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enpo Weibos (1821~1840 of 1966)
2025 (59)
索达吉堪布 (2783)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1)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0)
达真堪布 (1865)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开船的船夫,最后会与乘客一起到达彼岸。同样,有些人会发愿:我既不愿意走到众生前面,也不留到众生后面,我要与所有众生一起成佛。这个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因为轮回当中的众生无边无际,无论怎样去度,永远都有未度的众生存在。佛菩萨每一瞬间都在度化无量众生,仍然无法度完所有众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迎难而上,发誓度尽天边无际的众生,即使能力有限,也尽力而为,能度多少度多少,总有众生被我们度化,这也证明了菩萨心愿的不可思议、广大无比。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饶益有情戒]
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寂止的修法]
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我们今天真正获得了如意宝,又能怎么样呢?只有一辈子享用不完的物质财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宝既不能让我们成佛,也不能给我们菩提心、出离心,但是,众生却给了我们发菩提心的机会,成佛的机会。
按照世间的常规,如果某个众生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们却心安理得、毫不在乎,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世间人都会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强调、提倡感恩的观念。
对谁感恩呢?我们不能分什么种族、类别等等,而是对所有众生感恩。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按照世间的常规,如果某个众生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们却心安理得、毫不在乎,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世间人都会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强调、提倡感恩的观念。
对谁感恩呢?我们不能分什么种族、类别等等,而是对所有众生感恩。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Steve Jobs)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一致推崇的苹果系列产品,他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与他的修禅密不可分。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乔布斯的传记当中了解到。禅定,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头脑训练到清醒、智慧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去做选择,一定会更加出色地完成企业运作与产品开发。
凡夫另一个比较严重且具毁灭性的烦恼,就是傲慢。傲慢与大乘佛教思想也有着非常严重的冲突,因为所谓菩萨,就是愿意生生世世担当众生佣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怎么可能无私奉献呢?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两种佛性]
作为在家人,就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无从谈起,所以,生存的方法还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虽然这些不是具体的修法,但也是修行前期必须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汉地居士而言,懂得这一点更有一定的必要。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全是以自己为中心,这就是当前我们修持大乘法的最大障碍。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自他相换的修法] 网页链接
牧童一般会让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则跟在牛羊后面。此种发心的人大悲心非常强烈,根本不关心自己成不成佛,一心一意想让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成佛。发誓当所有众生成佛以后,自己才成佛。虽然自己留在后面不成佛,也不一定有缘度化轮回众生,但在强烈的大悲心生起以后,会生起这种殊胜的心愿——众生没有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当然,这种心愿其实并不会实现。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也发心:只要轮回当中有一个众生存在,我就不成佛,而要竭力去度化未成佛的众生。但释迦牟尼佛却提前成佛了,并利益了更多的众生。因为殊胜大悲心的力度很强,所以会让他快速成佛。这是自然规律,就算他不想成佛也没有办法,因为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饶益有情戒]
无论做任何工作,若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用心去做,就叫做精进。精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如果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很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企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日本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一百年中,原有的一百多个企业,最后只剩下两个。为什么企业的生命力竟如此脆弱?为什么企业的寿命都如此短暂?就是因为内部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精进。试想,连在公认为凝聚力最强的日本,都是这样的结局,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九:佛教与商业•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
如果从开始的人身难得直到上师瑜伽的修法都能认真修持,我们的成佛之道也就是一片坦途了。
有人会提出质疑:连大圆满的正行都没讲,怎能成佛呢?这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明确地讲过,上师瑜伽虽说名称是加行,但正行修法中也没有比上师瑜伽更重要的了。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的话,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中是有可能开悟的。如果在修上师瑜伽期间发生意外,无法完成其他修法的话,修到一定层次的人绝对可以往生到莲师剎土,然后在莲师剎土中再次接受密宗的灌顶与传法。在这个剎土中修行速度非常快,不像现在,短时内即可成就。修与不修、解脱与否,还是要看自己。佛也说过:“吾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自己。”
[慧灯之光二:上师瑜伽]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Sun Dec 20 来源:慧灯之光二
