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关于烦恼障和所知障——《中观庄严论解说》114(视频音频讲记) 返回

关于烦恼障和所知障——《中观庄严论解说》114(视频音频讲记)

文殊密语 2021-05-03












114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Khenpo Sodargye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庚一、认清显现许实空之世俗

 💠 庚二、分析彼世俗之自性而宣说

🔹辛一、显现许无欺而存在

 🔹辛二、现基必为实空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

 💠 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

 💠 庚二、无以反驳之理


✴ 己二、广说彼义:

💠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争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

🔹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 庚二、遣除于世俗之争论。


🔹辛一、总说能立所立之安立合理

🔹辛二、别说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 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

✴ 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下面《中观庄严论释》当中,正在讲断除所知障和烦恼障的问题。关于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差别,在各大经论中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楞伽经》中,从作为因的人我和法我方面安立[1]《宝性论》从本体方面来宣说,本论下文也会有所提及。有关作用方面的差别,《经庄严论》中讲得比较清楚。


[1] 《楞伽经》:以我执产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经庄严论》,也称为《经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按照藏文直译,用《经庄严论》比较好,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一下子很难改过来,所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一直用《经观庄严论》。实际上,就像《中观庄严论》是所有中观的庄严一样,《经庄严论》就是整个大乘经藏之庄严的意思。







【归根到底,漂泊轮回的因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贪等一切烦恼,这所有烦恼中无则不生的根本就是俱生坏聚见,这一点以理也可成立。】







归根到底,

导致我们漂泊轮回

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

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

六种根本烦恼

以及一切随眠烦恼,

而这一切烦恼的根本

即是俱生坏聚见或者说萨迦耶见。


只要坏聚见存在,其他的一切烦恼全部会产生;坏聚见不存在,其他烦恼也不会产生。不仅大乘中观如此承许,包括《俱舍论》第五品也讲得很清楚,一切我和我所见就是萨迦耶见,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轮回的根本。


这一点依靠理证可以成立,通过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成立。怎样以理证成立呢?如果我和我所不存在,贪心、嗔心等烦恼便不会产生,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依靠“我”而产生的。有了贪心、嗔心等烦恼以后,轮回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所以说,一切烦恼依靠坏聚见而产生,这一点以理可以成立。







【同样,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是烦恼障。未如理如实了知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诸法即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因此具有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







同样,

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

一切烦恼是烦恼障。


《楞伽经》中也已经讲过这个教言,这是从因方面来讲的。由于佛陀以如所有智照见如所有法、尽所有智照见尽所有法,而一切凡夫众生,对于尽所有方面的世俗法,以及如所有方面胜义谛的一切法,未能如理如实地照见,就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这种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


所谓的烦恼,有时候包括所知障,有时候不包括所知障。在很多经论中都有两种解释方法。大家应该清楚,二障在因、本体、作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别。现在外面的很多人,对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差别根本不懂。我碰到过一位居士,他说:“我的烦恼很深重,因为我的所知障还没有断……”他自认为既懂得所知障又懂得烦恼障,但是对这两种障碍的本体、作用和来源根本不明白,就随随便便这样说。


实际上,《现观庄严论》中说:希求如来的果位,是一种细微的所知障。所以,“想获得佛果、发菩提心”这种心态,也属于有缘的执著。当然,从暂时凡夫角度来讲,它虽然是一种所知障,但也是需要希求的,因为我们相续中粗大的烦恼和我执必须依靠这种所知障来断除。《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佛果的希求是一种愚痴。因此,从最究竟的道来讲,它是一种所断,但暂时还是需要的,就像依靠船只过河以后,可以将船只舍弃,但在未到达彼岸之前必须依靠它。







【深入彻底地通达了原本如此的内容后再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我执所生的悭等六度各自的某一违品如果存在,则不能趋入对治法的各自波罗蜜多中,这是烦恼障。】







对于前面所讲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道理,原原本本了解之后,再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也即按照《宝性论》的观点来宣说:依靠我执产生的布施违品,称为吝啬;持戒波罗蜜多的违品,就是破戒;安忍波罗蜜多的违品为嗔恨;以及智慧的违品邪慧等,全部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当中。


对此进行分析时,

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

如果将六波罗蜜多的违品

全部安立为烦恼障,

有一点不合理。

为什么呢?

