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014,共147条微博
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我执,真正见了无我后就不再执著我,烦恼就会止息。中心就在这里。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求尽量把“我”放低、放下。这不是现代人的做法,要处处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尊重自我,那样只会使我执越来越重,最后膨胀到难以压伏。
法王如意宝圆寂十周年纪念法会,我忆念起大恩根本上师《教诲黎明曙光》中的:佛法的基础——守持净戒,佛法的命根——闻思修行,佛法的结果——弘法利生;及《怀业时语》中的金刚句:今起我等师徒诸会众,依止无量事业之总持,稀有自在心境巧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伟大的上师啊!您太不可思议了!
修行人是常常想起暇满人身难得,以珍惜人生的善心摄持,昼夜都用在修解脱法上。在修行人心目中,时间比万两黄金还宝贵,他不愿意浪费在睡眠上,更不用说闲谈、散乱、享受世间五欲,绝不会像今天的人把大量时间都花在看电视、歌舞娱乐、运动,或者在网上到处搜寻。
进一步要观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常住的法,这一期人身只是因缘的暂时显现。生在人间,又得到暇满身,修法内外的顺缘都很具足,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但这只是因缘所生法。因缘生的这些刹那,用好了,就算成办了大义;没用好,也就一无所得地空过了。
因缘生的法很可贵,你一懈怠就过去啦!如果你对刹那无常有深刻的体认,知道每刹那住在道上才有意义、不住在道上就是空过,有每刹那都珍重、不空过的心,精进就一定会贯彻在一切时中!今生这一期的暇满,是过去累世修集善根的果报,每一刹那都是因缘一现的,都要珍重!请现在静下心来,如此作意1分钟。
用自己的暇满人身来闻、思、修佛法,就是摄取大义;修好自己的心,觉悟自己的心,再帮助他人觉悟,就是摄取大义;其它都是虚假的。因为只有这个人身,才能深入般若、光明大圆满等,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最容易发起信愿行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常常要自己庆幸:我自己就是最珍贵的如意宝啊!我今生终于得到最殊胜的如意宝了!三恶趣、天人、阿修罗,都没有我这样的人身宝!我的人身宝能流现无量无边的微妙功德,能成办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我要珍惜啊!万万不能糟蹋!
很多人得到了暇满人身,不去成办菩提,日夜闻思修圣法。却去上网、打牌、旅游、看电视、逛商场,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就像一个王子本来要做统理天下的事,他忘失了自己的身份,走出皇宫去贩毒、偷盗、赛马、玩鸟。
这个具有大义的人身,过去即使是一个上午无意义地空过了,也应当生起懊悔之心。像现在这个身很快就会失去,所以唯一要用来成办究竟的义利,除此之外的一切无意义空耗都是非常不应该的。大家如果有道心,就应当常常按这样想。不然,连修暇满的气味也没有了。
为了最广大、最圆满、最彻底的利他,我们现在是以往生西方净土作为殊胜方便。因为莲花一开见了佛,得到佛加持很快就证悟无生法性,这以后就会出现极广大的智慧、神通、陀罗尼、三摩地等等。由于功德迅速地增长,也就使得度生能力迅速地增长。
我们知道了佛法,跟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回避死的问题,我们是直接面对死;他们对于死无计可施,只能被动地随业流转,我们可以积极地准备、应对,来求得最好的结果。
死只是一个假名,而不是彻底断灭。死是宿世业力所感的这一期业报身已经用完了,心识就从身体中出来,再去受一个身体。这样舍离一个身体、又受取另一个身体的事,就叫“死”。身体好比房屋;心识好比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到这屋子里住;死就是这个屋子已经坏了,主人从里面搬出来,而迁居到另一个屋子。
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悲剧,都以被害人数之多,而让人触目惊心。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仅这个春节期间被宰杀的旁生数量有多少呢?这个数量是哪一次人类大屠杀都无法相比的!让我们为它们共同念诵108遍弥陀圣号和观音心咒,愿它们早日转生善趣,值遇正法,解脱成佛!
所谓的“人”,不是指有个人的形象,有人身体的皮、肉、骨骼、内脏,而是指有人内在的品德。内心如果丧失了人的品德,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以学圣贤为理想。那么心就会干什么呢?就是只会尽情享乐了。这样就和禽兽有什么差别呢?