有人会提出质疑:连大圆满的正行都没讲,怎能成佛呢?这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明确地讲过,上师瑜伽虽说名称是加行,但正行修法中也没有比上师瑜伽更重要的了。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的话,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中是有可能开悟的。如果在修上师瑜伽期间发生意外,无法完成其他修法的话,修到一定层次的人绝对可以往生到莲师剎土,然后在莲师剎土中再次接受密宗的灌顶与传法。在这个剎土中修行速度非常快,不像现在,短时内即可成就。修与不修、解脱与否,还是要看自己。佛也说过:“吾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自己。”
[慧灯之光二:上师瑜伽]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Sun Dec 20 来源:慧灯之光二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从印度来了两位小乘修行人,他们是戒律威仪等等都非常标准的比丘。阿底峡尊者给他们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之后给他们讲《心经》,当讲到眼耳鼻舌身都是空性的时候,他们惊恐万分,连忙用手塞住耳朵,祈求尊者不要说这样的空性,这是不可能的。阿底峡尊者感叹道:仅仅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和行为,是不能成就的啊!慧灯之光-两种佛性 [慧灯之光八:两种佛性]
作为初发心的大乘修行人,虽然我们已经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但由于我们目前的修行还没有到位,所以对众生的利益还不是很大。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正在度化众生,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芸芸众生中我高高在上,众生都是没有出息的愚痴者,是我拯救的对象!觉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样。要知道,在无形当中,实际上是这些众生在帮助我们,这些众生带给我们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对众生做的这些事情都不足挂齿、不值得骄傲,这些众生才是我们的救星。这样思维以后,我们的贡高我慢、骄傲自大一下子就会遭到重创。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网页链接
虽然很多佛教徒现在已经吃素了,但百分之九十的人以前都吃过海鲜,都曾造作过很多杀业。仅仅在今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杀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生命是为谁死的呢?在当初吃海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付钱?海鲜店的老板为什么要让厨师去宰杀?厨师为什么要宰杀它们呢?都是为了这个“我”。因为“我”,饭店老板,以及饭店里的每一个员工,都造作了同样的杀业;为了“我”的欲望,牵涉了这么多的人。那么,“我”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通过修行已经证实“我”不存在的时候,任何生命就不需要为我们的口欲而死了,不仅它们不需要死,我们也不会造这些恶业,以后也不会堕地狱了。我们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有,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为之牺牲,才会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当我们通过修行已经证实“我”不存在的时候,任何生命就不需要为我们的口欲而死了,不仅它们不需要死,我们也不会造这些恶业,以后也不会堕地狱了。我们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有,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为之牺牲,才会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网页链接
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会去学《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所有大乘关于菩提心的论典当中,最殊胜、最有价值而且最完整的一部论典。学完以后,基本上关于菩提心的修法、菩萨戒等相关知识都懂得了。在《普贤上师言教》等许多大乘论典当中,也介绍了菩提心的修法。但如果没有实修菩提心,则即使把《入行论》等论典从头到尾全部背下来,菩提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饶益有情戒]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不会有很明显的生、老、病、死之类的痛苦,以及健康、长寿之类的快乐。这种境遇,与它们的前世有关,因为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因,就是一种禅定,而禅定本身,是很细微、很平静的,所以在投生色界和无色界的时候,也不会有粗大的感受。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总而言之,从三种痛苦的角度来看,三界六道都是充斥着痛苦的。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通过观修有漏皆苦或轮回痛苦,就会生起出离心。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网页链接
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寂止的修法]
什么是金刚身呢?金刚是不变化、不摧毁、不分离、不虚幻等等的意思。对身体而言,金刚身是佛智的载体,就像我们的肉体是意识等等的载体一样。从精神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东西一直在扰乱它的平静,一旦遇到外境,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释迦牟尼佛发现,在凡夫的肉体和精神当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体验出佛的金刚身。通过修行,就能体验到佛陀永久不变的智慧。慧灯之光-对初学者的教诲 [慧灯之光七:对初学者的教诲]
很多人在修行或做其他事情时,经常会咨询空行母、瑜伽师,自己该如何行事。我们不需要去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释迦牟尼佛都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该做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不该做的未必都能放下,但这只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去问谁,任何一个空行母、瑜伽师,都不可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如果有了种姓成熟的标志,不用问谁,自己肯定已经与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仅有一步之遥,只需乘胜追击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没有发现这些标志,就算空行母、瑜伽师说你明天成佛也没有用。
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慧灯之光七:菩萨戒浅释] 网页链接
显宗的很多经典里也讲过,西方极乐世界一地以上的菩萨,如果愿意,七天之内便可以成佛;如果不愿意那么快成就佛果,而希望以菩萨的身份去度化众生,也可以在几百、几千甚至几亿个大劫当中都不成佛。这里所说的七天,是人间的时间。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专心专意地念佛,几十年后死亡并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加上在极乐世界的七天,也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佛了。虽然这不是即生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密宗的修法还是要快些),但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如此快速地成就,则是不是即生也无太大差别了。因此阿弥陀佛的修法也能很快成就。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阿弥陀佛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