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681~1700 of 2214)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2214 Weibos >>Export Weibos>>
过去我们造恶,是不觉悟才在恶业里打转,现在觉悟了,就要坚定地断恶,念念断恶。这样恶业日益减少,善业日益增加。因此,务必要记住我们修行人有一个法能使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这一法就是从早到晚,行住坐卧,时时观察自心,让善法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夹杂。
皈依问答(四十八):什么是因皈依和果皈依?(前一问答已经发到了博客)
修行人就是以自己的心昼夜行善的人,就像商人常常想怎么赚钱,以什么途径或方法赚法,他是常念、思维、观察赚钱。修行人就是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修持善法。总之,日夜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如果在善当中,就对这个善作随喜,使它进一步增长。如果处在恶当中,就立即把它转成善心。
一切善报由善业生,一切恶报由恶业生,一切十法界有情身体的种种差别都是由自心造善恶业所感。苦乐受用无不是由善恶业所生,上至诸佛的安乐、下至地狱里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业所感;上至阿罗汉身体上遭受的苦受、下至地狱被烈火焚烧的苦受,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不善业所感。
怎么理解皈依和祈祷的关系?
了知万法自性空就会深信缘起。空幻的因缘聚会就现起空幻的果,就有世间千变万化的相,有生生不已的过程。比如空幻的种子加上空幻的水土,就生空幻的花果;空幻的心和空幻的声带、舌头等和合,就现空幻的声音。这是极为稀奇的!有一首偈这样赞颂:“了知诸法空,业果依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
虽然有情随着各自的业力显现了不同的根身、器界,但没有什么实有的作者在造作万法,一切就如同梦境一样虚幻。梦里有种种因缘生的现相,但得不到实有的作者。梦只是虚幻,哪里能得到实有的一个作者呢?所以说“实际上在虚幻的现相中无有作者”。故因果所摄的世俗现相既不是实有也不是断无,如同幻变。
由于心空无自性,以心造业所感的五蕴就空无自性,故上面没有我和我所。自问:人间的我到底是什么?当下显现的只有色、受、想、行、识的现相,这是多体积聚、刹那生灭的法,根本不存在常、一的“我”。这些现相都是因缘所生,不断地生起灭去,哪里有不变的自体呢?是故无人我、法我,也无属于我的法。
观修身体表面或外部有没有心安住呢?身体表面的皮肤毛发等,外的房屋、车辆、街道,乃至山河大地等处,也没有心安住。再观修:心有没有来处和去处呢?当下的心是从某个起点一步步走来的吗?过后是从显现处一步步走到了其他处吗?按照这样观察,会发现心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故心不是实有,是空性。
又观修:心若真实存在,当有它安住的地方。若安住在身体内,就观察心、肝、胃等中有没有心安住?在血液、肌肉、骨骼等中有没有心安住?在每个细胞里有没有心安住?在体内有没有心安住?能不能从里面找到心,而且把实有的心拿出来?在所有的内脏当中寻找,决定都一无所得,丝毫不见有心安住在里面。
观察当下的心,有没有红、黄、蓝、绿,大、小、方、圆等的颜色形状?粗、细、尖锐、柔和等的声音?酸、甜、苦、辣等的味道?香、臭、焦等的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的感触?一一观察,会知道心无色、无形、无声、无味、无香、无触,不可能以眼识见到、耳识听到、舌识尝到、鼻识嗅到、身识触到。
万法的作者是心。谁都不怀疑自己显现了心,如自己显现了了别色法、声音等的心,显现了贪心、嗔心、慈悲心,自己的心在思维、观想等,故心不是像龟毛般毕竟无有。但这显现的心像明镜里显现了花,但在镜子的上、下、内、外等任何处去寻找,也得不到那朵花,即现而不可得。同样当下显现的心是无自性。
如果一个法无因就能产生,就应当何时何处都能生。实际上绝没有恒时生同一种法的现象,故万法不是无因生,而是因缘所生。这个“因缘”说到底就是众生自己的心想,除了自己的心造作根身、器界之外,上帝等创物主和基本粒子等物质是不可能造万物的。法界一切现相,决定没有丝毫是由自心之外的作者所造。
喜悦并不是物质享乐,喜悦来自通达、心安、远离惑业。心里通达了,心空不执著心就无处不安,心安了不起烦恼造恶业,没有罪业的扰乱,就恒时活在喜悦中,人生就快乐无忧。这不是世间快乐可比的,世间快乐建立在拥有外在的五欲上,有满意的五欲才有快乐,五欲过时了得不到了受用降低了,立即生出苦恼。
人生真正的受用是内心拥有喜悦。怎么做到拥有喜悦呢?喜悦并不是靠享用物质来获得。护好自心,远离嗔恚,才是获得喜悦的根本之道。其效果是能让人恒时拥有喜悦,有时长到一个星期都在喜悦中,再长到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生都不离喜悦。“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所以认真地修好自心,才是安乐之道。
如果心变得仁慈了、柔和了,不会动不动就生气,即使见到有些人和事不满意,也能平心静气地对待。这样远离了嗔恚,就恒时拥有喜悦。因为没有什么事要生气。不生气,心里就一直喜悦,做什么就都喜悦,走路喜悦、上班喜悦、吃饭喜悦、睡觉还喜悦。这时才发觉喜悦这么容易得到,不花一分钱就充满内心。
《出曜经》:何喜何笑,念常炽然,深蔽幽冥,而不求锭? - 经文大意: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下午,正当众比丘、天人、国王、大臣及百姓等四众弟子准备听如来说甘露 原文地址: 网页链接
《出矅经》: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世尊对持常见和断见的外道,先后讲说了“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 (图片2张) 原文地址: 网页链接
《出曜经》:佛陀揭示贪睡的过患以及介绍出曜经的殊胜 - 佛陀揭示贪睡的过患以及介绍出曜经的殊胜 (圣者阿罗汉们在初夜结集了论藏,中夜睡眠休息后,后夜结集佛说过的譬喻。首先讲了佛 (图片3张) 原文地址: 网页链接
《出曜经》:三藏结集的经过 - 三藏结集的经过 (佛灭度后,五百阿罗汉遵照佛陀的遗教,礼请阿难尊者诵出了三藏) 经文大意: 佛在将要入涅槃时,对大迦叶及 (图片7张) 原文地址: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