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心经》讲记第2课 Back

《心经》讲记第2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0-12-05



第二课
今天继续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陀三转法轮中,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内容。无相法轮的相,就是指相状、执著。无相是抉择一切万法在显现时没有本体、相状。
如果能够抉择空性,就可以帮助我们清净实执。远离了实执,就可以现前一切万法的本性。所以,我们学习空性,主要是为了解脱,而障碍解脱的就是对于实有的执著。
能帮助我们打破实执的,就是殊胜的般若空性。其它很多修法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等,都是为了生起殊胜的般若智慧。因此所有佛弟子都需要了解并修学般若空性。如果我们能修学并见证般若空性,就可以远离轮回。
有些道友认为念佛可以往生,不需要修学空性就可以解脱。通过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以及阿弥陀佛愿力接引,我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中,并没有非常直接地说必须要证悟空性。
只不过在藏传净土的往生四因中,有一个发菩提心。它有两种理解,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胜义菩提心是了知万法空性的智慧。
很多大德、大恩上师在宣讲往生四因中的发菩提心时,并没有提到这个菩提心包含了胜义菩提心、空性,所以即便我们在世间没有修持空性,那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是可以往生的。既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还需不需要证悟空性?这个问题我们作一个辨别。
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永远不再轮回,和必须要打破烦恼障、获得暂时的解脱这二者之间,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区分开来。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中也有凡夫,像这样虽是凡夫但是远离了三界轮回,该怎样理解?
虽然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没有证悟空性,这只不过是从地域的角度离开了三界。一旦往生到了清净的刹土中,就已经远离了六道。极乐世界不是娑婆世界,不被六道所摄。从地域的角度来讲已经解脱,但相续中的烦恼障还没有清净。到了极乐世界后,要获得圣者果位,还必须修持空性。可以在阿弥陀佛或在观世音菩萨等等面前听闻般若空性,修持般若空性。
当真正证悟般若空性时,才能灭尽内心中的烦恼障、所知障。通过证悟空性把内心中的障碍灭尽后,既从地域的角度离开了轮回,也从烦恼的角度离开了轮回。这就是了义的获得了超越轮回的果。
因此,即便暂时往生极乐世界前没有证悟空性,没有学习空性,到极乐世界后还是要学习。所以迟早都一定要学习或证悟空性,才可以真正地离开障碍、获得解脱。
所以现在人间时,如果有缘接触到空性、有缘修持空性,从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侧面来讲,如果能了知空性,当烦恼产生时,有更加强烈的对治力把烦恼调伏。因为既然能了知万法空性,当一切烦恼产生时,就知道,“哦,这个烦恼是无自性的、一切的执著都是无自性的。”所以,他对治烦恼的程度上,就比没有了解空性要更加地深入、更加有力量。
而且如果能在人间修持空性,这本身也能得到非常强大的善根。观修空性的福报非常大,在《金刚经》中讲,“如果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供佛,还不如给别人讲一个四句偈,或者书写四句偈的功德大。”
往生极乐世界,恰恰需要非常强烈的善根,观修空性本身,就可以让我们积累善根。而且往生极乐世界需要清净罪障,观罪性本空也是净罪非常殊胜的方便。
在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中,有一个实相念佛[1]。如果了知这个,念佛的境界就更高了。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提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你能否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念佛时用什么方法摄受?是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受?还是以菩提心摄受?往生极乐世界后,得到很高的品位,关键看你念佛时用什么样的见解、智慧去摄持。如果念佛时有很深的见解,那当然念佛的功夫就很深,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就很高,品位越高,就越早登地、越早成佛,就能越早地利益有情。
所以,不管修什么法,都必须要由空性摄受才能获得殊胜解脱。否则虽然暂时得到一些利益,但最后还是要凭空性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以空性的力量非常巨大。
一般来讲,我们在世间中修持不净观、慈悲观,修持其他的法或者通过修禅定,可以压伏住内心中的贪欲、嗔恚等等烦恼。但要从根本上拔除烦恼的种子,必须修空性,它的力量很大。
还有缘它的功德也很大,比如道友可能学习过《中观四百论》。圣天菩萨也讲了,“愚者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必能坏三有。”愚笨的人对于空性从来都没有产生过一丝合理的怀疑:万法也许是空性的吧?都认为万法是实有存在的。“若谁略生疑,”如果谁能略略产生一丝合理的怀疑,“亦能坏三有”,那他的功德也能够逐渐摧坏三有。
月称菩萨在解释《中观四百论》时讲了一个比喻:就好像钓鱼的渔夫,鱼吞钩之后,虽然现在还在水里,但可以认为它马上就会被渔夫抛到岸上。这个鱼虽然现在还在水里,但其实已经离开水了。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如果缘空性去听闻、产生定解、观修空性等等,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凡夫人,但因为空性加持的缘故,很快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虽然现在的身份还是凡夫,但已经相当于是圣者了,特别快的速度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空性的力量远远比其它的修法力量要强很多。我们现在有福报值遇了空性,应该产生信心,经常去念诵、去听闻、去思维,这样我们内心中空性的习气就越来越强烈。