人又是忍的意思。就是人能够忍劳忍苦,担当起柱地撑天的事业,所以称之为人。也就是人能够发大心、成大业。比如只有人的心力能发起大菩提心,能荷担为无量众生与乐拔苦的事业重担,而且为此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能克服一切艰辛困苦而完成伟大的事业。
伟大的导师佛告诉我们佛弟子:每个人一切生活当中的痛苦不是其他神等的安排,而是自己的愚痴无明造成的。同样,每个人生命中的一切幸福快乐也不是神等的恩赐,而是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学佛就是学修大觉佛的般若慧。
总之,学佛根本不是在形相上烧香、拜佛、求保佑,或者求世间名利及财富等。所以想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依照从导师佛陀圆满的智慧和慈悲中流现的无量甘露圣法而去闻思修行。
现在有些宗教在全球流传速度很快,但是佛法传播却远远不及其他的宗教。尽管现在人们还是会因为传统,而走进寺院烧个香、磕个头,但是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几十年之后,真正学佛的人将非常少见,外道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充满了执著的外道林立的世界当中,弘扬佛法又谈何容易呢?
每每见到念佛人,平常都说我要生净土,到了临终时很多没有正念,有的贪生怕死还在留恋这个臭皮囊;有的眼睛看到了亲友眷属难舍难分;有的心里还在持念家庭、财产,放舍不下;或者因为境界不顺报恨而死;或者因为病苦逼恼,在疼痛中死去。临终的时候既然失去正念,哪里有希望生西方净土呢?
我现在普劝念佛人,到气息快要断还没有断的最后一念时千万不要怕死,只怕自己不能往生,不管这个身是如何苦痛都要下定决心一切放下,一直坚固正念,一心一意的想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在临终念佛时,每一句佛都要带有‘我愿往生’,在念佛这一句上面著力地念出,念念佛来接引、念念我愿往生,这样专注一心拼命念去,身心忽然粉碎,识和境都转变,到那时不但不知道有这个病的身体,尽大地都变成无量光明宝藏,这时才知道弥陀极乐都是由我这一念心识转而变现的,不是在这一念心识之外。
答: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你的心还紧紧地系在世间法上面、紧紧系在目前的家庭、事业、名利、享受这上面,这就是整个内在的心绑在世间因缘上。这样的话,你身体怎么去拜、口里怎样去念,心系在娑婆、口念在西方,心口相违的缘故,所以西方很遥远,所以寸步难行,因为你不是真心抛下这个世界要去极乐世界。
上个世纪一位圣者曾经来到世间,他的智慧光明照遍了世界。虽然他已然逝去,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沐浴在他所传递的光辉中,享受佛法的甘露。明天又到了纪念他到来的日子,无法忘怀二十多年中在他座下依止的每一个画面,而如今又只能是在他的庄严法相前献上供养,虔诚地祈祷,深深地怀念……
口称佛名的方法,必须控制自己的心,使它不缘在其它上面散乱,一念接一念相续,心就系在佛号上,口里一声一声地念阿弥陀佛,心要听念佛的声音,清清楚楚、字字分明。若念心咒亦复如是。
当称佛名的时候,无论你念得多念得少,都须要一心一意、心心相续,不能三心二意,不能间断,这样才能够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不是这样,口念心不念,或者念念又缘其它,像这样要灭罪是很难的。持咒亦复如是。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是会成功的。
如果有很坚固的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的量时,自然会凝结成一股力量,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在闻、思、修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闻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这样具有稳重的品德,就显得极其重要。
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心相续中,如果心里没有念法、没有住在法义上,佛法和自己的距离还是很远。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区域,正法是住持还是隐没,完全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没有受持法义。心中能记住一句法,能实行一个法,正法就会有一分住持。
正念强,妄想就做不了主,各种不正行为就得不到支持,这样就以正念制止了一切邪念侵入。因此,坚持正念至关重要!就像两军交战,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警觉,一丧失警觉就会惨遭失败。
坚持正念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不会有大的变动;没有正念的人,今天还在这里听法、思维法、修法,还能翻两下法本,一到红尘里去了,三、五年回不来,甚至一生回不来!这就是忘失正念跑到世俗里去了!
