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楞严》,没点死磕精神怎么行?|《楞严经》第5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5课
发心师兄:定解E41
审核师兄:定解B62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本课概要
《楞严经》涵摄各个宗派的教义,历史上依靠《楞严经》获得开悟、超度众生的情况比较多。而且依靠楞严三昧的加持力,也能让我们修行顺利、善始善终。能够值遇如此重要、殊胜的经典,当以信心和欢喜心精进闻思。
本课继续宣讲佛陀在宣说《楞严经》时,在场具足功德的阿罗汉,包括摩诃拘絺[chī]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大阿罗汉弟子,以及无量的声闻缘觉、初学者,以及十方菩萨。佛陀坐在庄严的法座上,以甚深的佛法盛筵广施众生,妙音宣流,遍及十方。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要重视密宗
1、我们很需要密宗的见解,仅仅听上师的密宗课不足够
(1)与过去比较:“喇荣在密法方面的修行现在不像法王如意宝在世时那样,法王的心力很强,每年都会讲好几堂密法课。”
(2)与显宗比较:上师仁波切每年都拼命地传一部分密法,但就整个学院来说,与显宗相比,对密宗的研究有点弱。
2、所以这几年给僧众们安排了堪布、堪母们的密法课。
3、希望大家重视,相信很多人会通过密宗得到证悟,获得一些真正的觉受。
二、希望有些道友能研究《楞严经》、净土法门等
1、为什么要研究
(1)如果佛学院没有研究,没有论文,仅仅讲课和考试,基本上跟中小学水平差不多;
(2)大学都有做不同研究的系或者专科。
2、集体研究和个人研究都要有
(1)集体方面:现在已经对中观、净土、禅宗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专科研究;
(2)个人研究:以后应该有个人研究。
3、关于个人研究
(1)研究对境
一部经(比如《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
或者一部论典;
或者一位作者(比如:对莲花生大士或者空行母益西措嘉的生平做研究)。
Ø 西方学校专门针对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大德们,或者某部经典、论典的研究特别多。
(2)谁来研究?——山上、山下的出家人、居士都可以
没有一定的水平,比如刚刚皈依或者刚刚学《楞严经》,马上研究可能有点困难;
但个别如鉴真大师那样的特殊人物,刚学佛也可以研究。
Ø 鉴真大师刚开始不是佛教徒,看《楞严经》后生起了信心,趋入佛门;
Ø 出家并发愿作《楞严经》的注释;
Ø 西方三圣来接他时,他说:“我现在没空,注释还没完成。”
(3)研究多久?——三到十年的时间
(4)报名流程
先思考一个月左右;
选择一个其他人没有研究过的法(如果其他人研究过,就研究其他的法),填表提出申请;
发愿后要跟踪研究进展。
(5)为何现在开始研究?
从佛教徒的水平来说:现在佛教徒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
Ø 一方面修行上要有突破;
Ø 另一方面研究上要有突破。
从对法的研究上来说:现在亚洲的研究氛围比较弱一点,没有研究是不行的。
(6)呼吁大家终生研究
“以后大家自己应终生研究一部经典,研究中观、唯识、因明或者《大幻化网》等都可以;或者传记类的,对哪一位大德研究都可以。”
三、希望个人和部门关注卫生管理
1、现象
经堂、个人的佛堂装修得金碧辉煌、非常庄严,但周围环境不理想,东西乱七八糟。
2、原因
外境和人的心态(自身修养、卫生观念)有很大关系。如唯识宗的观点“万法唯心造”。
3、要求
(1)学院:发展成美观的、花园式的学院;
(2)修行人:如《佛说毗奈耶经》所讲,扫尘除垢,里里外外都打扫清净。
四、听闻大乘佛法要有欢喜心
1、生欢喜心的理由
(1)我们现在有听闻佛法的自由
现状: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精神不自由,或身体不自由。
Ø 有些人心被各种外魔、各种精神疾病缠绕;
Ø 有些人身体被关在牢狱当中。