按照藏历的算法,今天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大恩上师讲,在这一天如果能念诵《心经回遮仪轨》,就可以遣除掉一年中的很多违缘障碍,可以遣除掉一年中很多寿障。上一个月,全国的很多佛友念《心经》,是按照农历算的,藏历要晚一个月,今天藏历恰恰是二十九,道友们回去后,和家人一起念诵《心经》和《心经回遮仪轨》,这样也可以得到非常殊胜的利益。
下面正式开始讲今天的课。

乙二、此经之因缘

此经就是《心经》。《心经》是怎样显现的?它的因缘是怎样的?我们前面说《心经》是佛陀以智慧加持了观世音菩萨宣讲的。所以这个因缘,就是佛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然后观世音菩萨开始宣讲。
经文是这样的: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有些译本后面还有“度一切苦厄”,在玄奘法师的(译本)后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这个译本中没有“度一切苦厄”这几个字。
这个经典是怎样显现的?“世尊等入”,因为佛陀已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平等性,所以佛陀安住在平等的状态。“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什么是甚深?意思就是一般的凡夫人的分别念,永远没有办法了解这么甚深的状态。还有外道、声闻缘觉、罗汉等等,对于超离分别念的这种远离四边八戏的究竟空性的状态,通过分别念没办法了解。我们这种思想可以想很多东西,但就是没办法用分别念去了解空性。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教证,说“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空性。”太末虫是一种昆虫。“处处能缘”,哪个地方都可以钻进去,但是就不能缘火焰,火焰是它的克星。它如果一接触火焰,就会死掉,“缘”是缘取的缘、因缘的缘。
众生的分别心处处能缘,什么都可以执著,什么都可以想,独不能缘于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恰恰空性是无分别的,空性的状态离开一切执著分别念。你的分别念,怎么样去想东西都可以,但你要用分别念想空性,空性本身是离开分别念的,你怎么去想它?所以必须要息灭分别念,了知分别念的本性空,了知心识的体性是空性,这样才会现证空性。
但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可以用分别心去了解空性的总相。这个时候用分别心去缘的空性,还不是真正的空性,只是空性的概念,像手指一样,是指月的一种方便而已。如同有了手指我们就知道月亮在哪里,有了这分别心缘总相的空性,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逐渐趣入。
“甚深”的意思并不是太难了,而是它不是分别心的状态,无论你怎么用分别心去想,都永远没办法接近空性。只有知道起心动念的同时,心的本性无自性,你才会找到进入空性的门路,否则就没办法。就算你的分别心再厉害,也没办法想到空性是什么境界。只有息灭了分别心才可以现前,不息灭它永远现前不了,所以叫甚深。
“明了”的意思是甚深空性离开分别念的自性。既然它不是分别心的状态,那谁能够了知?怎么能够了解?以佛陀的智慧可以了知。虽然离开了分别念,但是在分别念远离、息灭的时候,更深的智慧生起来了,是无分别的佛智。这种智慧没有任何分别念,但是能够完全照见一切万法的空性,能够安住、证悟一切万法皆空。所以佛陀既能了知,又能够通过很明了的智慧安住于甚深的境界。
“三摩地”是平常我们讲的禅定、三昧等,都属于异名,或者叫等持、静虑。“法之异门”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了解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心经》的后面部分还会简单介绍到。一切有为法包含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法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诠释了不同的意义,这叫做法之异门。
“异”是不同、很多的意思,比如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很多异门,佛陀已经照见它在胜义中没有丝毫本体、都是空性的,而在名言谛中是可以显现的。而且显现的时候各有各的作用,作用不灭。比如我们的身体、心按照实相的角度来讲,确实是空性的,但是按照世俗谛的侧面来讲,我们的身体、心有它的显现和作用。所以,以胜义来讲是空性的,以名言谛来讲则是如梦的空性。佛陀就安住在这种甚深的、入定的状态中。
有些经论中讲到,佛陀没有入定和出定之差别,但是为了调化众生的缘故,才示现入于某种禅定中。比如在《药师经》中,记载了佛陀入在警召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的三昧,然后各方的佛就从他们的刹土到了娑婆世界。经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为了利益众生的时候会显现这类禅定。此处佛陀是入了甚深明了三摩地的法之异门。
那么佛陀安住在这样的禅定中开始加持观世音菩萨,所以这个科判叫做“此经因缘”。“复于尔时”,就在这个时候,“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大家都知道也叫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安住在非常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中,通过他的智慧来观察,照见了一切五蕴的体性悉皆是空。
佛陀入了很甚深的禅定门,与此同时,他的上首大弟子观世音菩萨也进入到了这种甚深的禅定中。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是师徒间的心心相印,都安住在这样甚深的禅定中,然后通过智慧意传的加持方式,让观世音菩萨完全了解一切万法的本性。接着在这个状态中开始给舍利子等尊者回答空性的问题(后面会讲到)。观世音菩萨也是安住在无自性中,开始以出定的智慧宣讲《心经》。
