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2701~2720 of 2801)
In total, there are 13862 Weibos,Found 2801 Weibos >>Export Weibos>>
好事,坏事?行善,造恶?这之间到底该如何区分呢?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如果你发的是善心,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是功德一件;如果你发的是恶心,就算结果皆大欢喜,但仍算不上是善法。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
说话要掌握分寸,倘若你想什么就说什么,即便对方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当面拒绝,但心里也很不舒服。其实,不恰当的语言,往往是一切祸害的根本,诚如憨山大师所言:“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故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时,说话应张弛有度,不要信口开河。 ​​​​
中华慈善总会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拥有80%以上社会财富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其实且不说这些富人,就算是城市里的普通人,把一顿大餐或一件名牌衣服的钱节省下来,也足以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从而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发财,想方设法改变风水、生辰,以期自己财富盈门、财源广进。其实,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诉过我们,发财的因是什么?不是发财树,不是貔貅兽,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假如你始终把非因当成因,最终只能是南辕北辙。 ​​​​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说,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是个可爱聪明的小童子,他曾在金光师子游戏如来面前问:“香花、音乐、卧具、衣服、医药这些供养里,哪一种是最好的?”佛陀告诉他:“能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这就是最好的供养。用无数珍妙的物品供养诸佛,不如以菩提心,回向成佛的菩提道。” ​​​​
昔日,娑竭罗龙王问佛陀:“是否有一法简单易行,却能涵盖一切?”佛陀回答:“有四殊胜法,若能受持读诵、深解其意,用功虽少,获福甚多,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四殊胜法是什么?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在《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中有记载,望大家经常读诵,并领会其意 ​​​​
无论遇到什么逆境与磨难,都不要扰乱自己平静的心。倘若事情还可以补救,就没有必要生气、忧恼;倘若事情已无法挽回,那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用呢?我也经常用这段话来提醒自己,收获还是蛮大的,哈哈~ ​​​​
别人有求于自己时,作为智者,首先会慎重思考,从不轻易承诺。一旦已经承诺了,则会一诺千金,至死也不改变。而愚者与之不同,做任何事之前不会观察,别人拜托什么马上答应,这种轻易许诺必定很少守信用。《老子》也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分为三种:上等者为称心如意之语;犹如蜂蜜;中等者为真实语,好似鲜花;下等者为虚语或颠倒语,如同不净粪。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确实非常关键,故我们应舍弃最后一种语言,尽量说真实、称心的话语。 ​​​​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我从小就很喜欢莲花生大师,心中经常观想、祈祷,并持诵莲师心咒。因为莲师是一切诸佛的总集,尤其在末法时代,他是降伏一切鬼神魔众的本尊。回忆自己的修行历程,莲师对遣除违缘的加持非常大。你若是对莲师有信心,就算不会念些仪轨、祈祷文,最好也能多念莲师心咒:嗡啊吽 班则革日班玛色德吽 ​​​​
如果未以正知正念经常观察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即使你看起来很了不起,但由于法没有融入心,行为也容易与正法背道而驰,不知不觉就误入歧途。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一旦发现不如法之处,务必要当下断除;倘若觉得自己还不错,则应以欢喜心继续行持! ​​​​
美国大片《2012》,近几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那里面的情节会不会在人间重演,末日会不会真在2012年不期而至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不会。当然,随着环境污染严重、人心道德败坏,致使天灾人祸不断增多,这也在所难免。但若因此就以为人间马上将天崩地裂,每天惶惶不可终日,那就有点杞人忧天了 ​​​​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济公活佛《圣训歌》 ​​​​
佛陀在因地时,为了求得短短四句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宁愿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真理是如此宝贵,你知道吗? ​​​​
最近,我在藏地给部分大学生讲《佛子行》,不少人感到受益匪浅.今天有个内容很深刻,与你分享:世间万法皆为无常,亲友再缠绵不舍,死后也带不走一个;财富再令人垂涎,死后也全留在人间;身体再万般珍爱,死后也弃如敝屣.唯有灵魂,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随业力而流转轮回.故从长远看,贪财贪色又怎比得上积福? ​​​​
《格言联壁》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这样就会少有过失。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这有点颠倒啊! ​​​​
利益众生有直接、间接两种方式。法王如意宝曾说:“若有能力直接利益众生,当然是最好不过;但若实在无能为力,自己发愿生生世世中直接或间接帮助众生,也非常有必要。”故我们应在上师三宝面前经常发这个愿,发了愿以后,这种愿力不可思议,即便自己死了,来世也有帮助众生的机会。 ​​​​
修行需要人格贤善——这是法王如意宝多年总结的精华教言。其实人愚笨并不要紧,关键是人要好。所谓的人好,不是相貌庄严、声音悦耳、举止高雅,而是心一定要善良。做好了人以后,再谈佛法才有希望,否则,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喇嘛钦! ​​​​
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乘修行人,条件虽然有很多,但我认为归纳而言主要有三点:1、尽量精进修行调伏自心的法门;2、尽量弘扬一切利乐源泉的佛法;3、尽量无有偏堕地饶益一切有情。这个文字虽然简单,意义却很甚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