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561~580 of 2801)
In total, there are 13862 Weibos,Found 2801 Weibos >>Export Weibos>>
一切祸害的根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可以说是往昔所造的罪业。
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当苦难来临时,就知道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便不会一味抱怨外境了。
——法王晋美彭措
对外境生嗔,只会毁坏自己的今生后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时,对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则会让自己苦上加苦。
——法王晋美彭措
当遭遇怨敌伤害时,浅慧之人的嗔心会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就采取各种报复手段——当然,导致的后果也可想而知。
释迦牟尼佛曾着重指出:所有痛苦与快乐,皆是源于自己以前的业力。如果把受苦的原因怪罪于外境与别人,而不知励力忏悔业障,那只会增上无边烦恼。就像一个患了胆病的人,随意享用油腻食物,结果加重了病情,这时候他只该责怪自己,而不应迁怒于食物,对它大生嗔心。
——法王晋美彭措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害怕为名利所累,故决不贪计个人财物,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调化众生;但也有一些大成就者,为了利益更多有情,不得不“沾染”世间名利。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贡珠·云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并且私交甚笃。贡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身边的马匹和财物也多得难以计数。
有一次两人共处时,华智仁波切因对贡珠仁波切的声名显赫、财富广积心生厌倦,便对身边的人说:“贡珠·云丹嘉措如今已闻名遐迩、财富丰饶,像我这样的苦行僧再逗留于此,恐怕会大煞风景,我还是走吧。”
贡珠仁波切听后,再三祈请他留下来。华智仁波切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当初在西穷晋美土登南嘉面前听闻佛法时,我俩不但衣不蔽体,而且房屋简陋,时常遭受众人的欺辱。当时为了果腹,我们还常结伴外出乞讨、化缘,这些事不知你现在是否还记得?如今,你已成为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为你做什么了,我呆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听闻此言,贡珠仁波切摇摇头说:“你千万别这样想。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于无奈而行之,绝非贪图个人利益,若不是以此可饶益众生……”听完挚友的一番解释,华智仁波切点头表示理解。
想想这两位震古铄今的大德,一位以贫穷僧人的形象度众,一位则以富裕僧人的面目饶益有情,但不管如何示现,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境界,一心只为了利益众生。相形之下,有些人内心深处只有自己,不择手段地贪图名闻利养,这又有什么可值得世人敬仰呢?
——法王晋美彭措
如今的世间人莫说不看热闹,或者时常安住一处,就连平时讲话,嗓门也是越来越大。
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平日里都应当心性调柔、轻声慢语,不要随意高声叫喊。
——法王晋美彭措
纵观古今,凡夫人往往不甘寂寞、乐于散乱,喜欢到喧哗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赶紧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假如身边有一点纠葛发生,人们更是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徒,则以说三道四的形式为之推波助澜。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讲了观看热闹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讲述了我们应时常安住一处的道理,并要求大家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心安住于身体里。
——法王晋美彭措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驻锡喇荣沟时,当地曾有位叫阿切桑给的修行人。他时而将帽子戴在头顶,声称自己生有肉髻;时而又自言能够飞翔。可当他真从高高的房顶纵身跃下后,身体却摔成了重伤。
有一次,他自称拥有许多伏藏品,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鉴定。敦珠仁波切看过之后,坦率地说:“这些并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着魔了。”
然而,阿切桑给并不相信这些话。他不仅坚持认为自己的“伏藏品”货真价实,还诽谤敦珠仁波切是因为嫉妒才这样说的。
之后,他又找另一位大成就者鉴定“伏藏品”的真伪,结果依然不被认可。
不过,他还是固执己见,最后来到蒋阳钦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鉴定。仁波切善巧地为那些伪伏藏作了签字,同时要求他念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说只有如此才可以显示鉴定结果。
他按照要求将莲师心咒念完之后,在境界中忽见一名出家人应声坠地,自以为是的魔相也以此破灭。至此,他才幡然醒悟,并开始向真正修行人的方向转变。
实际上,阿切桑给当时确已着魔,后来是依靠咒语的力量和蒋阳钦哲仁波切的殊胜加持,才得以遣除违缘、恢复正常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凡夫所见的境界不一定真实可靠。有些人之所以昼夜都能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不过是其风脉明点在外境上的显现,丝毫也不值得欢喜和夸耀。
以后当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形时,千万要牢记:切不可以自我吹嘘之心,向他人宣称自己亲见了佛菩萨。因为,这相当于彻头彻尾的大妄语!