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不同的经典中会有不同的宣讲者和祈请者?这里为什么佛陀要加持观世音菩萨来宣讲?一些论师是这样解释的:观世音菩萨属于当时的贵族,身份非常显赫,如果由他来主持这个法会并宣讲,大家都会比较服气。
还有些大德讲得更深一点:真正的大乘空性是“大悲空性藏”,佛法中有这个术语,大家可能都学过。所谓的空性一定是与大悲心无二无别的,而观世音菩萨代表了大悲心,由他来宣讲空性,表示菩萨安住的空性没有离开悲心,而且大悲也是以空性摄受的。
因此观世音菩萨通过悲心,安住于悲空双运的境界,如是进行宣讲。也是告诉我们,如果要修持空性,必须要以大悲心摄持,否则就没办法成为大乘的空性,只能是小乘的。以上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此处是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的意思,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讲到十法行。这十种法行是对法的修行方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种是书写,比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缘的法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对应第一个法行就是抄写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比如《心经》。现在我们是通过印刷的方式,把印刷品分发到大家手上。以前基本上都是用毛笔以非常工整的字体、恭恭敬敬地抄写经书。现在有很多书法家,也抄《金刚经》、《心经》,当然抄《心经》是最多的,因为字非常少,仅仅几百个字,而且是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典。
如果我们能够以恭敬心来抄写《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这是非常殊胜的功德。书写居十法行之首,尤其是书写般若波罗蜜多。
第二是供养。抄写完之后可以把这个经典作供养。比如佛陀是宣讲空性的导师,供养佛陀或者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宣讲者作供养。这就相当于供养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是施他。以前把经书抄完之后,如果有谁要,就可以把抄好的经书布施给他,让他去念、让他去修。现在如果我们自己花钱印了很多《心经》,然后布施给大家,让大家来学习,就相当于十法行中的施他。当然抄写或者印刷之后送都是施他。把所抄写的或者所印刷的经书布施给别人去使用,他们使用之后就可以产生殊胜的境界。
第四是听闻。比如现在我们正在听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十法行之一。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听法能有什么用?但其实听闻,尤其是听闻般若,其功德利益非常巨大。佛陀曾经对阿难尊者讲,有为法变化的功德当中,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听法就是最大的功德。何况是能够讲《心经》,听《心经》。缘这么殊胜的法,它的利益功德的确没办法衡量。所以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属于十法行。
第五是披读。披读就是念诵,还没有背下来之前我们就照着书来读。念《金刚经》、《心经》、《普贤行愿品》都是在缘法、尤其是缘大乘法而精进,这样也可以得到非常殊胜的善因。
第六是开演。开演是指讲解。如果懂得一个偈颂,或者懂得《金刚经》的内容,可以给别人讲。当然在讲的时候,除非自己已经完全通达了,否则就应该按照以前大德们可靠的注释、不远离《心经》的思想去给别人如理如法地宣讲。而且宣讲正法的时候,最好是以非常清净的心来宣讲,这样功德最大。如果在宣讲的过程中,抱着名闻利养的心,比如自己因讲了《心经》而出名、得很多财富,这些都是不清净的。
第七是讽诵。讽诵和披读不一样,讽诵是背下来之后再次去温习,即通过背诵的方式去念诵。我们很多道友已经能够背诵《心经》,再通过背诵的方式去念,就叫作讽诵,直接理解成背诵也行。
第八是思维。思维是听完之后去思维它的意义,比如去思维“五蕴皆空”到底什么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么意思?空性到底怎么理解?平时我们说修行什么?其实每天缘法义去思维,比如现在我们不管在学《前行》、《入行论》、净土还是般若空性,学完之后对所学的法去思考,这道题怎么做?这个意义怎么解释?这本身也是非常大的法行,也能够得到非常大的功德,这就是思维。
最后一个是修行。思维之后找一个寂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以打坐的方式去观修,这方面叫做修行。
以上就是十法行,依照这些论典中所讲到的意义,缘这十种方法的功德利益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有时候甚至会认为:看书有什么功德?听法有什么功德?好像没有什么功德一样。但是这不是一般人所讲的,首先佛陀在经典中讲过,而且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也讲了。我们知道弥勒菩萨是十地菩萨,是佛陀的补处,过很多年之后下生到人间成佛,称弥勒佛。所以他以十地菩萨的智慧宣讲的这十种法行,利益功德非常巨大。
此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行”,主要是修行、修安住,而且是安住在非常超胜的境界中。“深”是很甚深的意思,安住在非常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境界之时,观察照见。当然观世音菩萨的观察,并不是像我们这种以分别念去观察词句等等,而是通过究竟清净的智慧,对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完全全了解了,所以是照见了五蕴体性。
照见有几种,一方面是凡夫人的照见,就是平时我们通过学习名字、大概地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一种分别念的总相的照见。声闻缘觉等通过他们的智慧,了解了只是有五蕴的显现,而没有人我的自性,这也是一种照见。观世音菩萨、佛陀完全对人无我和法无我、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彻彻底底地通达,这是一种究竟了义的照见。这是观察、照见的意思。