案例1——伸直脚的自由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老乡一起歇了一会儿,他在草地上把脚伸出去,说:‘喇嘛钦,现在很幸福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前几年被关在监狱里,监狱里不让这样伸脚,现在可以自由伸脚,如果没有被关进监狱,不知道自由多快乐。’”
启示:我们现在有听法的自由,应当欢喜。
(2)我们现在身体健康无有疾病
现状: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健康
Ø 盲人看不到光明,很希望看到世界;
Ø 聋人听不到任何声音,看到别人嘴唇的动作也很羡慕。
案例2——截掉一只脚的“幸福”
“我有一个老乡脚痛了好多年,去年我们想办法资助他把一只脚截肢了,后来他的病基本好了,他说自己特别幸福,因为晚上睡得着了,以前的好几年天天都很痛苦,现在虽然失去了一只脚,但晚上痛得不是那么厉害了。”
启示
Ø 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很痛苦,其实现在不仅身心健康、自由,还有听闻大乘佛法的机会;
Ø 听闻大乘佛法对每个人都是很快乐的事情。
2、结论:大家要有快乐的听闻态度。
五、所听的《楞严经》很殊胜
1、缘“楞严三昧”的加持力
(1)魔王无法制造违缘
讲闻《楞严经》时,魔王会不高兴,会想进行扰乱;
但依靠“楞严三昧”的加持,魔王一想到对讲闻《楞严经》者制造违缘,自己就会受到五种束缚的捆缚。
(2)修行人会善始善终
缘“楞严三昧”的加持力:
Ø 自古以来修持楞严咒或《楞严经》的人修行都很顺利;
Ø 都能善始善终。
(3)教证(节选自《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今说首楞严三昧,而是恶魔不来娆乱。”
佛告舍利弗:“汝欲见魔衰恼事不?”
“唯然欲见。”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一切众会皆见恶魔被五系缚不能自解。佛告舍利弗:“汝见恶魔被五缚不?”
“唯然已见!此恶魔者为谁所缚?”
佛言:“是首楞严三昧威神之力!在所佛土说首楞严三昧,其中诸魔欲以恶心作障碍者,首楞严三昧及与诸佛威神力故,其诸恶魔皆自见身被五系缚。舍利弗,在所说首楞严三昧处,若我现在、若我灭后,其中所有诸魔、魔民,及余人众怀恶心者,以首楞严三昧威神力故皆被五缚。”
(4)关于《首楞严三昧经》
和《首楞严经》有点不同;
“楞严三昧”主要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讲得多;
这部经以前在汉地非常著名,译者是鸠摩罗什;
藏文大藏经中也有,和汉文版没有什么差别;
上师有传承,有机会可以给大家传讲。
2、《楞严经》可以涵摄汉地各宗派教义
(1)各教派的教义可以涵摄在《楞严经》中,因此,各教派都比较重视这部法;
(2)太虚大师说过:《楞严经》包括汉地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各宗派的教义,因此称之为“统摄”。(见太虚大师《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3、依靠《楞严经》超度众生获得解脱、开悟的人比较多
(1)《楞严经》的特点
依靠《楞严经》开悟的人比较多(但感应录不多);
依靠《楞严经》超度众生、获得解脱的现象比较多。
(2)《影尘回忆录》中刘文化先生的公案
情节一:以信心和精进对一部经典长期下功夫直至精通。
Ø 大概在公元1910年,有个叫刘文化的人,去北京嘉兴寺拜见文成和尚;
Ø 那里有和尚告诉他,开悟的《楞严经》和成佛的《法华经》很重要;
Ø 他就在寺里请了《楞严经》,像唐僧取经般欢喜带回老家;
Ø 但《楞严经》词句生涩,他几乎看不懂,便请求当地一寺院的老和尚讲解,老和尚说:“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听说有讲经的。”原来老和尚和他们的程度也差不多。
Ø 但刘先生很有专注力,没有放弃,用了七、八年功夫一直专注地读经、思考。
Ø 实在看不懂,就经常在佛像前跪着祈祷、一直磕头;
Ø 通过非常精进地、以信心来祈祷佛陀,不断地看《楞严经》,到最后他基本上对经中的词句和经文都比较熟悉了,领悟的意义也与以往不同,可以说了如指掌,开始精通。
启示:长时间下功夫学习很重要。(有的人坚持讲考、做辅导很多年;有的人半年就跑了。)
“刘先生坚持七、八年唯读《楞严经》,而且一直不间断,我们如果对一部经典长期下功夫,就会像滴水穿石一样,通过自己的精进打破一切危难。”
参考资料:
“向来刘文化比我们都心诚,平素他就有个魔道劲,看不懂就在佛前磕头,跪在佛前求智慧,昼夜这样干!