坚强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铠甲!入到五欲里好比战士在敌人的包围里,处处可能遭到箭射刀砍,就是一入到世间五欲里,时时都可能被贪箭所伤、嗔箭所伤、放逸的箭所伤等等。在这时,什么能保护自己不被五欲贼所伤?就是不忘念!因为心不忘失正念,一直缘在道上,就一切无法侵入。
真实智慧是能度过老病死海的坚固航船,是无明黑暗中的大明灯,又是能治一切生死病患的良药,也是斩断烦恼树的利斧,这一切都要由智慧来成办。所以自己要增长闻思修三慧来发起无漏智慧,证得圣果。人有智慧照见万法真相,虽不具天眼,也是明眼人。
世间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只有物质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由于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渲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得它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许多人除了追逐物质财富,根本不知道作为人还应有其它的人生目标。在这个时代,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许多人的一生只是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发,千千万万人如同过江之鲫般涌向财富之门。
《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这也是现代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内心写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后,被不断刺激增长,带给人们的只有疲惫和劳碌,人心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安宁和舒适。这说明想依靠占有和享用外物来获得内心的安乐是不可靠的,金钱和外物的占有并不是人生意义的标尺。
不然,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应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了,事实是如此吗?这些富豪的烦恼痛苦一件也没有减少,他们的内心未必比一贫如洗的乞丐来得快乐。可见,想依靠外界物质的占有来达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贪欲对人内心世界的影响:人们追逐财物满足贪欲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冷漠,人变得自私只顾谋求自身的发展,很少考虑是否会伤害他人利益,社会财富的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多了,另一部分人就少了,自然会引起矛盾冲突,有人看别人有而自己没有,会产生嫉妒和愤愤不平,这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人心里想的多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利益,内心变得幽闭,不会去关心他人的疾苦,慢慢地内在的心灵世界也日渐沙漠化。贪欲使彼此卷入到利益争执的漩涡之中,为了一点些微的利益,有时连亲友也翻脸不认,“唯利是图”之风如同癌细胞一样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扩散,由此带来的是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裂变。
这个宇宙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有情内在微细的起心动念,一切都那么森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究竟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一切呢?就是因果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就是一张遍布情器世间一切时空的天罗地网。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承认存在外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际上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因果律在某个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它说明物质世界不是杂乱无序,不是什么现象都可以随便产生,而是严格受着因果律的支配。
善恶因果,在古代社会人们把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实来接受,这一点类似于科学公理。科学中有一层架构其它理论的基础,称为公理。同样,古代人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深信因果是一切道德善行的基础,人的身语意行为必须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因果规律,才能使自己获得安乐。
有些人认为因果报应是陈旧落后的观念,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如果一种法以年代久远,就必须要舍弃的话,那人们几千年来都是吃饭睡觉,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陈旧落后而应当舍弃呢?恐怕谁也不能缺少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样,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会说对古代人适用而对现代人就落后不适用了。
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劳仍旧度日艰辛,那是前世没有多修善业的缘故;有些人不劳而获,那也是他前世种了福田今生显现果报;有人造恶未见他今生受恶报,那是罪业尚未成熟,到未来世才会显现苦果。
如果人们只承认存在现世这一片段,那么许多因果报应的完整过程就被剪去了大部分,变得无头无尾难以理喻,比如一部电影,如果只看其中一两分钟的情节,怎么能了解到整个剧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呢?同样对于漫长的生命历程,如果只承认存在今生这一片段,也会对其中的发展规律理不清头绪。
人最恐惧的莫过于死亡。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寂灭,无声无息、无踪无影。从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绝对虚无之境、生命完全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的一个假立。生命真的只有中间短暂的一世吗?死亡实际只是从一种生命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已。
现代人以没有现量见为理由,判定不存在前后世,仅仅承许有现量能见的现世。其实可以将昨天、今天、明天分别比作前世、今世、来世,虽然昨天和明天在当下的此刻不见,但谁也不能否认昨天、明天的存在。同样,以未现量见前世、后世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有人说虽不见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是人所共知;而前后世无人知晓,所以不存在。若不知道就决定不存在,那我们狭隘认知范围外的一切事物,就都不存在。实际上不知晓前世源于记忆的局限性,随着时间向前推移,记忆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仅一个月前某钟点做了些什么都回忆不起来,更何况前世的经历!