“五蕴”体性怎样理解?在佛经当中,经常会出现“五蕴”等等术语,这个“五蕴”的“蕴”就是积聚的意思,很多法积聚在一起就称之为“蕴”。以前,古代的译师翻译“五蕴”的时候也翻译成“五阴”,有障蔽的意思,因为我们有五蕴,所以障蔽不能见到法性,把“五蕴”理解为“障蔽”,但是“蕴”的意思主要还是积聚。
“五蕴”中的“五”,有五类积聚法,即色、受、想、行、识,后面在经文当中还会讲。第一个是色蕴,比较容易理解,很多色法积聚在一起就称之为“色蕴”。“受蕴”就是很多的感受积聚在一起。“想蕴”等等后面还要解释。
五类的积聚体称为“五蕴”,一个法当中包括了很多支分叫作“五蕴”,比如我们现在这个团队有很多人积聚在一起,这个方面叫做“蕴”。我们的身体是很多器官组成的,所以这个身体叫做“色蕴”,是色法的积聚。话筒、花、佛像这些都属于色蕴,如果要分的话里面有很多细微的色法,组成在一起就成了色蕴。现在物理学也说粗大的色法里面有很多的原子,有很多细微的组成,这个方面也符合这里面所讲的“蕴”的意思。
五蕴的体性怎么理解?五蕴有五蕴的显现和体性两个部分。五蕴的显现就是平时佛法当中讲的“二谛”中的“世俗谛”、“名言谛”。世俗谛是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耳朵能够听到的,手能够摸到的,这些东西都称之为“世俗”。从通俗的角度来讲,就是一般的凡夫人的境界。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是世俗谛,耳朵听到的也是世俗谛,这个叫作“五蕴的显现”。五蕴的显现是存在的,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而且能够起作用的,这个方面就是五蕴世俗谛的本体。
而五蕴的体性则是深层次的实相。它的表相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它的究竟的层面到底怎么样的?这个方面我们要观察。五蕴的体性,我们讲是空性的,这个空性就是胜义谛。什么是胜义谛?就是一切万法,不管你证悟不证悟,它都如是地安住在本来的状态,这个就叫作“胜义谛”。
所谓的胜义谛,是佛陀、菩萨们智慧照见的、不是凡夫人的境界。前面我们说,世俗谛是凡夫人能够看到的表相的东西,而胜义谛是佛菩萨很清净的境界。凡夫人没办法照见五蕴的体性,只能照见五蕴的显现,只能看到五蕴的表相。而清净的智慧可以照见五蕴的体性,可以完完全全地理解究竟胜义谛。
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的体性到底是什么?“悉皆是空”,都是空性的。所谓的“空”有很多种不同的异名,有时我们说“空”的时候,马上就产生一个感觉:噢!这个房子里没有人,这是一个空房子;这个杯子里没有装水,它里面是空的。此“空”非彼“空”。
平时我们一说到“空”,就是啥都没有,但是这里面的“空”,有很多不同的异名来表示空性的状态。有什么名字呢?比如说叫做“无自性”,就是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或者叫“无实有”等等,这些都是空性的不同名称。不同的名称表达空性的不同侧面。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觉得“空”太抽象了,就换个名字,然后马上就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比如说“一切万法皆空”,我们了解不了。但是稍微换一下,换成“无实有”,即“一切万法是无实有的”。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个法无实有就叫做“空”。
并不是里面没有东西叫“空”,而是这个东西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实有的本体。比如当我们晚上梦到山河大地,或者我们在梦中开车、逛街等等,那你说在梦中有没有显现呢?显现是有的,但是它真实吗?这个显现不是真实的,那它就是无实有的。
它虽然有影像,但是没有实有的状态,这个就叫做“无实有”。我们平时看到这些东西之后,就认为它是实有的,是如实存在的,因此就对它产生实执。现在通过空性了知,它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没有实有的,就是平常所讲的如梦如幻的本体,这种状态就叫做“无实有”,也叫做“空性”或“无自性”。
我们在了解空性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这个东西现在有,然后空了,或者这个里面本来有人,最后大家回去了,房间就空了,这不是“空性”。如果这么简单,佛陀就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苦行,然后很郑重地宣讲空性。所以“空性”是指,这个东西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
就像刚刚我们讲的这个梦的比喻,它的显现有没有?有,我们在梦中还是可以开车,仍然可以吃饭,但是当你正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这个开车人的本身,你所开的车等等这一切,它本质上都是不存在的。它有它的显现,有它的作用,但它本质上是没有的,它的本体是空性的,所以这里面讲“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五蕴的体性没有实有。
下面我们还要分析无实有对于我们修行的影响。
苦苦、变苦、行苦等等,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内,叫做“苦”。“度一切苦厄”,昨天我们讲佛陀三转法轮的时候,说“此是苦,汝应知”,众生显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是一个苦的自性,你应该了解。佛陀在讲“一切皆苦”的时候,是以“三苦”来宣讲的。
“苦苦”,就是头痛、脑热等身体直接的病痛。平常我们所理解的“苦”,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他所理解的痛苦,也全部都是从“苦苦”的角度来讲的。
佛陀所讲的“一切皆苦”,其实并不是完全局限在“苦苦”中,比如今天我这个身体很疼痛、很劳累,这些只是“三苦”中的“苦苦”。
佛陀所宣讲的“苦”还有“变苦”。“变苦”其实不是痛苦,它的本性是快乐。为什么快乐也是“苦”呢?因为快乐是变化的,当我们追求并得到快乐的时候,非常希望永远快乐。
