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821~1840 of 2214)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2214 Weibos >>Export Weibos>>
18、《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大过失,这四大过失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逐一体会之后,再进行回答。(问答17已经发到了博客上)
17、请比较实事师、唯识师、中观师在见解上的异同,并总结下下宗到上上宗之间的规律。(问答16已经发到了博客)
16、既然世间人的无患根识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出定时所见的相同,甚至大中观建立名言谛时,对此幻境也不作否定,因此世间人现见到的也一样应该是正世俗谛,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世间人不但没有获得大小乘的见修行果,反而还产生了严重的颠倒世俗见解?(问答15已发到了博客)
15、寂天菩萨说:“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即是说一般的世间人见到什么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难以接受中观师开示的诸法如幻的见解。请问你学了中观见后,对生活和工作等有没有不同的认识?你是如何落实这些殊胜的中观见解的?(问答14已经发到了博客)
14、仔细思考幻人是什么,如果说自己、亲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你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理由有哪些?然后再对照“断实事师之诤”中的“理之断诤”,谈谈寂天菩萨引导的善巧之处。(问答13已经发到了博客)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释》第6讲中的“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问题12的回答已经发到博客了)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违害,然灭一切边执,以无过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并在座前放一茶杯,对茶杯的四边进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违害。(问题11的回答已经发到了博客)
11、认真理解《讲记》中对“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的讲解,打坐五分钟,并观看眼前的虚空,观察它到底是什么?接着再打坐五分钟,以虚空来对照并体会周围的现象。(问题10的回答已经发到了博客)
10、将这段话体会3次,每次5分钟,并记录下感受:“无实如幻”就像幻师以幻力加持手巾,好像有兔子显现。其实所现的兔子只是虚相,它的“有”实际就是没有,在手巾上根本没有什么兔子。同样,心缘相、言说相都是观待心现的相,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的。(8、9的回答已发到了博客)
8、静思五分钟,从身体、感情等自己的身心相续和周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找出哪些是虚相显现的正世俗,哪些是妄执出来的倒世俗。 9、胜义谛现空双融中的显现,是否唯是指虚相的正世俗法?(问题五、六、七的回答已经发到了博客,请查看。)
6、世俗的意思是虚相,那么是否一切的虚相都是世俗? 7.“现空双融”是否是指一切显现都成为了空性?(问题四的回答已经发在了博客上)
4、如何才能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并以此来对《般若品》的科判甲一和甲二作具体的解读。 5、仿照以上对于甲一和甲二的解读,试着解读科判中余下的部分。 (问题三的回答已经发到了博客上,请查看)
3,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第二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已经发布在了博客上,请参阅)
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天菩萨的要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确的?请各位认真地思考。(昨天微博的解题思路因为超过了字数限制,已经发到博客上了,请参阅。)
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 般若 之理”,虽然只有一颂,却意义深远。请思考此生起般若之理是什么,这对于目前自己的学佛有什么指导意义?
《竹窗随笔》中有一则故事:某年秋季考试榜文公布后,庆贺新科举子的乐队经过某寺院的山门,两位僧人听到鼓乐声便出来观看,甲十分羡慕地说:“善哉!不亦乐乎!”乙则感叹地说:“善哉!不亦悲乎!”甲听后甚感奇怪,便问乙何出此言,乙说:“你只知今日的鼓乐,不知还有后日的鼓乐。”乙意为何呢?
佛在《涅槃经》中说:“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无有法常者,一切皆迁动。流转无休息,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故我不贪着。”了知此理后,就须以理智观照三有无常的自性,通过如理作意来破除常执与乐执。
《红楼梦》中有一首词描述了轮回一切法的最终结局:“当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能看破,谁还会为轮回之事或喜或悲呢?
有漏世界毕竟皆是有为法,任何一法决定都是坏灭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隐藏着死亡,在兴盛中隐藏着衰败,在欢乐中隐藏着感伤,在团聚中隐藏着离别,在崇高中隐藏着堕落,在享福中隐藏着灾祸。因此,由常执引起的幻想,决定终归破灭,我们应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中修行时,洞口有一些荆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便生起砍掉这些荆棘的念头。但转念一想:生死无常,在洞中是否能再出来,出来后是否能再重新进去皆难以预料。由于日日念死无常,所以即使对于妨碍进出洞口的荆棘亦听之任之。如此在山洞中修行多年,终获成就,而荆棘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