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881~1900 of 2214)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2214 Weibos >>Export Weibos>>
如来芽尊者说:“我虽然看见世间那些最高贵、有权力、极为富有、相貌庄严的人,但是对他们丝毫也不生羡慕心,这是自己相续中生起少许无常定解的缘故。”相反,如果压根没有定解,平常又不好好思维,就会对世间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继而努力奋斗追求,如何能把心思放到西方呢?
鲜花盛开时,蜜蜂欢喜地享用花蕊的精粉,陶醉于赏心悦目的花园中不忍离去;秋末寒冷降临之际,鲜花凋零,只留下烦乱与感伤萦绕在蜜蜂心头。若能仔细深入地思维这一比喻,就会了知一切所谓的三有安乐本是痛苦的本质,就不会再强执今生的富贵荣华、名声美貌乃至一切看似安乐的所谓世间圆满。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曾教诫弟子们说:“秋日白云堆积如雪山,刹那无迹消失虚空中,现世如是无有可靠处,此喻堪为厌世良教言。”娑婆世事应如是知。
憨山大师说:春时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一切都在不停迁变,荣华终究是三更的美梦,梦中似有安乐,梦醒了不可得,富贵亦如九月的秋霜,旭日初升便化为乌有。名利如晨露、彩虹般虚假无实,实在不必苦苦谋求,应将身心投入修行,多活一口气,何如多念一声佛?
罗状元曾说:“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笼中之鸡,虽食用丰足,但等待它的将是汤锅中的沸煮。世人虽安享名利,但追名逐利却积累了无量恶业,享受名利也增长了无尽烦恼,等待在前方的只能是无尽的恶趣之苦。为了名利等不仅要付出一生的辛苦,还要承受后世的恶报,实在不值!
既然幸福的标准并不在于拥有外在财物的多少,而完全取决于内在心灵的感受,那么腰缠万贯看似体面的富翁,未必比身无分文看似寒酸的乞丐活得更自在。卑微贫穷的乞丐,虽遭他人轻视,但想睡就睡心无挂碍;而富人为了财产必须连续不断遭受积累、守护以及唯恐被盗的种种痛苦。到底谁才真正拥有幸福呢?
痛苦与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贪执的有无。若人富可敌国,但仍不知足欲贪求更多,身心就会处于散乱不安的痛苦状态,一日清闲也不能得。苦乐只有在心上才能够建立,无情的财物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的自性,所以若将追求快乐的目标定在财物的积聚上,就只会被贪欲的烦恼系缚而疲于奔命永无宁日。
上师法王如意宝说:“所谓财富虽为众人希求处,实为劳碌身心增加诸痛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朝暮匆忙苦苦追求财富,不知不觉于懵懵然然之中便走完一生,再回首一生的忙碌,都只是徒劳辛苦而已。罗状元曾描绘凡庸的一生:“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人们希求财富,为了发财倾注自己有限的精力,徒耗宝贵的时光,甚至背井离乡只身远赴异地他乡,更有甚者竟然不惜违背道德良心,造尽恶业。但实际上人们朝思暮想的财富,根本不可能给任何人带来任何本质意义上的幸福。相反,在求财、守财、破财的过程中,唯一获得的只能是劳碌身心,增加更多痛苦而已。
娑婆众生无论功名富贵、寿夭穷通,都落在随业而转、不得自在的苦性当中。有人想在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却无法满愿甚至遭受杀身之祸。有人空怀一世梦想,却因没有宿世的修积,只落得终生潦倒。有人想长生不死,但丝毫不能自主等等。法藏菩萨见此苦,就立誓建立超胜三界的净土,让众生一切所愿都得满足。
法藏菩萨见到有的国土虽有佛菩萨等圣贤大众,但以国土秽浊的缘故,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说;女人贪著自己的形象,有意把眉毛描长,被人讥讽;哑巴只能用手指比划,招来讥笑。由此就发愿成就庄严国土,使国土中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二乘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根缺等不仅没有事实,乃至没有讥嫌名字。
古时,有人早上准备领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问罪,惊惶地面对刀斧。今天,有人正满怀壮志、得意地描画前途,却因意外灾难丧失正值韶华的生命。在娑婆世界,人们有太多太多事与愿违的苦,常常是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法藏菩萨见到这些苦,就立志成使国土中安乐恒时相续,众生能够拥有永恒的快乐。
娑婆世界,人的孕育以污秽、狭窄、黑暗的母胎为依处,蚊蝇蛆虫以屎尿等不清净处为出生所依。非仅众生生处苦,而且出生后又因种姓、地位等差别而造成了种种讥讽、耻辱,有又不平等的苦。法藏菩萨见此发起悲愿:愿我的国土所有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眷属平等,没有毁誉与是非。
法藏菩萨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善妙的功德法,但名声传播不远;又有国土的名声传播很远,但不微妙;又有名声微妙,而且传播很远,但不能开启众生的觉悟。因此发愿兴起国土妙声的庄严。经上说,如果有人听到了极乐净土的名字,求愿往生,就能按他的愿望实现,即是名能开悟众生的证明。
在娑婆世界人们想用服饰铺地,延请尊长,或者想供养香、花、名宝,表达恭敬,但是福报不够,光有善愿而不能实现,法藏菩萨见到众生缺乏供养资具的苦处,就发起悲愿:“愿我国土,常常降下这一类资具,满足众生广兴供养的善愿。”要特别留心佛因地怎么见苦、怎么悲心发愿,了知后随学,即是学佛。
法藏菩萨见到娑婆世界虚空中色相浊恶,由此就兴起悲愿使虚空处处显现宝网弥覆的庄严;见到虚空中声音浊恶,雷声轰隆骤雨倾盆,由此就发愿成就“铃铎宫商,鸣宣道法”的虚空庄严;见到虚空中出现不祥的灾气,使心忧虑恐惧,由此就发愿成就虚空使人“视之无厌,怀道见德”的庄严。多么美妙的极乐世界!
娑婆世界崇山峻岭,枯木横陈;悬崖深谷,恶草丛生;茫茫大海,不见彼岸;葻葻广泽,罕无人迹。见到这些情景,法藏菩萨油然兴起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如同镜子容纳影像一样容纳十方无数国土。宫殿楼阁的外面,有宝树宝栏围绕,互相辉映、严饰。由此悲愿成就了如此庄严的极乐净土。
娑婆世界有时洪水、海啸突发夺人性命,江海也常常波涛汹涌、大浪惊人。法藏菩萨见此情景,油然兴起悲心:愿我成佛时国中所有流泉、池沼都有种种宝花散布水面作为严饰,微风徐徐扇动花叶,莲花放光,有序地映照在水上。池水能开悟心神、愉悦身体,能像如意宝一样满人心愿,永远没有水带来的恐惧。
众生的分别心是取相的心,法藏菩萨见有的国土有优劣之别,众生的心就自然分别优劣。由此就有是非之心,爱忧厌劣,以爱憎心就集有漏业沦落三有,根源不断就长劫轮转。因此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在这样的国土中没有更好,也就不起舍此攀他的是非心,就不造有漏业沦落三有。
在娑婆世界,贵重的金玉或珍宝等宝物虽然能使眼根愉悦,却无法适悦身根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食物虽然能适悦舌根,却不能让耳根感受到美味……见有这样的缺憾,法藏菩萨就发大愿:假使我成佛,任何宝物都适合天人的一切根,色适悦眼根,香适悦鼻根,触适悦身根等,六根缘取时无不适合、无不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