但是这个快乐会变化,我们没办法控制它,没办法把持它。这个快乐现在还存在,也许过了第二刹那它就没有了。所以这种快乐从有到无、从强到弱,它是变化的,把这个变化的过程安立为“苦”。它本体虽然是快乐的,但从它变化的角度安立就叫“变苦”,或者叫做“坏苦”,“坏”就是会变坏。
佛陀讲的苦:一是大家能够直接体会到的苦;二是平常所认为的快乐本身也属于苦,快乐不是苦苦,而是从变化角度安立的苦;第三叫做行苦,行苦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是痛苦的因。把痛苦的因安立为行苦,只要有痛苦的因,就会显现快乐和痛苦,如果有了快乐就会变苦。比如有了苦的身体就会感受苦苦,这叫做行苦。行苦是一切痛苦的因和来源,有了苦因就一定会显现其他二种苦,所以行苦是从因的角度安立为苦。
我们要超离一切的苦,六道都是苦,比如地狱道中是纯粹的苦苦,没有一点点其他的状态。饿鬼道中苦苦占绝大多数,人道中有苦苦,也有变苦,也有行苦。天界中,比如三十三天,主要是行苦和变苦。色界、无色界以行苦为主,没有苦苦,也没有坏苦。所以,整个三界遍满了痛苦,佛陀说“此是苦汝应知”,整个三界没有一方不是苦的。
有人说佛陀讲一切都是痛苦好像不对,因为我现在很快乐。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佛陀所讲的苦谛,他是以三苦来描述的。三苦涵盖所有的快乐、痛苦和不苦不乐的舍受。把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的舍受安立为行苦,所以苦绝对周遍一切。当我们真正了解整个轮回的确都是三苦遍满,就对轮回没有什么希求心了,唯一就想从轮回中解脱而已。
那么“度一切苦厄”到底怎么度?怎么超越一切痛苦?我们学习过《智慧品》,刚开始的时候这样讲:“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想要息灭痛苦就必须要生起空性的智慧。二者之间的联系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找不到联系就没有想要去证悟空性的动力,找不到为什么要去学空性的原因。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有一个教证:“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我们等会儿再解释这个颂词的字面意思。现在从痛苦逆推回去,分析所有痛苦来自于哪里?所有痛苦来自于业,痛苦是业引发的,所以痛苦的因就是业。
比如恶业是罪业,那么罪业的因是什么?罪业的因是烦恼,比如贪心、瞋心等等。有了烦恼、有了贪心会造业,所以罪业的因是烦恼。那么烦恼的因是什么?烦恼的因就是实执。执著这个东西是实有的、真实的,然后对好东西想贪,对不好的东西生瞋心。因为把自己的身体执为实有,谁赞礼我的身体我就对他好,谁要打击我、挖苦我的身体,我就要产生瞋心。
为什么产生贪心和瞋心?纯粹来自于对法实有的执著。因为不知道这个法是无自性、是空性的,所以认为法的本质存在。如果得到了实在的东西就开始产生贪欲,如果不想要但别人强加于我,就会很抗拒、开始生瞋心。贪欲和瞋恨心产生的基础一定是实有的执著。因此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实执,这是从逆向推出来的。
再反过来推,有实执一定会产生贪瞋痴,有了贪瞋痴就会产生罪业,有了罪业一定会显现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显现痛苦的过程。
怎么样才能息灭痛苦?如果想要息灭痛苦就再这样推回去。整个轮转都是痛苦,如果想要息灭痛苦必须要息灭业。要息灭业应怎么做?因为业由烦恼生,所以息灭业必须要息灭烦恼。烦恼可以息灭、可以压制,也可以通过方法转移。但这不是从根本上拔除,如果想从根本上把烦恼拔除,必须要破掉产生烦恼的因——实有的执著。
怎么样才能打破实执?就要了知我们所贪著或者瞋恨的对境本体是空的,本来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状态。如果对法的本体有非常完整的了解,不管怎么伪装,都会知道得清清楚楚,既不会生贪,也不会生瞋。不管好也好坏也好,法本身就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可贪。我们了知所贪的对境是空性,就打破了无明,产生了智慧。
了解空性后就不会再执著这个东西,就能够安住在空性的无记状态,不会对这个东西产生非理作意,不是一定要值得拥有的,或者一定是我排斥的心态。所以如果证悟了空性就不会再产生贪心、瞋心、愚痴。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也就不会有轮回的痛苦。
所以前面龙树菩萨说“乃至有蕴执”,对五蕴还有实执而生我执,认为有我的存在。“有我执造业”,有了我执就会造业。“从业复受生”,有业就会开始转生轮回,这样就把根源找到了。
没有学习甚深的法,虽然每个人都想离开痛苦,但是在寻找离苦之道的时候,有些人是比较浅层次地去找,比如肚子饿了,要遣除肚子饿的痛苦,就要吃东西,如果冷就穿衣服,这种遣除痛苦之道很肤浅,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根源。
有些外道认为,如果要遣除痛苦必须要灭掉业,于是做很多苦行,有在恒河里面经常游泳沐浴,有些觉得如果烧五堆火把自己烤干就可以把业烤掉等等,认为行苦行就可以把业消尽。他们已经比较深层去了解痛苦的根源是业,想了很多办法去灭掉业,但是没想到业是来自于烦恼,所以没证到业生烦恼的程度。
如果要灭掉烦恼,必须要知道烦恼从哪里来,从非理作意、无明愚痴来。佛法找到烦恼来源是实执,不管是对五蕴的执著还是对我的执著,实执就是最根本的痛苦来源。佛陀为什么讲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所贪着的、认为是实有的东西,其本质并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影像。
我们认为既然看到了一定存在,既然摸到一定存在,但是我们作梦的时候,在梦中也能够看到,也能够摸到,但其实并不存在。大恩上师和慈诚罗珠堪布在心经注释中,也引用了很多现代物理的观念,我们所看到的法不是真正存在,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欺骗。
真正去分析的时候发现,我们所看到粗大的法,是由很多细微的原子中子组成,并没有粗大的东西存在,只是我们眼睛显现的像。但是我们一般人根本不了解那么细微的认知,所以认为是实有的,产生很多烦恼。佛法认为一切万法虽然可以看到、可以摸到、可以听到,但是它的本质无自性,是空性的,这样就能够“度一切苦厄”。从这个方面来了解证悟空性,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苦厄的原理。