所知障实际是一种无明,

而六波罗蜜多的违品

也是一种无明,


由于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全部是智慧的本体,正如黑暗与光明相违一样,无明与智慧不可能同时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说得很清楚,

由我执产生的布施、持戒

甚至智慧波罗蜜多的违品,

全部属于烦恼障,

只要它们存在,

我们的心就不可能

趋入于真实波罗蜜多。

而由法我执产生的

三轮执著的吝啬等,

并不包括在

此处所说的内容当中。


我们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烦恼障、所知障,但对这方面进行分析的,其他论典当中并不多。此处麦彭仁波切从作用、本体方面作了非常清晰的介绍。







【虽已实行六度,但具有未证悟法无我之法我根本的三轮实执分别念即是所知障,如《宝性论》云:“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







那什么是所知障呢?

人我已经断除,

但未完全通达法无我的本体,

在行持波罗蜜多的过程中,

以法我产生三轮执著,

比如这是布施的对境、

这是布施者、

这是布施的施物,

这种依靠法我执产生的分别念,

即是所知障。


《宝性论》云:“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执著的虚妄分别心,称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念,承许为烦恼障。


教证中清楚讲到,

二障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


以前有些论师认为,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不是心的本体。但一般来讲,宗喀巴大师以及麦彭仁波切认为,应该是心的本体,如果非心本体会有很大过失。为什么呢?大乘中观并不承认小乘宗所许的不相应行,除心以外怎么会有一种无情法的障碍存在呢?不可能存在。


《宝性论》中也明显讲到,

所知障和烦恼障

都是一种分别心,

只是从来源的角度有点不同,

烦恼障是以人我执产生的

一种粗大分别念,

所知障则是以法我执产生的

比较细微的分别念。


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明白。







【由此可见,如果证悟了人无我,则具有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将不复存在,这一点以理成立。】







由此可见,如果证悟人无我,属于烦恼障的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存在。《入中论》也讲到,人无我是烦恼障的对治,法无我是所知障的对治。这方面的教证,《楞伽经》中也比较明显。







【如果见到了无我,那么由耽著彼所生的贪、嗔、慢等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如果我执存在,则这些烦恼必定得以立足。】







这一点以理证如何成立呢?比如获得阿罗汉果时,其相续中不会对怨者生嗔、对亲者生贪,因为所有烦恼都是依靠“我”来产生的。


这一点,我们自己观察一下就可以知道,大家每天不管修行还是工作,好多愉快不愉快的事情,全部是依靠“我”产生的。


如果对“我”没有执著,每天都会非常快乐!所以,从无始以来对“我”的执著,对我们的危害相当大。


不要说将“我”的执著

从根本上断除,

即使稍微减轻一点,

在生活修行等各方面

都会有很大利益,

这一点现量就可以成立。







【《宝鬘论》中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







龙猛菩萨的《中观宝鬘论》中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蕴的执著就会对我执著。萨迦耶见直接的对境就是我,间接的对境应该是蕴,因为“我”本来不存在,众生所执著的实际就是五蕴的聚合。《量理宝藏论》中也讲过:我们听到的声音只是一个总相的声音,并不是自相的声音,但人们认为听到了自相的声音。


同样,萨迦耶见

表面上是执著我,

但“我”根本不存在,

实际所执著的就是蕴,

只要对蕴的执著存在,

“我”的执著肯定存在,

再由此造作各种各样的业,

依靠恶业堕入恶趣,

依靠善业转生善趣,

如此一来,

便在轮回中始终不断地流转。


这个教证,以前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运用过,《入中论》讲声缘证悟空性时也运用过。







【《释量论》中也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又云:“是故贪著我,尔时当流转。”】







《释量论》也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只要有“我”的执著,便会出现对“他”的执著,依靠“我”和“他”的执著必定出现两种烦恼,即对自方生贪心、对他方生嗔恨心,依靠这种烦恼的连接,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过失和痛苦肯定会现前。又云:“是故贪著我,尔时当流转。”只要贪著“我”,就必定在世间不断地流转。


所知障和烦恼障实际都是分别念,大家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以前国王赤松德赞时期有三大译师,其中一位叫做益西得的译师是这样说的:所谓的烦恼障是我和我所执,而所知障一方面应从能取所取方面安立,另一方面,对于五明具有愚昧的部分,也称为所知障。







【又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又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过智慧进行分析时,完全可以了知,轮回中一切烦恼过患的来源,就是萨迦耶见。


当然,萨迦耶见

有俱生萨迦耶见

和遍计萨迦耶见,

所谓遍计的萨迦耶见,

比如讲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

他们将一种常有的法执著为我,

这是不符合实相的,

它是不是轮回的根本呢?