佛法这件事情,看起来似很难,如果念头正,心理专一,把一切执着看得开放得下,也不很难,只要你有诚心,能长久的去行。
刘文化看楞严经看的像入了魔一样,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种灵验!“
——摘自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
情节二:依靠《楞严经》超度六人
Ø 一次刘先生在药铺里专注地看这个经典,管账的黄先生在附近专注地写账;他读着读着,就像入定一样,心中豁然开朗:
🔸器世界所有山河大地、楼阁平台、宫殿等都变成如琉璃世界一样清净庄严的国土;
🔸有情世界包括天龙夜叉、护法八部、所有人、非人都清净无比,各自在虚空中拿着不同的珍宝供品;
Ø 接着他的境现当中相继出现了六个人:
🔸两个鬼:生前因土地纠纷与刘文化打官司,输了后被气死。(鬼也许是汉地的说法,也可能是非人、罗刹或中阴身等)
🔸刘先生的妻子和女儿:刘先生赢了官司却气死两人,于是厌离轮回、看破红尘,戒酒戒色,妻子为此不高兴,也被气死。女儿因母亲离世、父亲不在家,无人照顾,也死了。(汉地最好不要有“气死”的说法,西方、非洲、藏地的人都没有“气死”的,最多气得很难受。汉地可能受电影的影响,但人是不会气死的。)
🔸刘先生生前的父母。
Ø 刘文化依靠《楞严经》的加持力、自己的信心、平时对佛陀的祈祷等因缘,先后把这六个人都超度到了清净刹土(按他们的说法是升天,其实超度到清净刹土也可以说是升天)。
🔸两个朋友请求他说:“请你慈悲,求你超度我们。”刘文化想:“我自己还没成就,怎么能超度你们呢?”他们哀求说:“只要你答应,我们踩在你的肩膀上就可以升天。”刘文化答应了,两个朋友就踏着他的肩膀,一齐飘在虚空中升天了。
🔸而后他的妻子和女儿也是同样的要求,他也答应了。
🔸后来,他生前的父母很欢喜而来求超度,也踏着他的肩升天了。
启示:因缘不可思议,依靠多种因缘,令超度竟如此简单。
Ø 上师和法的加持力
🔸本课公案中佛陀和《楞严经》的加持力;
🔸法王如意宝超度黑山羊的公案中法王和显密法要的加持力:上师如意宝有次静坐时来的一位漂亮的天子,说自己是法王如意宝以前的老山羊,后来转生到了东方现喜刹土中,麦彭仁波切也在那里。山羊被超度,就是因为昔日上师时常在他耳边传讲显密甚深法要,加上上师大慈大悲的加持力。(见《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之“黑山羊的故事”)
Ø 信心和精进的力量
🔸本课公案中刘文化的信心和精进;刘文化虽然只是个学者型的一般人,但他的信心和精进不一般,一方面对《楞严经》有很大信心,一方面七八年专注对佛祈祷,而且熟悉精通教义。
🔸老妇人依狗牙而成就的故事中老妇人的信心和精进。虽然狗牙没有加持,但因老妇人以信心祈祷,佛的加持入于狗牙,最终老妇女以此而获得成就。
Ø 依靠因缘产生不可思议力量的比喻:
🔸就像世间当中不同的化学元素聚合时产生化学反应,佛教中不可思议的加持和能量也是依靠诸多因缘而产生的。
情节三:一切是自己的境界显现
Ø 过了一会,刘文化的清净显现消失了,他就问对面低头算账的黄先生刚才看到了什么,黄先生说什么也没看到。刘文化才明白刚才是在自己境界中的显现。
Ø 刘文化在1914年将此事告诉了当时还未出家的倓虚大师,大师怕他太执著而着魔,便说:“识蕴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到这种境界。”“不要执着在这上边,如果有执着的话,就要入魔了。”(倓虚大师对此事也完全能接受,写进了《影尘回忆录》。)
启示
Ø 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对一部经典一心专注、一心祈祷,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会出现
🔸有能力依靠《楞严经》超度与自己相关的冤亲债主;
🔸自己将来能够往生净土。
Ø 《楞严经》的加持力
🔸对自己的修证开悟有很大的加持力;
🔸对与自己相关的在世或过世的父母、亲戚、朋友甚至仇怨需要还债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Ø 如果有父母过世,或亲戚朋友、仇怨讨债等,《楞严经》是很好的选择
🔸从超度的角度:可以念《楞严经》、楞严咒;
🔸从保护身心的角度:睡觉时把《楞严经》放在比较近的地方,《楞严经》会当护法神的。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承前:宣说《楞严经》时,有具足功德的阿罗汉在场。前面讲到了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现在继续传讲。)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重难点分析
1、关于摩诃拘絺罗(絺<音:chī>)
(1)得此姓名的缘由
摩诃拘絺罗:膝骨粗大,或者“长爪”;
Ø 摩诃:大
Ø 拘絺罗:“膝”
因此摩诃拘絺罗另外的名字也叫“斯波切“。
(2)摩诃拘絺罗的身份