生物学认为由母卵父精结合成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形成人体胚胎,就好像一粒沙子发展成一座大山一样,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成形而后出生。此说法只反映了人的物质方面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但是却无法解释婴儿刚一出胎便会啼哭、便具有苦乐感受等人生伊始就具有的这些心识特征,这恰恰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地方。
今生第一刹那心识,既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力量产生,也不是恒常之因或无因产生,而是由与自己同类相应、能执著种种世间法的前世最后刹那心识所生。心识不依赖外境或某个主宰,而是由前际(前世)无穷无尽的心识辗转相生。今生以前前识不断产生后后识,这就是我们的心相续如奔流的河水般连绵不断的状况。
再分析后世存在的原因:凡夫众生到死亡的时刻,心相续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执之因,依靠其所产生的烦恼和业障仍然存在,如果不具足能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决定会转生后世。如果此因存在,却如现代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一切化为乌有,则成有因无果了。但有因无果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何时何处也不会存在。
生死犹如昼夜,有白天就有夜晚,夜晚过了,黎明又重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此世的生命结束后,进入中阴阶段(如同黑夜),然后又投胎,开始了又一生。这样循环往复,生生死死,生命的流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身躯如旅店,心识则如旅客,在轮回漫无边际的旅途中,心识转换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形态。
历历明观贪执难舍的有情身体,以智慧宝剑从右眼处剖开表皮,将它撕下,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又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渐露出颈骨、锁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脚骨,此时血肉狼籍、四处撒落,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而且五脏六腑、胃液、浓痰、胆汁、屎、尿一并涌出,臭气熏天,流布满地。
这样清晰观想后,就能清楚地了知人体实际为一堆不净物。这个躯体不用等到死后,活着的时候就是活动厕所。《入菩萨行论》中说:“不明他不净,犹非希奇事,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每个人都应当以自身为例,对照观察,这副皮囊到底是何模样,自己的心应该一目了然,再比较他人之身,自然也别无二样。
现代人对物质世界的寄托是更高更新更快更多,这已成了一种共业趋势和难以制止的惯性运动。人们似乎步入了一个怪圈,相对于正常的生活所需,现代人已制造了不知超过多少倍的财富,但却不让自己停下来安静地享受,而继续制造更多的财富。到底是什么驱使人们如此乐此不疲?其中的发动者就是内心的贪欲。
对现代人来说,贪欲贯穿着一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满足这种占有外物的欲望上,正是为了满足这些层出不穷的贪欲,人们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暇满人生。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般人一辈子都被世间的财富牢牢套死。
日常生活中,脾气暴躁的人,也难有好人缘,人们避之惟恐不及,即使他对别人施予饶益,别人也不领情,走到哪里都容易破坏他人的情绪。《入菩萨行论》中说:“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一旦被嗔心控制,就会丧失理智,伤害他人甚至自己的恶念如同滚滚乌云一般,内心像烧焦的炭木灼痛难忍,心中的怒火等待渲泄,可是一旦渲泄出来,就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等情绪缓和下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又会后悔莫及。嗔怒状态下的人,往往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成佛并不是要从外面去求。向外只会越走越远,越求越得不到。因为,最初入迷的时候,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立了法见;之后不断地奔逐,波波浪走;结果轮转了一世又一世,始终无有了期。现在既然要回归本来,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总之,自性光明——从它绝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二边的相,叫做空如来藏;从自性上具足无量无数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来藏。由于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永远不坏,这叫“金刚体性”。
现在要一次性认定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境界,全部是本无,是客尘,不是主人。而且以后当你看到生活中忽生忽灭、忽聚忽散、忽来忽去、忽增忽减这一切时,都要记住这是虚幻的客尘,全是错觉。