当然有些道友学习过空性的观点,可能对这些道理比较熟悉,有些道友没有听过或者不太熟悉,我们下面还可以去思考探讨,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甲二、抉择经义可分为二:一、以问答的方式而抉择;二、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

乙一、以问答的方式而抉择可分为二:一、提出疑问;二、回答。

丙一、提出疑问

他是怎么样提出疑问的,经上这样讲: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当观世音菩萨安住在甚深空性中的时候,“具寿舍利子[2],承佛威力”,为什么要承佛威力?因为万法皆空是最为殊胜的实相状态,这的确不是一般的人能够通达的。甚至都提不出和这个相关的问题,所以要承佛威力加持,才能够想到这个问题来问佛。
佛经中不单单这个例子,很多佛经记载“承佛威力”,“阿难尊者承佛威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然后合掌而白佛言”,“文殊师利菩萨承佛威力”等等。很多问题非常深奥,不是佛加持,一般人想不到要提这个问题。
佛陀出现世间是为了利益有情,他一定要让别人了解,方式就是加持某人让他来提问,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当然有些问题不需要人提问,佛陀自己讲,有些是弟子提问佛陀回答,在一问一答中把问题解决得很清楚。
承佛威力很重要,为什么这个问题很深奥?舍利子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他要提一个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问题,都要承佛威力,说明这个问题的确非常甚深。佛陀出现世间有很特殊的因缘,就是要让众生了悟本具的佛性,让众生打破一切的实执获得解脱。佛出现世间要做的最大事业,就是阐释诸法空性的道理,所以他必须加持某个人来提出这个问题。
“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舍利弗尊者就开始向观世音菩萨提问:如果有善男子想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当怎么样修学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呢?
这时舍利佛尊者就向观世音菩萨提问,观世音菩萨便开始回答。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一样,只要佛一加持,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宣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法。不仅这些大菩萨被佛加持之后可以宣讲佛经,还有很多的凡夫人通过佛加持后也可以宣讲法义。
甚至于在其他的经典中记载过,曾经有一次在释迦佛的加持下,魔王波旬也能宣讲甚深的法义。我们都知道魔王波旬最讨厌佛法,他对修佛法的人处处做障碍。但是就是这么奇特,释迦佛通过殊胜智慧去加持魔王,结果魔就开始宣讲法义。当魔被加持之后根本没有了执著,就能从自己的嘴里宣讲佛法。所以这部经典虽然是魔口中宣讲的,但其实还是佛讲的,为什么?因为是佛加持他讲的,所以还是归摄在佛经里。
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经常祈祷佛加持,祈祷文殊师利菩萨加持等等,尤其重要的是以清净的信心去祈祷,佛的加持力就会融入到我们的心间,能够让我们通达以前没办法了解的很甚深的佛法要义。所以平时多祈祷非常重要。

丙二、回答可分为六:一、略说修持般若的方法;二、广说般若之本体;三、证悟空性之功德;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通过六个科判,下面一个一个分析:
丁一、略说修持般若的方法
观世音菩萨首先以简略的方式回答怎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再以比较展开的方式宣讲。因为在听法的行列中,有些是利根者,有些是中根者,有些是钝根者,根基参差不齐。
如果是利根者,他的智慧本来就很敏锐,所以有时几句话就能解答疑惑,不需要展开宣讲。例如直接让他观察五蕴皆空,他一下就能通达空性。对于中根者,如果宣讲略一点,他会听不懂,就需要稍微广讲一点,他才能通达法义。而最钝的人就必须展开来一遍遍地宣讲,这样他就会懂。
因此,略说有略说的必要性。有些地方略说是提纲性质的,有些地方略说是针对利根者讲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必要。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作是语已”的意思就是舍利佛尊者向观世音菩萨询问,怎么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时观世音菩萨开始回答。“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心中对于成佛利益众生,对于般若空性有某种因缘的、有欢喜心的人。在其他经典中,那些对佛有信心或者对于修持解脱道有信心的人,或者心中有善根的都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但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会比较高。因为有些人以前就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了信心,他想要修学并安住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中。正因如此,他的根基很利,属于大乘根基。
对于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他应该如是观察五蕴的体性皆空。有些利根者之前虽然没有学习过五蕴皆空的道理,也没有接触过,他执著自己五蕴的身体是实有的,从来没观察过。但是他一听到五蕴皆空,就一下子反应过来,以前所执著的五蕴的体性就是空的。只需要一点,他就可以了解“五蕴皆空”,所有的这些“我”都不存在,都是无实有。
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可分为三:一、了知基般若;二、了知道般若;三、了知果般若。
前面在分析的时候说过,般若分基、道、果三种。基般若就是指一切万法在安住的时候,它本来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本基,也就是基般若。道般若就是指怎么样修道。果般若是指怎么样现前空性的果。
