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3061~308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就别解脱戒而言,汇集如海律典的要义,比《根本律》更为超胜、具有五种特法的,就是《戒律花鬘论》。
——法王晋美彭措
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有信心,即使从来没见过面,也能获得心的加持;没有信心,就算一生跟在上师身边,天天听闻上师传法,对解脱来说也毫无意义。

所以,无论修什么法,信心是获得成就之关键,即便是念一句佛号,也需要以对佛的信心来摄持。

虽然有些人没见过法王如意宝,但 ...全文
如果有人问:我们师徒实修法要的真正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以别解脱戒为基础,以菩萨道扩展,以大圆满究竟。这样的窍诀必不可少。
——法王晋美彭措
在逆境中生起想解脱的心不难,难的是在顺境中也能坚定出离之念。被对境束缚,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摇摆不定,所以虽然很辛苦的修行,但是并没有离解脱更近一些。
离我们最近的轮回开始,就是一个念头的产生。每个人在每一刹那都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念头,这些念头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也许是一秒、两秒,乃至百分之几秒、千分之几秒,虽然时间极其短暂,但其间也经历了一次轮回的始末。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
佛在转法轮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创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此处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上最不稳定的是环境的迁变,最稳定的是因果的规律。不要因为外境的动摇,而退失了自己向善的道心。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法王晋美彭措
如果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刻觉察因而有效远离贪心、嗔恨和邪见,至少可以提醒自己要有正确的发心和圆满的回向。发心、回向并不只是开始做一件事和结束时念一念相关的经文而已,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转过头看看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的内心并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解脱和众生离苦得乐”。

可这是你的事实吗?你不要想什么是应该的、正确的,而要诚实地反观自心,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了解自己。一次次地自问,如果你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很多地想到解脱,那么你想的是什么?追问下去,看到自己真实的发心,不要自欺。然后,你才会逐渐看到这些发心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境,你才会有动力和机会真正去调整自己的发心。

修行不是做样子,要真的发生内在的转化,而内在转化有多难!一个很小的改变也是无数遍觉察、反省、自问、调整才得以实现。说实话,没人逼着我们修行,我们也不用有“必须给谁一个交代”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想改变,随时可以放弃修行,为何既不放弃又不真正去改变呢?如果我们想假装一副“优秀佛教徒”的样子,当然也尽可以一直装下去,没人会揭露你,但最终(也许是死亡来临那一刻,也许更早)我们还是得诚实地面对自己,逃不过去的。
正念,便是在自己的见闻、情绪、感受当中看到佛法的见地,在每一个当下觉察真相。我们前面说过,精进不是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你可能很勤奋地磕头、念咒,或者你在与人交谈中能把“发心”“空性”等名词运用得相当熟练,但如果没有通过外在的言行去加强对正见的体认,便很难说是在精进修行。佛经上说,修持正念,当行于不生不灭。何者不生?何者不灭?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日常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境遇,都提供给我们修行的机会,用以增长智慧和慈悲。

当然,时刻保持正念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所以佛陀教给我们许多方法和步骤,逐渐去培养这种能力。比方说,闻法之后,要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形成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见解,这叫正思维。

比如,你在书上看到“因果不虚”的讲解,觉得很有道理,心想“的确是这样”,但放下书本回到现实生活中,尘劳琐事四面八方袭来的时候,你可能就不记得什么因果不虚了,或者会怀疑:“到底是不是因果不虚呀?如果真有因果,怎么会发生这么不公平的事?怎么我就这样倒霉?”你的想法,你对一个见地的认同与否,随着你的情绪、心态、某段时间里的生活状态、经历等而变化,所以是不定的见解。而定解呢,则不会随这些变化,无论你心情如何、遭遇如何,对事物的见解不会受到影响。有了定解,才谈得上时刻提起正念。
我们要想即生顺利往生极乐世界,必须知道往生的因是什么。正如《弥陀要解》中所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因此,信愿是往生的关键。信、愿中又以信为先导。如果能对极乐世界的殊胜性生起信心,那就会主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如何生起信心呢?它的根本在于了解。当了解深化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种无法夺走的信解时,行为自然就随着它转了。因此,信解是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内涵,像心脏一样。
当你发心不到位的时候,违缘障碍会特别多。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很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最远的轮回开始,位于轮回诞生之际;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次死亡之后;再其次的轮回开始,位于众生每天的深度睡眠之后;最近的轮回开始,则位于刹那刹那的念头之初。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
我以悲心绝不会舍弃整个世界,特别是雪域,尤其是多康下游自己的故土瓦西色达这个地方。如果我往生到任意一个清净刹土,我永远都不会舍弃我曾所在的这片土地和寺院的僧人信众们。
——法王晋美彭措
从今天开始,进入天降月(10月29日到11月26日)。天降月是释迦牟尼佛到天界为母亲说法后,回到人间的特殊时间。此时行持任何善法都功德无量,希望大家珍惜!
我们往昔所造之罪业,若是今生能在身心上成熟,令业果穷尽,这也是一种幸事。否则,将来带到恶趣里,那是不堪想象的。
所谓精进,并非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

这要求我们有持续的觉察和节制,当然首先我们要有正见,因为正见是正念的基础。比如说,当你生气时,你觉察到自己在生气,但这样就行了吗?不是的,“生气”不孤立也不恒常,所以你觉察到自己生气时,你还要觉察恼怒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你要觉察恼怒这种情绪的变化,从增强到减轻,直到消散。这里就有正见的加入。不论你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你都会觉察到苦、无常、无我以及相似相续。这些是佛法的见地,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

闻思佛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闻思我们才了解到正确的见地。人们对人、事、物的见解五花八门,但这种种见解当中,有多少是符合事实的?有多少是在加深人的困惑和烦恼?有多少指向痛苦?有多少指向安乐?即使非常聪明、有才华、有建树、有能力的人,他们持有的见地也可能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偏离很大,所以一般的世间教育并不会自然就带给你正见。

正见的“正”,是指与事实一致。佛法中一些见地,比如“因果不虚”“诸受是苦”等,常被误解为某种道德劝诫,要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人甘心忍受苦难,但实际上,关于因果和苦的见地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我一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面见阿弥陀佛,听他说法,他用莲花瓣一样的右手温柔地放在我头顶,赐予菩提授记,自在得到五眼六通等。如果需要利益众生,那时不会像现在一样这么脆弱、这么无奈,而是已经获得了如海功德,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到那时,再转生到世间中来,智慧、方便、精进、等持、神变等都已得到自在。
——法王晋美彭措
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宗、密宗都认同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四: 佛教的定义 ]
你们要经常思维:这次我们有幸获得了非常难得的人身;不仅是得到了人身,而且还值遇了真正的善知识;不但是遇到了善知识,而且善知识还为我们宣讲了断恶行善的方法。虽然你们听不懂所有的内容,但却要把握其中的主要精神,并且去身体力行。比如,当一位法师在宣说一个深广法要时,闻法者不一定需要听懂全部内容,但却要掌握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 附录二: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