并不是。

任何一个众生不管转生于何处,

都认为“这就是我”,

对自己有一种自我的执著,

这种俱生的萨迦耶见

才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本。







【这样的我执是依靠对治法证悟无我的智慧来断除的,在见道中,断除于现见真实法性谛实义起颠倒的一切遍计部分,从此以后在修道中断除俱生部分,有关遍计与俱生的一切内容要点当从他论中得知。】







那么,这样的我执

依靠什么来断除呢?

唯有证悟人无我方能断除。


在获得见道时,对于照见万法真相起颠倒作用的一切遍计部分便可断除,或者说,依靠萨迦耶见所产生的一切遍计部分都可以断除,而在修道时可以断除其俱生部分。


麦彭仁波切

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

获得一地时,

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

一地到七地之间

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

七地以后则会

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有关遍计与俱生的一切内容要点,大家可以从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其他论典中了知。


麦彭仁波切在与RA沙格西的辩论书中说:


所谓的遍计我执,

比如执著瓶子为常有,

叫做遍计我执、遍计烦恼;

仅仅执著瓶子,

认为“这就是瓶子”的执著,

叫做俱生烦恼。


一般来讲,俱生和遍计之间的差别,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宗派引发的各种增益,如认为常有自在的我存在、神我存在,或者微尘中产生我等等,是一种遍计执著;而每个众生认为本身固有的我存在,叫做俱生执著。这样理解也可以。


有关这种说法,在无畏论师的《入中论释》中说:本来不存在而增益出来的我执,叫做遍计我执;仅仅认为“我存在”的执著,叫做俱生我执。


在辩论场所中,对所谓的俱生和遍计辩论得非常多。有时候,为了增上智慧,辩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时候觉得辩论对自相续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最关键就是生起菩提心最重要。







【所以,声闻、缘觉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从而能灭尽一切烦恼,如同薪尽之火一样不再存在(三)有的运行,永远不会重返轮回,可是,由于未圆满修行法无我而致使没有断除所知障。】







从声闻、缘觉来讲,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由于他们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人我的执著,如同薪尽之火一样,再也不会于轮回中流转,可是,未圆满修行法无我的缘故,没有断除所知障。


大家应该清楚,声闻缘觉并不是没有通达法无我,《定解宝灯论》第二品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教言也作了宣说,阿罗汉断除了少分所知障、证悟了一点法无我,但是证悟很微小的缘故,加上否定词说并未证悟法无我,因此,大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区分这些说法。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均可以用烦恼之名来称呼,但这不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二者之中的烦恼障。关于诸如此类的情况,辨清场合在何时何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都可以运用烦恼这一名称。比如八地菩萨有没有烦恼呢?从具有障碍之愚痴的角度,可以说存在烦恼。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中也说:很多经论中所安立的烦恼这一名称,有时候指所知障,有时候指烦恼障。


宗喀巴大师认为

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断,

其密意主要从作用方面来解释,

七地以前虽然也会断所知障,

但八地以后

主要是所知障起作用,

因此说八地以后才断所知障。


因此,所有障碍均可称为烦恼,也即平常所说的“惑”。虽然以此代替,但也并非仅仅是指二障中的烦恼障。关于诸如此类的说法,哪些情况下是指烦恼障;哪些情况下,虽然说无明、愚痴等,其实是指所知障,对不同的场合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麦彭仁波切所说断除障碍的观点非常合理,不论翻开哪一部经论,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楞严经》,以及大乘《弥勒五论》、《中观六论》等,对这些经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直接解释。


而其他宗派个别论师的观点,解释起来还是有一点困难。从格鲁派来讲,他们的观点也有些不同,比如宗喀巴大师在《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中所说的观点,与宁玛派的观点基本相同,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八地以后仅仅断除所知障。但宗大师在后期所作的有些论典中说:从八地才开始断所知障,之前不断。后来克珠杰跟随宗大师后来的观点来解释,而甲曹杰则认为:一地到七地之间也会断除所知障。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俱生烦恼障等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后来萨迦派的达贤巴,也即香秋巴认为:七地之前也会断除所知障。


