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301~1320 of 2214)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2214 Weibos >>Export Weibos>>
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一个芥子中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芥子自身的体性成立,当然不可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连两个芥子也不能包含。但芥子没有自性,是空性,所以能含容一切法。
有人认为:我现在就修一个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低等的,只有我修的“空性”最高深,与众不同。这种情况,明显是不懂空性“本来现成”的表现。如果这种偏执一直不改,执著病只会越来越加深,口里再怎么谈“空”也触及不到真正的“空”。反而成了“执空”的病人。
凡夫好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一直在错乱当中出不来。而且是越来越错乱,越来越复杂。妄想的程度轻一点,世界就稍微清明一些,妄想程度重一点,世界就更加恶浊。妄想变得越来越强,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轮回里的一切现相就像迷梦一样,我等却认为这里面真的有很多法,它们各自持有自身的体性。并且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丰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生各种分别、计执。凡人的心就像小孩追逐肥皂泡那样,在幻化光影里面不断地攀缘、求取,醒不过来。
莲师又说:“修我一个就成就一切佛,见我一个就见一切佛,我是一切佛的总集,在具信解和恭敬者前,我是无离无合而安住的。”又说道:“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和众生烦恼穷尽之间,我的事业也都成了如是的迅速。”
莲师又教导我们要这样用心:“无论苦乐善恶等,不管是死是活,今生来世、现前和究竟的一切时处,苦乐的指望处就是您了。您是一切知道的,我没有其他的希望处,心里一直想‘邬金知’、‘邬金知’。自己的心要数数不断地住在这个想法上,不要离开。”
格日仁波切又说:“一个就够了的祈请王就是七句祈请,以祈愿的力量会直接见到莲师,依止七日或二十一日的祈请,会有悉地和加持降临,而能从一切违缘中解脱。”
莲师自己也说:“对于那些信敬情深的众生,我的大悲加持比其他佛还要快,一直到三界轮回的众生度尽之间,莲师我的大悲无有穷尽。”
格日仁波切自己也说:“我实际上是无量光佛意的幻化,圣者观世音语的光明,是一切空行的长兄,一切勇士之王、持明之王,三世一切佛的事业之主,是无与伦比的普贤大金刚持。”这就证明,现在我们面前的莲师,他就是一切佛总集的体性,一切佛的事业,格日仁波切全部都能做到。
莲师自己说:“只要你念这样的金刚妙音,我也无自在地必然降临,而做加持,做大智慧的灌顶,同时像云一样的三根本圣尊海众也一同降临,在共同和殊胜两种悉地方面,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赐予。”
(接上)在浩瀚刹海中,当时做了不可思议的事业,任何一个都超出思维的量。又有一百俱胝数的智慧空行母,同声唱着七句祈请颂,为了在释迦佛的化土——南瞻部洲,兴盛密咒教的缘故,迎请莲师应现,这样就从极乐世界化身而来。”
莲花生大师曾亲口说:“我莲花生在本来界中安住,自然显出法性自力的金刚音声——七句祈请颂,以这个自然妙声的祈请力,现前了周遍虚空具五决定的报身和报土的所有庄严。这时候,法界五部佛母为了利益众生,以金刚七句祈请庄严报身,由此就在极乐净土乳海中的莲花茎端,现起了五个化身,都是莲花生。
只要还有“我”,就必定有“他”,由此会出现自他对立的情况,这样就没办法完全放下自己,无条件地利他。如果真正通达了无我,知道根本没有“自我”,自然能够彻底地放开,就会敢于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世间善法里虽然没有无我的教法,但完全随顺无我之道。像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就是要压伏“我”,减少对“我”的执著。比如爱国家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忠”;爱父母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孝”;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义”;心里尊重别人,就是“礼”。
要把一切空性法义汇归在一个“无我”上,它就像一把单刀一样,你可以时时提起、使用它。观修“无我”是悟入空性最直捷的途径。
这个世界无非是时空交织而成的现相界。从横向来看,这一切林林总总的现相,在主上面无有自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相”;在客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人相”;在众多分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众生相”。以纵向观察,由于一切相续无有自性,所以无“寿者相”。这样来悟入诸法空性是一条捷径。
四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核心。比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像憨山大师所说,只要谛观“无我”,其余三种相自然寂灭。
佛说的大乘四法印当中,核心就是“诸法无我”,它是其余三法印的枢纽。“无我”并不仅仅局限于补特伽罗无我,包括一切法无我。得到了这个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单刀,能够直接悟入诸法实相。
如果你能够学佛通达“无我”,并且无论在行、住、坐、卧,与人相处,还是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之一切时处当中,都能提起“无我”,和过去心里时时提起“我”的做法直接相反。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被“我”占据,就很容易契入真实义。
我等的心只要一提到“我”,立即就会卷入我执当中。由此就会引生自他对待,各种是非、得失、善恶、染净等的戏论,以及功利主义、表现主义、成就主义等等也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