罪业在识田里会一直增长广大,是非常可怕的事。下至只是在短时间内,造一种看上去十分微小的罪业,如果不去忏除,它就会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一旦恶化,也就是业力一旦成熟,就会变现出巨大的苦相。因此在上师金刚萨埵面前发露,让佛来证知。你这样说出来忏悔,罪业就会清净,内心当下就轻松了。
我今天对您没有好事可说,我及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到现今为止,造下了无量无数的罪业。现在全部在金刚萨埵佛尊前如法地发露忏悔,祈求佛哀愍加被,一定要让我们这些众生的罪障当下清净。
上师金刚萨埵最慈悲,不会嫌你罪业重,你越是敢发露,越是发露的真诚、越是发露的彻底、越是发露的直接,上师金刚萨埵的加持也来得越直接、越快速、越强烈,这样以心咒加持相续,阿赖耶识上的罪业决定日益清净,在短期内就可脱胎换骨。
在世俗之中,金刚萨埵佛的真身与心咒,这两者在我们面前都同样是大智慧的幻变,要明白这两者没有差别,圣尊就是心咒,心咒就是圣尊,所以要了知金刚萨埵心咒也是金刚萨埵智慧的幻变,不应把心咒看成凡夫心前的普通文字显现。因此,要把心咒受持为圣尊。
成就心咒的关键是信心。以两种信心可以成就心咒:一是具有了知金刚萨埵圣尊与金刚萨埵心咒无二的信心,这是对于甚深法义远离疑惑的殊胜信心;二是虽然没有智慧这样了知甚深义,但相信佛在圣教里所说的法义都真实不虚,这样相信不起怀疑,并且一心念诵,依靠这种信心也能成就。
如法执持心咒的殊胜利益,在《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仪轨最后这样说到:“若如法念此心咒四十万遍者……今生必能消灾、延寿、无病、兴财等成办一切所愿之意,来世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之净土。此除障法,学显宗、密宗及未灌顶者都可以修。”
金刚萨埵佛往昔因地时发愿:“愿我未来世现证佛果时,设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誓言,彼等众生若闻我名,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罪堕无余清净,此愿不成,我终不证无上菩提。愿我住于彼等破戒者前,一切罪障悉能净治!”故大家精进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和心咒,决定能够净除无量无边的罪业。
自己又以最真诚的心祈愿:上师怙主,无论您示现在哪里,我都永远跟随,成为您的殊胜随从。因为我是您的弟子,您到哪里去,我也要跟着去。而且我一定和上师同行同愿。平常我也都是这样发愿的:上师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上师证到何种果位,我也一定要证到这种果位。一切都是跟上师的心相合相应。
因此,法王上师现在在极乐世界里示现幻化游戏,那么我也一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和上师共同趣入菩提行。或者上师从极乐世界出来,周遍化现在无量世界当中,有的在净土,有的在秽土。总之无论如何,我也跟着上师化现在无量世界当中,哪里有上师的化现,哪里就有我跟在后面,一同趣入菩提行之中。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至诚一心地忆念上师。把上师观在头顶上方,或者安住在心间。而且,所见所闻的一切都观成是上师,因为自己所希求的就是念念不离上师,念念相应上师。上师是无上的如意宝,具有最大的拔苦与乐的能力,在世间再找不到比上师更殊胜的境了。
成道的要点,就归结为念念不离上师,心心与上师相应。这样一来,就开始跟上师同体相应,而上师智悲无量的加持力,就像雪山遇到强光的照射,加持之流会源源不断地流到我们心中。我们也就被上师强大的智悲力同化了,上师的证量我们也都能得到,最终与上师无二。
上师相应法含摄了一切佛道的要点。一切显密修法,一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没有一个不包含在里面。它是一切佛道的根本,是迅速成证的要诀,是一具一切的总持法门,是你迅速开悟见性的根本条件,方便到极点,微妙到极点,高深到极点。
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要有深度,只有这样充分地开启信心和恭敬心,才能得到最圆满的加持。我们通常说,你看待上师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你视上师为菩萨,就得到菩萨的加持;你认为上师是凡夫,就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这就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昨天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已造成391人遇难、数千人受伤。我今天已经让学院的僧众念经回向,也请佛友们以至诚心多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和观音菩萨心咒,使亡者能脱离轮回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使伤者能减少伤痛并及时得到最好地救治。
要知道贪爱的本质纯粹是贪心,贪心是我执所产生的烦恼,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因此是需要对方付出的,这就是一种贸易。而慈爱的本质是清净的慈心,慈心是消减我执而利他的表现,是真正地利益他人,并不希求任何回报。
我们要让自己的善良心和慈爱心生起来并得以坚固,一定要压制自己的贪爱心。尤其要学会放下贪爱心。不管是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还是同事道友等等,彼此因贪心引起的贪爱一定要放下。放下贪爱才会有修行,放下贪爱才会有真正的自在快乐。