戊一、了知基般若可分为二:一、宣说五蕴空性;二、宣说七种甚深法。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五蕴和我们现在的身心完全密不可分。我们现在的身心就是五蕴的积聚体,我们不要认为五蕴是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东西。
五蕴中有五个法,第一个是色蕴,即色法的意思,现在的术语就叫做物质,所以色蕴就是物质的组成。在我们自己身上就体现为我们现在的肉身,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肉身就是五蕴中的色蕴。房子、话筒这些都是身体外的五蕴,而内五蕴就是我们的身体。从我们的血液、骨头、头发、肌肉、皮肤、内脏,这些都属于色蕴,由很多很细微的物质组成。因此五蕴中的色蕴就是指我们的身体。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种蕴就代表我们的心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心识。心识当中有些是属于心王,有些是属于心所,后面我们还可以分析。
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由于执著它为实有的缘故,就想要永保青春,从而去做很多的事情。因为这个身体是实有的,所以就想长生不老。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正在执著的时候,这个五蕴的身体是无常变化的。而且无常变化的同时,是无自性、是空性的。就像梦中的身体一样,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幻的,就缘这个身体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很多养护或者打扮,为了这个身体造很多罪业,从而开始流转轮回。
现在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这个身体在这样显现的时候,到底是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是实有的?还是另有其他真实的状况?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就代表着我们的身心,和我们息息相关,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东西。
以前的翻译家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为五蕴,也是佛教中的术语。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表达得就不是那么清楚、准确。所以现在我们在讲佛法的时候,就不用其他的术语来替代,而是用佛法本身的术语。虽然刚开始困难一点,理解起来也比较难,但是习惯之后就会发现,用五蕴来表达特别准确。如果用其他的词来替代,就表达不了这个意思。
身心的集合体就叫五蕴。除了这个肉身之外,还有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还有意识,还有我们的想就是我们的念头,还有我们的感受,包括疼痛的感受、快乐的感受,这些都是属于心识的状态。
受蕴是什么?觉得很快乐的乐受,觉得很痛苦的苦受,以及不苦不乐的舍受,这些全部包括在受蕴中。想蕴就是我们能够取这些内外的相的心,例如认为这个是佛像,这就是想蕴。行蕴就是能够造作的心,今天想要去听法,其实就是一种造作的心。鼓动我们的身体去付诸行动的这些想法,就是造作。
我们能够看到佛像是眼识;能够听到讲法的声音是耳识;鼻识就是能够闻到不好闻或者好闻的香;当你的舌头尝味道,这个是辣味的,这个是甜味的,这些都主要是舌识。身体接触物质的时候,感觉到这个是硬的,这个是柔软的,这个是很滑的,这个是很粗糙的,这个是很轻的,那个是很重的,这些感觉都是属于身识。上述这些都是识蕴,因此所谓的五蕴就包括在我们身心当中。
己一、宣说五蕴空性可分为二:一、广说色蕴空性;二、以此类推其他蕴。
庚一、广说色蕴空性
首先广说色蕴,然后再类推其他。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很著名的经文,流传很广。世间人唱歌的时候也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他们理解的色和空,和《心经》中的色完全不是一回事。世间人所谓色是什么?就是美色的意思。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不能够去执著这些。他们的理解和《心经》中讲的意义绝对不一样。
前面我们花一定的语言来宣讲,所谓的色法就是指物质,当然女孩子也是物质,但是这个所谓的色,意义比世间人理解的范围要广很多。佛教的色有两种分类:一种叫因的色,指比较细微的色法;第二个就叫做果的色,指比较粗大的色法。
因色就是指地水火风。世间人在说四大皆空的时候,是指酒色财气四大皆空,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讲法。我们讲的四大皆空中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是指所有的粗大的色法,比如说话筒、书还有我们的身体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粗大的色法,它的根本就是四大种,这是四大种中“四”的意思。“种”是什么意思呢?“种”就是因的意思,因就是种子,就是果的因。什么是“大”?虽然地水火风是很微细的四种元素,但是它周遍于一切法中,每一个法里面都有四大种,所以叫做大。
有些法虽然是种子,但不是大,因为它们可以作为一些法的生因,比如说种子,稻种、麦种,西瓜种子,这个是种但不是大。为什么不是大?因为它不能周遍一切。有些是大但不是种。而地水火风这四种法,既是大也是种,因为它周遍一切。所有的法当中都有四大种,都是它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组成,佛像是地水火风组成,这些表也是地水火风组成,每一个法里面都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不可远离,所以就叫做四大种,也叫做因色。
通过这些因色逐渐地累积,就变成比较粗大的色法。这些四大所造色就叫做果色。我们所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能够摸到的,都属于另外一种比较粗大的色法,都是四大所造色。而细微的色法一般我们看不到。所以像这样,一方面就叫做四大种。所谓的四大种和四大所造色,就叫做色法。