所以,萨迦派、格鲁派等的观点,在有些论典中也有不同的说法。当然,从宁玛自宗来讲,荣索班智达也有粗大的烦恼称为烦恼障、细微的烦恼称为所知障的说法,但基本上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相同,而且按照这种方法来解释的确非常好。大家对于这些问题详细观察之后便会了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确实具有不共的特点,自然而然会生起信心。


当然,你如果不持任何观点,谁对、谁错都可以,反正下完课以后喝一点东西马上睡下去,这是最美好、最重要的……心里一直这样想的话,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我想:在学习中观、因明的过程中,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为什么呢?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再再讲过:真实的理证智慧需要依靠自己分析观察而产生。大家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认真真观察,一旦在相续中生起不合理的分别念,自己应该有能力应付。不过有些人学中观的时候,一直想安住、禅修;让他安安静静坐下来观修的时候,又想分析……这些完全是颠倒的,不太合理!


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

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

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


此处所说“大乘圣者”,

主要是为了区分

小乘阿罗汉转小入大的

不定种性者。

因为小乘阿罗汉

已经断除所有烦恼障,

在转入大乘之后,

一地到七地之间

无有烦恼障的所断。


当然,转小入大的不定种性者,

有以道入和以果入两种,

以道入者相续中仍存在烦恼障,

比如我获得预流果之后,

大乘种性成熟,

这时我相续中的烦恼障

并未完全断除。

而以果入的阿罗汉

已经完全断除烦恼障,

因此不包括在

此处所说的这种情况当中。







【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在八地的阶段,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结果灭尽一切烦恼障,从此以后在三清净地唯一断除二现[1]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对境法界无有细微障碍阻挠的等性境界,除了佛陀以外,有学者是不可能达到的。《入中论》中也说:“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1] 二现:指二取。






大乘圣者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这在《现观庄严论》中有明显讲述。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现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入中论》说:“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此中讲到清净的智慧与一切过失不可能共住的缘故,到八地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及其习气之根本,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这种方式并不是应成派独一无二的观点,实是出自大乘的所有经藏,也是诸大祖师的一致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是包括唯识宗以上所有大乘的观点,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十地经》等经典都是如此宣说的,因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或者说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完全一致。







【承许不清净七地唯一断除烦恼障的宗派虽然在此藏地也有出现,但由于对治法即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存在,而为什么不断所知障呢?】







在藏地雪域,格鲁派的克珠杰等个别论师,有不清净七地唯一断除烦恼障的说法。宗喀巴大师晚年的观点是具有一定密意的,但后来追随这种观点的大德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还是值得观察。因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既具足人无我的智慧,也具足法无我的智慧,那么,由法执引发的所知障为什么不能断除呢?应该断除。


这种理证非常尖锐,《现观庄严论》等论典中也是这样强调的。当然,格鲁派个别论师认为《现观庄严论》不了义,或者将之称为自续派的论典。有关这方面,《定解宝灯论》中已经遮破过,比如将狮子贤论师、解脱部论师说为自续派,认为他们的观点不究竟倒也可以,但《现观庄严论》完全是解释佛陀二转法轮隐义的教义,如果说这也不了义的话,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真正了义的论典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对此说法作了着重驳斥,并且说[2]:太阳已经升起来的时候,仍需要其他因缘方能遣除黑暗,这种说法真是稀有!


[2] 《定解宝灯论》: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辨中边论》云:“于法界无明,十种所知障,十地诸违品,对治即为地[2]。……”应当按照一切经论中所说十地各自的所断均有所知障来理解。】


[2] 此偈唐译为: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辨中边论》也说:“于法界无明,十种所知障,十地诸违品,对治即为地。”这里面明确讲到,十地当中每一地都存在需要断除的所知障,对于这十种所断作相应的对治,由此安立为十地。


《现观庄严论》也清楚讲到,见断和修断中有三十六种分别,其中既包括烦恼障也包括所知障,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所断应该分开。


按照自宗观点,

一地到七地之间

同时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七地以后唯断所知障。


依靠这种观点来解释非常容易,否则,很多经论的观点也就很难解释了。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