佛法的引导的的确确就是让人们真真正正地离苦得乐,真正地开智慧,断除烦恼。佛法的引导都是以大平等心做指导,让自他在内的一切众生,包括在世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及亡者,所有的众生的身心相续上,今生来世以至于生生世世,不出任何损害,不出任何苦恼的问题。
对于学佛人来说,大家拥有的时间是暇满难得的,可以用来闻思修行,因此比不学佛的人更加地珍贵。如果将本可以用来学佛的时间,去做了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在做这些世间没有意义的俗事时,损失了自己的寿命,浪费了本可以用来解脱的暇满人身宝。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呢,因为心中没有一点修行,也没有积累清净的功德,因此就会陷入到巨大的恐惧之中,后世也将面临黑暗与痛苦。
要知道,为了积累财富,或者为了保护生命,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恶业,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质,也就是说,利用着这个暇满人身宝造恶,是以后世堕入三恶道受异熟痛苦为代价的。
对亲友真正有悲愍心的人,他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呢,就会千方百计地劝导他们珍惜生命,珍惜暇满人身,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断恶修善,并且呢,要让他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让他们闻思修,彻底放下红尘世间,一心趣入解脱法。
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心里很悲痛,嘴里喊着“儿子啊”、“女儿啊”等等,哭得很厉害。其实在亲友去世的过程中,会开导他们放下今生,虔诚求生极乐世界。在亲友去世后,会为他放生、燃灯,想方设法念佛等来超度。这才是对亲友真正的关心。
大恩上师圣者法王如意宝说:“认认真真地思维这些真理:此身也决定死亡、死无定期、死时除正法外一切都无利益。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会下定决心并迅速精进修行善法。”
像阿底峡尊者,每次见到弟子时都问:“你善心起来了吗?”他不问别的。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常常问这个根本问题:“我现在有善心吗?”如果有善心,就应该随喜自己:“现在的状态还可以”,那就开始好好闻思修。
所以面对万法的时候,不需要加简别,说胜义中才空,世俗中不空。不应该舍不得空,放不下执著。看外境时,就像房子里通过玻璃窗,里里外外通彻地看到,应该是这样无自性、空性的境界。
大家原先认为见到的都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万法,中观学好后,就知道没有真的东西被听到的、看到的等等。实有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境上,而是无明颠倒执著出来的。
只要自己一心跟阿弥陀佛的智慧相合,佛一定做最恰当、最直接的加持。然后自己完全能定下心来,没有任何怀疑、顾虑,会全心全意地走这条依靠佛智慧加被的极为奇特不可思议的妙道。
所以,关键要有识别真假和优劣的眼光。能对弥陀的智慧和大愿产生信心,就算信到了最深、最妙、最具实义的地方。这种信心一旦起来了,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求这个无上的大义,这里会出现非常强大的信念的力量。
我们一出生就认为,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全部独立存在,有真实的意义。以这个根源上的出错,就源源不断地引生出不可计数的心识的误用,以及各种各样的妄动、追逐,发展成难以收拾的错乱狂澜。大家就迷失在这里面,不知自返。
我等的心只要一提到“我”,立即就会卷入我执当中。由此就会引生自他对待,各种是非、得失、善恶、染净等的戏论,以及功利主义、表现主义、成就主义等等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能够学佛通达“无我”,并且无论在行、住、坐、卧,与人相处,还是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之一切时处当中,都能提起“无我”,和过去心里时时提起“我”的做法直接相反。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被“我”占据,就很容易契入真实义。
佛说的大乘四法印当中,核心就是“诸法无我”,它是其余三法印的枢纽。“无我”并不仅仅局限于补特伽罗无我,包括一切法无我。得到了这个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单刀,能够直接悟入诸法实相。
四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核心。比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像憨山大师所说,只要谛观“无我”,其余三种相自然寂灭。
这个世界无非是时空交织而成的现相界。从横向来看,这一切林林总总的现相,在主上面无有自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相”;在客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人相”;在众多分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众生相”。以纵向观察,由于一切相续无有自性,所以无“寿者相”。这样来悟入诸法空性是一条捷径。