舍利弗的舅舅(舍利弗母亲的弟弟);
获阿罗汉果后是位了不起的阿罗汉。
(3)摩诃拘絺罗出家及获得阿罗汉果的经历
以前学习外道,辩论很厉害;
舍利子母亲怀了舍利子之后,他便无法辩赢姐姐;
后来他知道不是姐姐的原因,而是与怀中的孩子有关,并且察觉到如果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孩子出生以后可能辩不赢孩子;
于是发愿离开家乡,学习外道的十八个大经典,没有学好前不剪指甲(外道有各种奇怪的发愿方式);
学着学着基本上都精通了,那时指甲已经特别长了,被人们称为“长爪梵志“(婆罗门的梵志);
之后回到家乡准备找姐姐的儿子,人们说:“他八岁时已经精通了所有经典,十六岁时辩才无碍,谁都无法与他相比。”他听说后很不高兴,后来听说瞿昙已经摄受了舍利子,已经剃度出家,他更不高兴,有傲慢心,也不生信心,心想“我一定要去抓瞿昙(释迦摩尼佛)。”
他找到佛陀后生气地和佛陀辩论,一听佛陀讲几句,就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和佛陀辩论。(如同好马看到鞭子的影子就会害怕。)
于是在佛陀面前皈依、出家,之后很快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4)拘絺罗尊者的特点
辩才第一,任何难题都可一一解答,据说是佛十大弟子中辩才无碍的一位。
Ø 教证:《增壹阿含经》:“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
(5)启示
学佛前有一定水平和智慧的人,趋入佛门后有两种情况:
Ø 一种是见解很正、智慧不错,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才;
Ø 极少数人有邪见很重、分别念坚固,没办法转过来的情况。
参考资料(一)
摩诃拘絺罗 :大论云:秦言大膝。摩陀罗次生一子,膝骨粗大,故名拘絺罗。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义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翦爪,读十八种经。【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参考资料(二)
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何者性?何者相?不颠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毒汝受不?
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着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着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见我受,此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贡高而生憍慢?
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软,是第一清净处。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无过佛者。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是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摘自《大智度论(卷一)》
2、关于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1)得此姓名的缘由:全名为父母之名的组合
汉文意义为”满愿慈子“
Ø 父亲名为“富楼那“,意为”满愿“;
Ø 母亲名为“弥多罗尼”,意为“慈”。
藏文为“刚波宣玛沃”
Ø “刚波”意为“满愿”
Ø “宣玛”意为“慈”
Ø “沃“意为”子“
印度以前的起名方式:有随父姓的,有随母姓的,也有两者都有的。
(2)富楼那尊者的特点
是佛陀座下说法第一的弟子,在广说教理和分别教义方面都特别厉害。
Ø 教证:《增壹阿含经》:“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
给别人讲经说法非常善巧方便。
Ø 比如先当医生给大家治病,让人们对他生信心和欢喜心时,再传讲佛法。
Ø 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讲空性、光明;
他是一位能证悟甚深、秘密空性道理的阿罗汉。(《楞严经》第六卷中会讲到)
(3)启示:佛教徒会看病很好,但最好不要把佛教教义和看病混在一起。
难以想象的现象:有的医生自称知道前世后世。
Ø 有些医生“很厉害”,会对病人说:“你前世应该是什么,后世是什么。”
Ø 有的医生把一下脉就说:“你好像以前造过恶业,是不是前世杀过人?”
