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佛教的世界观 返回

佛教的世界观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08-07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传统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片面观点,是因为这些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全面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微观世界观

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法轮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创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


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组成的。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也有空间相隔。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经部的观点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空间、时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何谓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何谓速度?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
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而不分散
经部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唯识宗的观点
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

中观派的观点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
中观世俗谛的境界
佛曾说过:“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中观的空性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达到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 
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其宗旨,是要借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著。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
(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 
(3)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著。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对月球不同描述的解释
佛经中曾讲到,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宫殿。可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却只能失望地看到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
其实,佛并没有说月球上存在着以普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宫殿,并不是说在月球上存在着人类的城市,而是说有天人的城市。
佛曾说过,两种不同道的众生在看同一个东西时,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论。人只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粗大的物质,而看不到无线电波等更细微的物质形态,但却不能说因为我们看不见,无线电波就不存在。同样,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其逻辑性非常强!两种完全不同道的众生,其器官的构造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都截然不同,当他们同时看一个东西时,看到的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眼见不为凭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理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执持一般人所谓“眼见为凭”的正确性。难道在整个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见才算是真理吗?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有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更透彻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们在看我们所了知的太阳系之时,会看到一个跟我们所见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对外在冷热疼痛等等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特殊因缘反映在表面上。而人类正常的感官反应,也只是相对地准确,而不是绝对真理。 
总结以上各点可知:佛教的微观世界境界不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原子论,也超越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论点。佛教在宏观世界领域中,已经令人心悦诚服地分析出宇宙构成的许多类型,是由于众生内在因缘的不同所致。反观科学和其他学说,则只是一成不变地死认一个我们熟知的圆形地球,月球则是死寂一片,从没有推测过一个地球或月球同时有不同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仅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也无法否认佛教宏观世界观的先进性与包容性远胜于现有的其他学说。



慈诚罗珠堪布

微信公众平台


智慧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