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2181~220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如果我们每天早晚都能够坚持一两个小时的禅修,在繁杂的社会和匆忙的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轻松与宁静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发现人的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顶礼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鲜花][鲜花][鲜花]
所有的佛都是由凡夫修成的。只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去磨练自己的心态, 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就,都可以达到圆满。
由于出现顺境而满足,或者出现逆境而气馁,都是修行的障碍。
宏观无常的修法很简单,就是《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的人生无常、死亡无常等等。有些时候观察外境,有些时候观察众生,有些时候观察高僧大德,有些时候观察春、夏、秋、冬等季节的变化,从各种各样的对境方方面面去思维无常。修这些无常不需要逻辑,平时我们都能看得见这些无常;但是,凡夫往往只是在看到了一些非常意外的无常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比如恐惧等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因为不修行,就不会再有什么感觉了。我们一生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无常,大家都麻木了,没什么感觉了。不修行的话就会这样,所以我们就要去修行、去体会,大家要重视这些观察方法,这样就很容易深深地感受到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靠不住的。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物质世界也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财产、名利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四法印的见解和修法(7)]
当佛教徒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不要到处打卦算命、占卜吉凶,应该秉持佛法的根本教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一点特别重要,每个人务必要清楚!
如果我们天天在杀生,则即使修金刚萨埵忏悔,也不是很管用。所以,首先应当尽量不造恶业,实在做不到的,才通过金刚萨埵忏悔,一定要记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金刚萨埵修法]
平时多下功夫,遇见对境时心态很容易能稳定,加持也很容易能得到。
执着别人,束缚的是自己;埋怨别人,烦恼的是自己。
佛认为,众生属于哪一种根机,就修哪一种法,不合适的法不能强加于人。从原则上来讲,只允许向上引导,不允许往下引导。换句话说,在自愿不勉强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条件都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向小乘根机的众生介绍大乘佛法的特点,诸如菩提心的功德等等,令其趣入大乘,但绝对不允许劝导修大乘佛法的人转趣小乘;对于不定根机的人,一定要讲大乘佛法,因为对方可能会因此转变,进而修学大乘佛法。一般而言,对断根人讲经说法暂时没有用处,大乘显宗所采用的办法,就是为他们发愿、回向——愿我将来有机会度化他们、利益他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饶益友情九观察]
དཀོན་བརྩེགས་ལས།ཆོས་རྣམས་ཐམས་ཅད་རྨི་ལམ་སྒྱུ་མ་འདྲ།།ངོ་བོ་ཉིད་ཀྱིས་སྟོང་ཞིང་བདག་མེད་ལ།།བྱིས་པས་ཡོད་དམ་མེད་ཅེས་སོ་སོར་རྟོག།།ཅེས་གསུངས།
《宝积经》:
一切诸法如梦幻,体性空性无有我,凡愚分别谓有无。
我今天的涂鸦,你看得懂吗?
讲了无常以后,有些人觉得非常悲观。自己以前认为非常了不起的名利等等现在看起来什么意思都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没有把握,都没有意义,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呢?是好的。因为,当我们意识到万法无常的时候,才能真正放下这些世俗的东西。从此以后,即使遇到家里的亲人死了、破产了、家破人亡等悲惨景况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过分痛苦的感觉,而会意识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今天我终于看到了无常。如果无常修得好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解脱方面。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四法印的见解和修法(7)]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圣者法王如意宝![鲜花][鲜花][鲜花]
不要以众生为敌,要以烦恼为敌。烦恼清净了,众生也都是清净的。
嗔恨心生起了,慈悲一定在消失;傲慢心增长了,功德一定在消失。
这是很古老的藏文版《妙法莲华经》,其加持不可思议,愿见闻忆触此经的众生皆得解脱~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也需要证悟空性,放弃执著。大乘佛法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比如说,向缺衣少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布施他们一些东西,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抑或救死扶伤,通过自己的医术为身患重疾的人解决病痛之苦,或者照顾没有陪护的病人等等,虽然也是利益众生,但这些事世间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愿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大乘佛教是要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什么是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呢?就是帮助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生老病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话,虽然通过扶贫可以暂时地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却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哪怕我们将一个人一生的贫困问题都解决了,但他下一世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呢?这是很有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你下一世还可以帮他吗?下一世他去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帮他呢?所以,佛教认为这些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要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只有具备了智慧,才可以帮助他众。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众,首先就要消灭我们的自私心。如果有自私心,又怎么去帮助他众呢?不可能!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即使身处同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感受与想法也不同。所以不必因此而产生烦恼哦!
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告诉我:当你还没有证悟的时候,你对佛法的理解,就像在地图上看路一样,好好修吧!--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