Ø 有些医生看了舌头就说,你的业力很重,冤亲债主正在追你……”
医学中没有讲前世后世,希望医生看病时说该说的。
Ø 中医里没有讲前世后世,中医就按中医的原理看病;
Ø 西医当中更没讲前世后世,西医就用西医的原理看病。
关于前世后世,以我们一辈子讲经说法的能力都无法知道。
Ø 以比量推都推不出来;
Ø 更不要说现量知道了。
并且前世后世不是那么简单的,如龙猛菩萨所说:
Ø 空性可以用以义理来宣说;
Ø 但甚深的法,用义理也没办法讲。
3、关于须菩提
(1)须菩提尊者的特点:“解空第一”,对空性完全了如指掌,是宣讲般若空性的非常了不起的证悟者。
教证:《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小般若经》中都说他是般若空性的证悟者。
公案一:出自宋代《虚堂和尚语录(卷三)》
Ø 须菩提在岩洞中闭关时,天空中降下花雨。须菩提问:“是谁降下花雨?谁在给我赞叹?”梵天说:“是我给你降下花雨,是我赞叹你。”
Ø 须菩提又问:“为何赞叹?”梵天说:“你说般若波罗密多第一,说得很好。”
Ø 须菩提说:“我一个字都没有说过,你为什么赞叹?” 梵天说:“你没有说一个字,我也没有听闻一个字,但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多。我因此而赞叹!”(很有禅宗的味道)
公案二:出自《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
Ø 一次释迦牟尼佛从天上回到人间,有无数天人陪伴着他,转轮王等都前去迎接。
Ø 须菩提当时正坐在山洞里做衣服,听说后便准备迎接佛陀。但脚刚触到地时,他心想:“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是色声香味触,还是眼耳鼻舌身,或是地水火风等等?”一一分析之后,一切都是空性的,既然佛陀都是空性的,没有必要去,便回来继续缝他的衣服。
Ø 当时迎接佛陀的有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等五大国王,这时莲花色比丘尼变成一个转轮王,那些国王认为转轮王来了,很开心,理所当然地让“他”排在前面。接近世尊时,莲花色比丘尼就显现了自己原来的身体,以比丘尼的身相礼世尊足。但装成转轮王的行为令其他国王们特别不高兴。
Ø 比丘尼已经见到佛陀,骄傲地说:“我是莲花色比丘尼,您的弟子啊!”佛陀对比丘尼说:“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意思是:“如果你想礼佛,不管过去、未来、现在都是空性的,这才是真正的礼佛。”
(2)一些亲近上师的行为是好的缘起
现象
Ø 很多人求法时追求一些座位,喜欢亲近上师
🔸求灌顶时总说:“先我,先我。”
🔸听课时好几个小时之前到前面占位子。
Ø 有些人对此根本无所谓
🔸从来没见过讲法师,像求麝香一样,只是得个法而已;
🔸即使见到法师也是远远地躲着,有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感觉。
如何看待?