——法王晋美彭措
现在许多人经常声称,自己于某某境界中,亲见了上师、佛陀、本尊等。
对于这种人,大家务必要认清其真面目,千万别听任他们信口开河。同时,也希望此等妄语之人,要警惕因果报应。
——法王晋美彭措
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法王晋美彭措
顶礼莲师多杰卓罗!
佛教中的忿怒佛像,是一种表法,是智慧与大悲结合的游舞。他并不会伤害任何众生,只是降伏众生相续中的烦恼、五毒和痛苦,就像父母永远不会伤害孩子,只不过对他的刚强难化示现一种怒目调教。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
——法王晋美彭措
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名声是一生的痛苦,损害因果则是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就算你没有财富也没关系,没有名声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因果正见。
——法王晋美彭措
占便宜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行为,哪怕你平时行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视这些因果,到头来也终将毁了自己。
——法王晋美彭措
与人人都和睦相处,并且具有慈悲心,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也不贪求自己的财利名声,这种人可以当首领。
——法王晋美彭措
当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时,对下面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对上面的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应当做到不卑不亢。
——法王晋美彭措
交友,关键要看对方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点,哪怕他与你关系一般,甚至对你可能还有点偏见,也绝不会做有损你的事情。而如果为了与你交好,甘愿舍弃之前的旧友,那此人就很不可靠,总有一天,他也会这样对待你。
甚至有些人对自己的上师也是如此,当他见到一个更有名望的上师,就把原来的上师舍弃了,这种忘恩之人极不稳重。
从前,有三位远道而来的喇嘛向钦则仁波切求法,仁波切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舍弃以前所有的上师,我就给你们传法。”
当时,有两个喇嘛觉得,他们以前的上师名望低下,而钦则仁波切声名远播,于是就同意了。但剩下那位喇嘛认为:“钦则仁波切虽是一位非凡的大德,但以前的上师对我恩德深厚,所以,我宁可不求法也不能舍弃上师。”
钦则仁波切见状,就对那两位喇嘛说:“你们这样对待以前的上师,以后肯定也会这样对我,所以你俩不是法器,不能听我的法。另外那个喇嘛,则可以留下。”
后来,那个喇嘛在仁波切面前闻受了许多佛法,证悟了非常殊胜的境界。他的名字,就叫阿克沃热。
——法王晋美彭措
处于贫穷痛苦的时候,别人若对我做过帮助,日后当我财富势力圆满时,也不能忘记他。否则,即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再高,实际上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稍微有一点地位,就把以前的恩人忘得一干二净。他把有恩于己的人舍弃,结交上一个势力比较大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又会故伎重演……所以,跟这种人打交道没有任何意义。
——法王晋美彭措
有些人各种欲望层出不穷,始终期待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白天晚上都在焦虑之中度过,致使生活中鲜少安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还有多长,却总盘算着在这做一件大事,在那做一件大事……天天这样打妄想,真是很可怜。
这种行为,若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它对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实益,还让人生虚度得很快。
——法王晋美彭措
作为上层管理人员,无论上师还是高官,都必须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高瞻远瞩,善于取舍因果,处理问题不能有偏袒之心。尤其当自己经手一些财物时,千万不能贪污。
——法王晋美彭措
刚回来了
ད་ཁྱིམ་ལ་ཐོན་ཐ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