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841~1860 of 2214)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2214 Weibos >>Export Weibos>>
行为决定结果,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以念今日会死的强大正念,时时都会遮止缘现前欲尘的散乱,处处皆会将心转入于求解脱的正道,身口意的所作所为皆是在为死亡作准备积累解脱的资粮。如是必然会在短暂的一生中积累众多善法资粮,所以临终自然会远离恶道趋向善趣,求生净土自然可以如愿往生。
通过比喻便可体会心念左右行为的道理。比喻中的监狱是指三界六道,三界中的所有凡夫,包括一切尚未超越分段生死所系缚的修行人,皆是轮回牢笼中的死囚,而修行人当中从此角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念今日必死的修行人,另一类则是念今日必不死的所谓修行人,前一类念念望后世,后一类则念念求今朝。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犯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末日,心念丝毫也不会被珍馐美味、狂歌劲舞所牵动。因为整个身心皆在恐惧死亡的状态中颤抖不已,所以虽然眼前有如此诱人的境界,但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心只想:有何办法能逃过此难。
如果给监狱中即将被处决的死囚们提供种种饮食、娱乐等欲妙享受,面对相同的欲尘诱惑,持两种观点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当第一种人的六根触遇如此具诱惑力的外境时,很快便沉醉其中放纵散乱,尽情吃喝、手舞足蹈、口吐粗言、戏说绮语、心生贪执、痴狂迷乱,身心相续造作诸多染污的罪业。
如是思维就能了知一切有关今生五欲六尘、声色犬马的所谓宏伟计划、光彩蓝图,唯一只是颠倒妄想的深重愚痴而已。萨迦无著菩萨曾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不能实现之希望,若念当思死期无定也,何有非法空闲嘛尼瓦。” 所剩余日,不应再执着一切对死亡无用的妄想,应念念求生净土!
今天许多人由于常执的推动,导致执著今生的念头异常粗猛,贪欲与日俱增,驾着欲望的飞车,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义无反顾、快马加鞭地朝三恶道的深渊狂奔。最终的下场,不仅带不走今生芝麻许的虚名浮利、假亲幻友,而且还要随今生为求取护持、增上发展此等所造作的深重恶业,在恶道中感受无量痛苦。
妄想的虽是长久计划,但现实中人生不过短暂的数十载而已,如是欲望的绵延无尽与生命的短促有限,便构成一种永远无法避免的矛盾。虽然人生短暂如朝阳,世事难料如烟云,但人们却总是面对短暂无常的人生妄想永远享有美貌健康、名望财富,又总是面对变化莫测的人生幻想时时处处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想象虽然美好,事实终归残酷。几乎每一位已至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时都会发现,由于烦恼与业力的支配,致使整个一生皆是在困苦源源相继、艰辛处处林立的人生道路上饱经风雨沧桑、历尽人间坎坷。所以,执著幻梦的妄想所感召的最终结果,只有今生失落的遗憾与来世堕落的痛苦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得。
虽然人们欲望多多,但能够主宰命运的并非自己的妄心,一生中种种顺逆的遭遇也绝不可能按照妄想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显现。事实上,三有中一切有情的相续前,都只能依循往昔的业因,以缘起力的方式不断地显现苦乐忧喜、悲欢离合,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或遮止。
第一种观念会使人竭力追求今生。农民会打妄想:丰收可以增加多少收入?可以兴建什么样的新家园?需要增添什么家电?……如此追求今生的妄想,会一直不断地持续发展,甚至为今后的几年、几十年作打算。学子商贾、文人政客、普通百姓,无一不是展开贪执今生的硕大羽翼在妄想无尽的长空中痴迷地盘旋。
一切身口意的造作,必然会受到相续中固有观念的影响。而此相续中的固有观念——所谓的人生观又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耽著今生,即以常执心的支配,一切皆着眼于今生的观念;另一种则是希求后世,即以无常想的推动,一切皆着眼于后世的观念。
春天,农民将种子播撒于田中,心中期待秋收之时能五谷丰登。虽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与幻想,但殊不知人的寿命刹那都在无间减少,无有分秒的增加,并且死期不定。面对如此无常的显现,又怎能决定秋收前自己一定仍存于世呢?既然连生存的把握都没有,憧憬对生存的点缀又有何实义呢?
自己的过失本应精勤内观,却不作内观,他人的过失本不应外观,反而精进观察,将“唯见己过、莫视他非”颠倒成“不见己过、唯视他非”,这样最终会导致自己丧失反省的能力。如果人们皆不检点己过、处处宣扬他非,相互之间便不会再有宽容与安忍,就会使这个世界变成处处充满斗争的世界。
今天的人们对于真正的智者视而不见,当然更谈不上依止,寻求真正的智悲精华。凡夫相续中清净的智慧与修行的功德点滴无有,但人们对各类明星却如同天尊般恭敬顶戴。人们不懂得寻求清净的正法,反而醉心于各种世间法,连最基本的因果观念也在相续中彻底消失,导致自己什么都“敢作敢为”。
一旦远离了对亲怨的执著,在外缘上便摆脱了相当的系缚,从而可以身心自在无有牵挂。既不需随顺亲友的情面,又无需提防怨敌的攻击,不受任何人的摆布控制,一切皆可随缘而过。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当生活简单到如此程度,心虑单纯到如此程度时,便可以真正无余地将身心融入于净业的修行了。
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许多使我们不悦意的人,想一一制伏怎么可能呢?但若能息灭自己的嗔恨,心中无敌,外境的怨敌也就自然消失。所以“放下怨敌想,一切怨敌无”的确是真正从根本上摆脱怨敌牵缠的善巧方法。正如寂天菩萨所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之所以要放下对亲怨的执著,是因为有情相互之间,存在循环报应的因果规律,若落入如是的业缘关系中,便会陷进一种纠缠不清的相互作用里,能带来的只有诸多烦恼。
本欲迅速降伏怨敌,结果反而结下生生世世无法化解的怨结;本欲只对付一个怨敌,结果因为对方亦有众多助伴的缘故,导致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己的怨敌。了知此理之后,便不应与任何人结怨,一切以我执推动的降伏怨敌的三门行为皆要彻底放下。
人们通常会使用武力降伏怨敌,虽然能令其受尽身心的污辱,但同时也令他在相续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日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报复。以我执的推动,终有一天,他必然会在你的身心上制造更大的痛苦,尔后你又须要还击,如果今生不能对治嗔心,未来世还要互为仇敌,如是就会怨怨相报无了时。
如果孩子发现堆积沙山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妄想而放下时,即刻就能远离以执著心推动的营造、保持以及感受失败的一切身心痛苦。同样的道理,若放下苦苦追求的执著,生活中的一切皆能随缘而过,一切身心的劳苦便会自然得到解脱。放下之时,便是痛苦结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