世间善法里虽然没有无我的教法,但完全随顺无我之道。像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就是要压伏“我”,减少对“我”的执著。比如爱国家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忠”;爱父母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孝”;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义”;心里尊重别人,就是“礼”。
只要还有“我”,就必定有“他”,由此会出现自他对立的情况,这样就没办法完全放下自己,无条件地利他。如果真正通达了无我,知道根本没有“自我”,自然能够彻底地放开,就会敢于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莲花生大师曾亲口说:“我莲花生在本来界中安住,自然显出法性自力的金刚音声——七句祈请颂,以这个自然妙声的祈请力,现前了周遍虚空具五决定的报身和报土的所有庄严。这时候,法界五部佛母为了利益众生,以金刚七句祈请庄严报身,由此就在极乐净土乳海中的莲花茎端,现起了五个化身,都是莲花生。
(接上)在浩瀚刹海中,当时做了不可思议的事业,任何一个都超出思维的量。又有一百俱胝数的智慧空行母,同声唱着七句祈请颂,为了在释迦佛的化土——南瞻部洲,兴盛密咒教的缘故,迎请莲师应现,这样就从极乐世界化身而来。”
莲师自己说:“只要你念这样的金刚妙音,我也无自在地必然降临,而做加持,做大智慧的灌顶,同时像云一样的三根本圣尊海众也一同降临,在共同和殊胜两种悉地方面,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赐予。”
格日仁波切自己也说:“我实际上是无量光佛意的幻化,圣者观世音语的光明,是一切空行的长兄,一切勇士之王、持明之王,三世一切佛的事业之主,是无与伦比的普贤大金刚持。”这就证明,现在我们面前的莲师,他就是一切佛总集的体性,一切佛的事业,格日仁波切全部都能做到。
莲师又教导我们要这样用心:“无论苦乐善恶等,不管是死是活,今生来世、现前和究竟的一切时处,苦乐的指望处就是您了。您是一切知道的,我没有其他的希望处,心里一直想‘邬金知’、‘邬金知’。自己的心要数数不断地住在这个想法上,不要离开。”
莲师又说:“修我一个就成就一切佛,见我一个就见一切佛,我是一切佛的总集,在具信解和恭敬者前,我是无离无合而安住的。”又说道:“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和众生烦恼穷尽之间,我的事业也都成了如是的迅速。”
轮回里的一切现相就像迷梦一样,我等却认为这里面真的有很多法,它们各自持有自身的体性。并且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丰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生各种分别、计执。凡人的心就像小孩追逐肥皂泡那样,在幻化光影里面不断地攀缘、求取,醒不过来。
凡夫好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一直在错乱当中出不来。而且是越来越错乱,越来越复杂。妄想的程度轻一点,世界就稍微清明一些,妄想程度重一点,世界就更加恶浊。妄想变得越来越强,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有人认为:我现在就修一个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低等的,只有我修的“空性”最高深,与众不同。这种情况,明显是不懂空性“本来现成”的表现。如果这种偏执一直不改,执著病只会越来越加深,口里再怎么谈“空”也触及不到真正的“空”。反而成了“执空”的病人。
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一个芥子中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芥子自身的体性成立,当然不可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连两个芥子也不能包含。但芥子没有自性,是空性,所以能含容一切法。
在整个佛法里,净土宗是极简易的一个法门,而且是针对目前大众的一个普度的法门。大家多衡量一下,人的一生确实非常短暂,而且自身各方面的资粮、条件等都很有限,稍微抉择不恰当,就很可能在临终时没有着落。所以奉劝大家都要兼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作为自己临终时最大的一个保障。
上师法王如意宝首次开极乐大法会时教导说:“大家应该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猛利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念完一百万阿弥陀佛圣号。这样临终不往生就算我欺骗了你们,不仅是我,甚至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也欺骗了你们,但佛何时何地也不可能欺骗我们。大家应该对世尊往生净土的善说,生起决定的信解。”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说:“一声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说:“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可见这是极其不可思议事。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它的要诀就是欣、厌。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我们要一直用心去体会它、贯彻它,能这么做,就决定直接归向西方,临终就会顺利往生。如果不在这个要点上贯彻,那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写了多少本书,摄受多少个徒众,做过多少场面上的事等等,也仍然不会往生。