色法有哪些?色法其实分了十种,有些地方讲十一种,我们平时讲十种就够了。十种色法分两类:五根和五境。五根中第一个就是眼根[3]、还有耳根[4]、鼻根、舌根、身根。我们的整个身体除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其他的部分全都是属于身体部分。这些就叫作五根。它都是物质,都是色法的组成。
眼睛也是色法组成的,眼根有时候被我们说是眼睛。但按照标准的佛法详细观察的时候,眼根是眼睛里面的一个很清净的东西,它才是真正能够见色法的。同样,耳根也并非是外面的耳朵,它里面能够震动、能够听声音、接受声音的部分,叫做耳根。鼻根也是鼻子里面能够闻气味的一种功能。这些都是属于色法,也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
五根所取的对境即五境也有五种:色、声、香、味、触,与眼耳鼻舌身加起来就是十种色法。十种色法中,如眼根的对境,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外境的色法分两种,一个叫做显色,一个叫做形色。显色是什么?显色就是红、黄、绿等,或者我们眼睛所看的地方,显白色的、黑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等等,这部分的颜色就叫做显色。还有一种色叫做形色,比如说我们前面这个桌子是方形的,这个表是圆的。
眼睛的功能可以取两种色法,一个是这个法的颜色,现在我们一看的时候,颜色全部很清楚。第二个是形状,它是圆的、方的、三角的,还是椭圆的。眼根的功能就是取这些。
在《俱舍论》中把眼根和眼根的作用分得特别清楚,不是像世间人很笼统地认为就是能够看到东西。眼根能取的是什么?就是显色和形色这两种。耳根的功能是取声音。鼻根是什么?鼻根就是取味道。所以这就叫色声香,其中鼻根对应香。舌根取味道,这也是一种色法。身根是对应色声香味触中的触,触是什么?触就是我们的外境,比如现在我们的桌子是硬硬的,或者比较凉。身体的对境,所取到的就是这些。把这些色法分了十类,有五种是自己的根,有五种是根所取的对境。
平常所说的色蕴比较细,在佛法的因明,《俱舍论》中,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的描述。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得比较清楚,我们在认知的时候,才不会很笼统。通过学习一遍之后,就把你的智慧梳理得很细,把整个世俗谛一条一条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你知道这个色法只是眼根的对境,那个是耳根的对境等等。一旦有了这个智慧,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去分析深广的智慧。所以这方面就叫做“色”,即我们平时所讲的色蕴。
对于色蕴,首先要了解,五根及其所取的五境都是空性的。所以这里就讲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上讲,意思是说:这个色法没有离开空性,或者说色法和空性不是他体。“空不异色”,是指空性和色法也不是他体的。“色即是空”,这个色法显现的时候也是空性的,正在空的时候又有色法的显现。
如果没有学习过空性,就会觉得非常头痛,没办法抉择。佛陀讲了《般若经》,龙树菩萨出世之后,专门为了解释《般若经》中的空性,写了六部大论典,即平常我们讲的中观六论[5]。尤其是《中观根本慧论》[6],对于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为什么是空性的,并非通过引用教言,而是通过推理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最后推出来空性的结果。
当我们在解释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同时全都是空性的,这里面有主要和次要的解释。此处着重解释的是“色即是空”。在藏文的版本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前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是在汉文版本中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按照平常学习的次第,首先解释“色即是空”,然后再解释“空即是色”,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
学下面的内容时,首先要着重抉择色法正在显现的时候,为什么是空的,怎么样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个空的状态,到底什么才是空?下面要使用《中论》、《入中论》中的一些推理方式,推出色法正在显现的时候,一定是无自性的、无实有的。
下面我们要引用中观五大因中的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来抉择色法正在显现的时候一定是空性的。把“色即是空”了解之后,基本上就能够抉择出初步的空性:这个法显现的时候的确是空性、无自性。抉择之后我们再去看第二个“空即是色”,这个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因此首先要打破色法实有,为什么正在看到的时候,在显现的时候一定是无自性的,一定是无实有的?必须要用推理推出来。明天我们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龙树菩萨还有其他的大德把这个理论宣讲得非常殊胜,明天我们尽量地把这些问题给大家交待清楚,让大家一步一步地认识,空性到底是怎么样推出来的。
虽然空性并不需要以分别念来推理,但是这些推理是针对什么?是针对我们内心的怀疑而安立的推理方式。为了打破我们的怀疑,一步一步地说服我们。是通过这样的道理逐渐安立的空性的观点。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明天开始讲“色即是空”,尽量使用一些推理把初步的空性抉择出来。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能往生、所往生者都无自性。
[2]具寿就相当于现在的长者,因为舍利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证悟非常深,所以被尊称为具寿长老。
[3]现在我们能够看东西的就是眼根。
[4]能听声音。
[5]《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宝鬘论》、《精研磨论》、《回诤论》。
[6]《中论》。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