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3521~354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不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要完全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无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无止尽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度化有缘众生;即便如此,佛也无法度尽所有众生。能否度尽不是首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在为此而奋斗。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四缔——脱离生死的出路]
为什么缘起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由菩萨的本愿力、功德力所致。佛这样如实宣说:地藏菩萨利乐一切有情,让一切有情如法的所愿都得以满足,犹如如意宝,又如大宝藏。这位大菩萨为了成熟诸有情的缘故,在极长久的时间里修了坚固的大愿大悲,他的勇猛精进超过了诸菩萨类。也就是说,地藏菩萨曾在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等的诸佛世尊那里,为了成熟利乐一切有情的缘故,发起了坚固不可摧坏的大悲心,起了大勇猛精进,发起无尽的誓愿力。这样发愿以后,由于极其坚固的大悲,以及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的增上力量,到今天地藏菩萨达到这么高的成就果位。他可以做到在一昼夜或者一顿饭的工夫里,度脱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数的各类有情,使他们都解脱各种忧苦,而且能满足他们的一切如法所求。我们从中就了解到,由于过去发愿的缘起,以及无量资粮的力量,使得地藏菩萨成为满愿之王。
《本师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曾是一位商主,他到了一个罗刹洲上,许多妖女用各种伎俩和欲妙来引诱他。但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她们虽然看上去万分迷人,但其本性都是痛苦、欺骗。
轮回中的快乐也是如此,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犹如闪电一般无常。我们今天拥有的财产,明天是否还在呢?今天强健的身体,明天能不能依然无病呢?……这一切都难以预料,真可谓“诸法如闪电”。
——法王晋美彭措
轮回中的快乐也是如此,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犹如闪电一般无常。我们今天拥有的财产,明天是否还在呢?今天强健的身体,明天能不能依然无病呢?……这一切都难以预料,真可谓“诸法如闪电”。
——法王晋美彭措
当我们在身体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没有任何艰难困苦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错,就不会为无常的来临作任何思想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努力,整天处于闲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想临时抱佛脚进行补救,却已为时晚矣。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ཀུན་མཁྱེན་ཆེན་པོས། ཤེས་བྱ་ནམ་མཁའི་གཟའ་སྐར་འདྲ། །བསླབ་དགོས་གནས་ལ་ཟད་པ་མེད། །ད་རེས་ཆོས་སྐུ་སྙིང་པོའི་དོན། །འགྱུར་མེད་བཙན་ས་བཟུང་ན་ལེགས། །ཞེས་གསུངས།
全知龙钦巴尊者:
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全知龙钦巴尊者:
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རྗེ་མི་ལས། མི་ལྟོགས་པ་ལ་ཟན་གོ་བས་མི་ཆོག་ཟ་དགོས་པ་ལྟར། ཆོས་ཤེས་པས་མི་ཕན་ཉམས་སུ་བླང་དགོས། ཞེས་གསུངས།
米拉日巴尊者:
就像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米拉日巴尊者:
就像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当释迦如来出兴于世时,诸大古佛、诸大菩萨都示现在佛的教下,而且各表一面。譬如文殊是大智之首,普贤是大行之王,观音是大悲之主,而地藏菩萨是满愿之王。《地藏十轮经》里,佛亲口说道:“如果我们想满足所愿,对于弥勒、文殊、观音、普贤之类作为上首的恒河沙数那么多诸大菩萨,在百劫里至心诚敬地归依,称他们的名号、作念诵、礼拜、供养来祈求满足所愿,却不如在一顿饭的工夫里,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由此能够速疾满足所愿。”可见地藏菩萨是满愿之王。前者祈求的境是弥勒、文殊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后者只是地藏菩萨一位;前面祈求的时间是一百劫,后面只是一顿饭的工夫。可见祈求地藏菩萨能极高效地满愿,我们应当对此生起定解。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挂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挂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四缔——脱离生死的出路]
རྗེ་མི་ལས། ཟོས་མ་ཟོས་དམར་ཆུང་བྱེད་ལ་ཤེས། །ཟེར་བ་ལྟར། ཆོས་ཤེས་མ་ཤེས་དང་ཉམས་སུ་བླངས་མ་བླངས་བདག་འཛིན་དང་། ཉོན་མོངས་པའི་གཉེན་པོར་སོང་མ་སོང་གིས་ཤེས། ཞེས་གསུངས། 米拉日巴尊者:
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获得人身,都难上其难,继续修行的机会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下。如果今生能迈出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会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这样无论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环境、何等人群当中,天生就会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将一切观清净圆满,才能让自己开心。和弥勒佛一样,在一切处、一切境、一切事中,能保持心情愉快、感觉快乐,你就是佛,你就成就了。否则即使懂得再多,还是跟普通人一样,沉浸在烦恼痛苦之中,还是没有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