为什么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来实现普贤行愿?因为那里有特殊的因缘,或者说那里增上缘的力量极大,一到了极乐世界,六根所接触的一切境相,都是佛的果觉所现,是无上愿海力的成就。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一致回归极乐净土来圆成佛果。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一再说过,虽然十方佛都有净土,都很殊胜,但作为一个凡夫,很容易往生的就是极乐世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里讲到,这是一个修法很简单,但得果却极殊胜的法门。所以大家要知道,由于弥陀特殊的大愿力,他建立的极乐净土,不论圣凡,一律摄受。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无论你现在处在哪种年龄段,都有可能很快死亡就降临。在面对死亡时,你有什么把握呢?按照多数人目前的情况来看,死后不堕三恶趣的把握都没有。但是,只要你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就可以在这一生的临终直接往生净土,彻底脱离轮回苦海。 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
圣者法王如意宝这样教导说:“你们这次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如实做了的话,上面说的善根,你们每个人都会按那样得到。你们回家时,自己心里也需要记住:这次,如果我认认真真念了一百万遍佛号,对于我的今生和死后决定有这么多共修的功德。”
法王上师又说“因此,这次善根与其它不一样,是有个殊胜的利益。平常也应该对怙主阿弥陀佛作祈祷,多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像这样的西方极乐世界,容易往生,往生之后功德又很大,这是何处也没有的。”
又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尤其是怙主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大概转生做过国王和王子等,他们两位是这样恒时不分离而接触的。凡是释迦牟尼佛足下的弟子决定更容易往生。是这样的话,你们发往生极乐世界的愿,一定要好好去做!你们平时不要忘记这个,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法王上师开示的是,对阿弥陀佛生信心,并且猛利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信、愿的内涵。在这种心境中,至诚地念满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决定往生。目前有些人的情况是,在心力上还达不到上师的要求。比如信心不够、愿心不猛利或者持名的时候不够至诚等等。这就需要多次参加共修,来增加往生的把握。
念佛求生净土这一门,原本的用意就是要解决生死大事,不是求人天福报等,所以说念佛了生死,而这个生死的根就是爱,就是从这个爱里头出了三界生死,不论你是爱五欲、爱色、爱无色都是生死的根。
反思自己从前种种何曾有过一念暂时离开爱根呢?自心趣向境或回避境都以爱根所使,你想取什么就是因为境界好,你想得乐,然后就取欲界里的饮食男女名利声色,或者取身心上的乐受,如果有一点苦就马上回避,有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的就产生排斥,所以日常的行为、举动,心里举心动念哪里有离过这爱根呢?
这个爱就是生死根源,也是最大的怨敌。对治烦恼、知苦断集就是念念要断掉这个爱,如果你这一生几十年在这上面没有下功夫对治,那可能几十年后也只是虚度。因为你不知道生死的根,所以,一边嘴巴上在念佛,而心里面生死的根却听任它增长。嘴巴上这句佛是轻飘飘的,心里头这个爱根是潜滋暗长茁壮成长的。
你在日常之中念佛的时候嘴巴念念,念佛一放下照样念爱、贪五欲六尘,如此念佛,怎么可能了生死呢?这样是口头念佛,跟了生死两不相关的,念到临命终的时候只见生死爱根现前了,这时才知道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没有灵验,到这时候后悔也就迟了。
因此,奉劝念佛的人,第一就是要知道心里的爱是生死根本,不是别的。它在不断地增长那生死就是无穷的,出生死没有分,它在减薄、越来越淡了,那出生死就有希望,所以现今念佛念念要断这个爱根,不断爱根就是飘在嘴上,不会得利的。
就是说现在日用现前,没有生起信愿在家念佛,眼里见得到儿女子孙、财产、家里的事各种各样,没有一件不是爱的,见到儿女也是爱、看到财产也是爱、衣食享受也是爱,各种亲人也是爱,那这样就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念头不是生死活计,全部做的是生死的事,天天在造生死的业,这就像全身都落在火坑里一样。
不晓得正在念佛的时候念佛是表面的,嘴皮上念的,念的时候佛只听他念、爱只听它长,就两不相干了,这一念佛没能转得了爱,佛是照常念,爱是照常长。如平常儿女之情现前的时候,你这一声佛能够把它转得掉吗?能够断得了这爱吗?如果断不了这个爱,怎么能够了得生死呢?
要知道宝贵人身,它具有积累世出世间功德、出离三界,乃至即身成佛等巨大的价值,因此失去了它,是人的最大损失。明白死亡无常的必然性、紧迫性,就能减少以及消除毫无意义的散乱和懈怠,充分利用这个千劫难逢的暇满人身宝,精进地闻思修行。
凡夫呢,不是不知道要死,但都避讳谈起死,就装作死这件事不存在一样。这导致凡夫在世的时候,没有能认识到死主真正可怕的面目,因此每天好吃好用好睡,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今世的享受上,浪费了暇满人身宝,成为了最为愚蠢的人。
因此学佛的人,就要多谈死,要天天谈死,和道友在一起的时候,不说没用的话,多谈谈关于死的话题;在家里也一样,即使家人不学佛,也找机会和他们谈谈,因为轮回中的人谁都要死,他们要死的时候,也只有佛法才会对他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