中,就无法摆脱它。
有个人和你一起老,一起面对这些无奈,会感觉好点吗?这就像是说,有个人和你一起病,你的病苦会少点吗?如果你感觉好点,也不是因为老、病之苦本身减轻了,而是你对老、病的心态改变了,你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你知道还有别人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这种认识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它是同情、同理心的基础,也是慈悲心重要的组成部分。
慈悲心并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只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和救济。慈悲心首先是认识到自他间的相连相通,看到自己面临的也正是对方面临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己病而悯彼病,以己苦而悯彼苦。
从这个角度说,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唤醒你的慈悲心。当你因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时,请记住,你的安乐不是来自于有人作伴,而是来自于你的慈悲心,虽然它还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边这一个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为它打开一点点缝隙,安乐的光明就倾泻进来。
有个人和你一起老,一起面对这些无奈,会感觉好点吗?这就像是说,有个人和你一起病,你的病苦会少点吗?如果你感觉好点,也不是因为老、病之苦本身减轻了,而是你对老、病的心态改变了,你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你知道还有别人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这种认识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它是同情、同理心的基础,也是慈悲心重要的组成部分。
慈悲心并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只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和救济。慈悲心首先是认识到自他间的相连相通,看到自己面临的也正是对方面临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己病而悯彼病,以己苦而悯彼苦。
从这个角度说,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唤醒你的慈悲心。当你因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时,请记住,你的安乐不是来自于有人作伴,而是来自于你的慈悲心,虽然它还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边这一个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为它打开一点点缝隙,安乐的光明就倾泻进来。
当今时代,很多人遇到一个上师,立刻就跑去恭敬供养,但过不了多久,又觉得上师有诸多毛病,于是将其舍弃,甚至还到处诽谤;还有些人经常试探上师,本来想着这一件事,口头却说另一件,这样依止的上师再多,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数几位上师即可,不要总是喜新厌旧,到处寻找“新鲜”的上师!
——法王晋美彭措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数几位上师即可,不要总是喜新厌旧,到处寻找“新鲜”的上师!
——法王晋美彭措
以前,藏地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教导弟子的。每当弟子们向上师请求换一个修法的时候,上师往往不会同意,而是要求他们花很长时间在同一个修法上。其原因就是我们反复所讲的——尚未修好前面的法,便去修后面的法,这是标准地修好每一个法的最大违缘。因前前是后后的基础,所以不能忽略前面的基础修法,否则后面的修法便会受到影响。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弥陀愿海所说,十方国土诸菩萨众,一闻信弥陀名号,当即证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等。而一般凡夫在信受、持念弥陀名号时,不能顿时现前这些甚深三昧。这就是因为凡夫心上有很厚重的尘垢,所以在闻信名号时无法立即出现甚深等持影相。而达到一定地位的菩萨,由于他心上的障垢已经减薄,一闻到弥陀名号,顿时就能证入三昧,比如一时普见十方无量诸佛及其眷属;一念入于十方刹土,供养无量诸佛,同时不失坏定境等等。
རྒྱུད་བླ་ལས། བསམ་མེད་གཉིས་མེད་རྟོག་མེད་པ། །དག་གསལ་གཉེན་པོའི་ཕྱོགས་ཉིད་ཀྱིས། །གང་ཞིག་གང་གིས་ཆགས་བྲལ་བ། །བདེན་གཉིས་མཚན་ཉིད་ཅན་དེ་ཆོས། །ཞེས་གསུངས།
《宝性论》:
无思二分别,净明对治品,所能离贪者,具二谛相法。
《宝性论》:
无思二分别,净明对治品,所能离贪者,具二谛相法。
རྒྱུད་བླ་ལས། འདུས་མ་བྱས་ཤིང་ལྷུན་གྱིས་གྲུབ། །གཞན་གྱི་རྐྱེན་གྱིས་རྟོགས་མིན་པ། །མཁྱེན་དང་བརྩེ་དང་ནུས་པར་ལྡན། །དོན་གཉིས་ལྡན་པའི་སངས་རྒྱས་ཉིད། །ཅེས་གསུངས།
《宝性论》: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宝性论》: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