Ø 两种情况比较起来,可能追求一些座位、亲近上师也是很好的;
Ø 可能也是有必要的,是一种缘起,体现他们对上师、对法的一种信心。
(3)“证悟空性”与“欢喜的眼光”都需要
对是否追求位置的人作分析
Ø 哪些人在意位置
🔸可能没有证悟的人;
🔸或显现上没有证悟的人。
Ø 哪些人并不在意位置
🔸证悟的人;
🔸或是根本不在乎的人。
对此如何看待:
Ø 一般按常理来讲
🔸佛陀来了都是人天欢喜,所有人都来了。
🔸听法时需要一种慈悲的目光来看着说法师(如《前行》中所讲,要以欢喜的眼光注视着法师,饮甘露法音。)
Ø 特殊情况
🔸像须菩提,在山洞里做自己的衣服,我们不理解,但佛陀赞叹他是最好的礼佛之人。(像这种证悟空性的人还是不来好一点。)
结论:两方面的态度都需要
Ø 欢喜的眼光(好的缘起);
Ø 证悟空性(最好的礼佛)。
4、关于优波尼沙陀
(1)解释名字
“优波尼”:藏文叫“聂佳”,跟“如来”比较接近。
(2)优波尼沙陀尊者的特点:
他先修不净观,后来他将一切万法进行从大到小、从小到微尘、微尘到空性的抉择,最后成为与如来有相同境界的阿罗汉。
5、“等,而为上首”
(1)“等”表示还包含很多阿罗汉。
(2)“而为上首”:前面所讲的这些阿罗汉作为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一、消文释义
还有无量的缘觉和无学地的声闻阿罗汉,以及一些未得到真正的阿罗汉果位的初学者(包括一些比丘、比丘尼,或者获得预留果、一来果等果位的其他初学者),都来到佛所居住的地方。
二、重难点分析
1、“复有无量辟支无学”中的“辟支”
(1)不是指有些注释中所说的无佛出世时出现的“辟支佛”:
这种注释中对“辟支佛”的解释是说
Ø 佛陀在世时一般不一定出现辟支佛;
Ø 佛陀涅槃后,另一尊佛尚未出世时,辟支佛才会出现。
教证:如《中论》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2)应该是指依靠修行十二缘起而觉悟的缘觉(辟支佛)或者其他刹土来的辟支佛。
辟支佛有两种:
Ø 麟角辟支佛:一直是独自安住,不愿意跟别人交往;
Ø 众行辟支佛(也叫部行辟支佛):在修行时也会与其他眷属集聚在一起;
2、“复有无量辟支无学“中的“无学”
指无学地的声闻阿罗汉;
前面所讲的阿罗汉,按照小乘自宗来讲,都是无学地的阿罗汉。
3、“并其初心”包括哪些人?
“并其初心”指初学者。
Ø 包括还未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比丘、比丘尼等;
Ø 以及仅证得了预流果、一来果等其他果位的圣者。
参考
八种圣果: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无来向、无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此八种圣果按小乘说法均属圣者。(上师仁波切《俱舍论讲记》)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一)消文释义
当时在场的那些比丘僧众,结夏安居结束,开始自恣。
休夏:“解夏”之意,意为夏天安居的三个月已经结束。
自恣:解除所遮止的。僧众自己省查过失,或开许由他人检举过失。
二、重难点分析
什么是安居?
佛陀为了遮止出家人夏天踩地上的虫子,夏天三个月要精进闻思修行,不能出门。
(1)安居的期限:
藏地一般安居一个半月(因为以前特殊的历史原因);
汉地等很多地方是三个月。
(2)佛陀遮止的行为:
不能随意外出(住在经堂里精进闻思修);
不能互相说对方的过失等等。
参考注释
安居:梵语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佛光大词典》)
解夏:又作夏竟、夏满、夏解。自印度以来,僧团于每年雨季时举行夏安居;而于雨季停止后,安居亦结束,称为解夏,意指解除夏安居之制。解夏之日,根据旧律所载,谓七月十五日;新律则谓八月十五日。此日亦称自恣日,即于此日,众僧群集,自行发露于安居期间所犯之过。另据四分律,安居结束之日,应作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等四事。(《佛光大词典》)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消文释义
1、十方菩萨,咨决心疑:十方的菩萨,为了解决或抉择心中的疑惑;
2、钦奉慈严:前来承侍慈悲、庄严的佛陀;
3、将求密义:在佛陀面前求取甚深佛法的奥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消文释义
这时,佛陀端坐在铺设的庄严的法座上,在众会当中宣示甚深佛法的奥义,筵请所有的有缘众生,以从未得到过的佛法喜筵广施所有大众。
1、法筵:即佛法之筵席。
2、清:即罪过已除,清净无染之意。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消文释义
(佛陀传授正法的梵音)像迦陵频伽一样响亮、动听,遍于十方世界(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
参考注释
迦陵频伽:略称迦陵频鸟、迦陵鸟、频伽鸟等。梵语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出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新华严经卷、大智度论等](《佛光大词典》)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消文释义
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恒河沙数的菩萨,自然而然集聚于这个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