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481~500 of 2801)
In total, there are 13862 Weibos,Found 2801 Weibos >>Export Weibos>>
天边美丽的彩虹,传说是天人的弯弓,可当我们去寻觅它时,却了无所得。同样,凡夫的花言巧语,尽管与其他凡夫的心态非常相应,听起来也好像掷地有声、引人入胜,但因为没有一点真修实证,并不会带来什么“营养”。
只有真正证悟了心性的修行人,他们所传讲的佛法,才能正确无误地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法王晋美彭措
世上总有一些人,自己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嘴上却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不明真相的人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就像从没去过印度菩提迦耶的人,仅凭着从电视或照片得来的信息,就开始对大众讲述菩提迦耶的详细状况。如是,他讲的肯定抓不住要点,也不值得人们信赖。而一个人如果去过菩提迦耶,那即使他不擅长表达,但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相信也会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多。
传讲佛法也是如此,假如稍微有一点修证和经验,就不会把众生引入邪道。否则,像鹦鹉学舌一样,只是对书本上的东西照本宣科,那听闻者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华智仁波切也说:“自己若没有丝毫体会与证悟,为他人讲经说法,意义并不大。”
——法王晋美彭措
若想造论,不管是谁,都不能有追求名闻利养的私心。同样,传法、辩论、闻法、修行也是如此。否则,没有一颗清净的利他心,外表上再怎么伪装行善,所做的一切也毫无意义。
只有断了一己私利,之后再为别人传法,或是听闻佛法,功德才会像天人的甘露般能够遣除一切违缘.
——法王晋美彭措
按照上师如意宝的教言,我们每年会共修金刚萨埵法门,每人须念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萨多吽”。
从现在开始,你若能在100天内完成,请给此微博点赞报名,届时僧众将一起回向。如此共修所获功德不可估量。
对于登地菩萨所造的论典,后人有没有争议呢?
当然也不乏辩论。例如,对宗喀巴大师、米拉日巴尊者及觉囊派、萨迦派中许多大成就者所著的论典,到今天,仍是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凡夫,因为智慧有限,若想驳倒圣者菩萨的教言,就如乌鸦想伪装成大鹏一样,绝对不可能获胜。
——法王晋美彭措
嗡嘛呢贝美吽
“快三十年了,从来没有扰乱过任何一个人的心,也没有伤害过任何众生,连杀一只小虫的恶业也没有造过。以前腿脚好的时候去转塔,可能踩到过。现在我应该往生净土了。”
此生无憾 索达吉堪布最后一次听阿妈说
在佛教中,造论者必须具足三种条件之一:上等造论者必须是登地菩萨,中等者是面见本尊,下等者必须精通五明。
倘若不具备以上资格,纵然所著洋洋洒洒、包罗万象,也无法指引众生离苦得乐。
——法王晋美彭措
母亲离开已三年了。嗡嘛呢贝美吽……
我的大恩母亲仁措,今早8时离开了这个世界。请有缘者为她念百遍以上观音心咒"嗡嘛呢贝美吽"或放点生🙏
或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所有论典都值得恭敬呢?”
并非如此!假如一个人没有通达佛教经论,却四处宣讲佛法、撰写论典,这对自他不一定真正有利。
——法王晋美彭措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佛典,叫做“经”;佛陀涅槃之后,历代高僧大德所造的,则称为“论”。
当然,经典肯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而高僧大德和圣者撰著的论典,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但若与佛陀的密意相合,我们也应敬如佛说。
——法王晋美彭措
在这个世上,有许多以悲愿力度化众生的圣者。
他们在众人眼中,似乎也有痛苦和快乐,会生病、衰老、生烦恼,但实际上,他们的境界中一点也不存在这些不清净的法。《宝性论》中指出:“圣者远离一切痛苦和生老病死。”《经庄严论》也说:“已证悟空性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就像观赏花园一样,没有任何痛苦。”
甚至有些时候,圣者为了利益某类特定的众生,还会示现为比普通人更差劲的形象。对于他们的这些行为,我们不能随意诽谤。
——法王晋美彭措
某些人往昔与大圆满的缘分很深,因此,今生看到一些相关教言时,心中自然就生起智慧——当然,这种现象比较罕见。不过,即便他们已经由此获得了证悟,显现上还是要依止上师。就像莲花生大士,本来他已现见了法身,但一生中的上师仍不乏其数。
因此,无论是名声如何显赫的高僧大德,都必须要依止上师,然后接受清净的传承。
——法王晋美彭措
我们必须在具有清净传承的上师面前领受教言。
有些人对传承不太重视,甚至依靠没有传承的教言,就自认为已经证悟了。但对具有智慧的人而言,遇到这种所谓的“开悟者”,肯定只会敬而远之。
——法王晋美彭措
作为一位传承上师,除了亲自领受过灌顶、闻受过教言,还要对甚深窍诀有一定的体悟。在这个传承体系中,若从未出现过诽谤上师、毁坏誓言之人,这就是清净的传承。
——法王晋美彭措
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就是大圆满。而大圆满的传承,是从法身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直至现在的根本上师。
这一代代的上师,以赐予灌顶、传授教言的方式,使黄金般纯净无染的传承,连续不断地继承了下来。
——法王晋美彭措
在这个世间上,林林总总的行业,都有各自的师承。同样,佛教中无论显宗、密宗,也相当重视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法脉延续,更是一种无形的加持力。
——法王晋美彭措
我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据说这三个小和尚也是同一天抵达,他们的法名是少看、少听、少说。
当今时代,很多人遇到一个上师,立刻就跑去恭敬供养,但过不了多久,又觉得上师有诸多毛病,于是将其舍弃,甚至还到处诽谤;还有些人经常试探上师,本来想着这一件事,口头却说另一件,这样依止的上师再多,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数几位上师即可,不要总是喜新厌旧,到处寻找“新鲜”的上师!
——法王晋美彭措
昔日,阿底峡尊者一生依止过很多上师。在这些上师中,有的功德超过他,有的则与他平等,有的还不如他。但不管怎样,他对每一位上师都心怀感恩,非常恭敬。
而仲敦巴,一生只有两位上师:一位是居士身份的上师,一位是阿底峡尊者。
后来,博多瓦问上师:“像仲敦巴那样依止的上师少好,还是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依止的上师多好呢?”
上师告诉他:“如果你清净心修得好,那依止的上师越多越好;但若清净心不足,总喜欢观察上师的过失,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法王晋美彭措
愚人交朋结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法王晋美彭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