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1181~1200 of 1966)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因果是有一定法则的。譬如,大米的种子长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样,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脱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脱之果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经常在念《金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心经》等等,就一定是学佛、修行的人。其实是不一定的。念这些经固然很好,佛也赞叹了念诵这些经文的功德。但是,动机是很重要的。动机不正,则一切都不正;动机若正,则做一切都是正确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密宗也称为金刚乘。为什么叫金刚乘呢?在佛经,尤其是密宗里面,金刚象征无二无别、无可分割的意思。什么是无二无别呢?密宗的基和密宗的果无二无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有的人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为来世作准备,却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而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他们没有想过,毕竟我们已经投生到人间,日子就算过得再苦,与三恶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下一世我们会投生何处,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获得人身,这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下一世作充分的准备,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所谓充分的准备是什么呢?既不是发财,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小乘的法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众生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这本书当下是这样子,但它的过去我们说不清楚,它的未来也未必是这样,因为它不是永恒的东西。人也是这样,今天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明天、后天是不是,谁都没有把握,时间越远越没有把握,财产、名利等等都是这样。通过修行与思维,最后感觉到所有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出离心的基础。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七)]
朗达玛灭佛以后,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在后弘期的西藏历史上,有四百多位智慧超群的翻译家去往印度,在包括那烂陀在内的众多佛教大学参学,但当时印度宁玛派的教法已经很少见了。翻译家们偶尔会在一些修行人的经函里发现一两张这种经文,但当问他们这是什么经时,他们会回答说:“这是老一辈留下的,我们也不懂。”其实不是他们不懂,他们在秘密地修持,只是保密不公开而已。实际上,在莲花生大师住世的时候,大圆满也是保密不公开的,莲花生大师的时代过了以后,在印度就更看不到宁玛派的教法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有漏皆苦的修法跟《普贤上师言教》讲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新内容。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观察。整个六道轮回,都充满了苦苦、变苦、行苦这三种苦;然后分别观察六道轮回的痛苦——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等等。这样思维的结果,是深深地体会到整个六道轮回充满了痛苦,没有一个地方不痛苦。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本身就变成了一切法是痛苦的那种感受。之后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如果能保持五分钟的话,这个五分钟的阶段就叫做修有漏皆苦。如果生起杂念,就要设法断除这个杂念;断除杂念之后,如果还可以继续保持那种状态的话,就不用重新观察。如果在杂念放弃的同时,前面讲的体会也消失了的话,就只有重新观察。无常和痛苦的修法虽然只是很普通、很基础的修法,但是,一旦我们缺少了这两个修法,则无论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七)]
一千三百多年前,密法开始传到藏地,之后莲花生大师和布玛莫扎又亲自将密法的大圆满这部分带到西藏来弘扬。在此之前的修行者,无论是内地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参学、求道,实际上却没能把真正的密法带回来。唐玄奘法师当时去那烂陀的时候,是有无上密法即内密或大圆满的,但是他也没有把大圆满带到内地,我想可能是与众生的根机是否堪为法器有一定的关系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讲了无常以后,有些人觉得非常悲观。自己以前认为非常了不起的名利等等现在看起来什么意思都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没有把握,都没有意义,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呢?是好的。因为,当我们意识到万法无常的时候,才能真正放下这些世俗的东西。从此以后,即使遇到家里的亲人死了、破产了、家破人亡等悲惨景况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过分痛苦的感觉,而会意识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今天我终于看到了无常。如果无常修得好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解脱方面。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七)]
有些书与有些人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这不是一个准确的名称。极少数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的人也许觉得,藏传佛教只是西藏喇嘛发明的宗教,而并不是佛教,因此才故意这样称呼。但这种看法肯定不具普遍性,因为藏传佛教已经被全世界的佛教界所公认。无论如何,就像汉传佛教不叫“和尚教”一样,藏传佛教也不叫“喇嘛教”,正确的称呼应为藏传佛教。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藏传佛教简介]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不生病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傲慢心。什么样的傲慢心呢?因为身体健康,便会轻视有病痛的人,以致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包括修行、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等等的事情。自从生了病,才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痛苦,故而改变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所以病痛具有这样的功德,《入菩萨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须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过其他宗教、其他法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就应当端正学佛动机,明确学佛目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到: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说: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 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变的。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在证悟之后,由于小乘行人认为轮回很苦,所以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轮回,而停留在超越轮回的境界当中。这种境界,就像睡觉一样。我们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在很长的睡眠过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为睡眠也是一种境界,如果保持在这种境界当中,就可以不吃不喝。当然,小乘阿罗汉的证悟境界要比这个高得多——更完整、更圆满。在这种境界当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生死轮回,但他们也不会度化众生,而始终停留在这种境界当中。这就是小乘的解脱。大乘菩萨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解决了生老病死之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大家都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迈向衰老、迈向死亡。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死亡。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都不愿意死,却不得不日渐苍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关于这种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将其解释为上帝或者其他神灵的安排,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这就是缘起、业力、因果的作用。因为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须要产生与其相应的果,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烧烧香、磕磕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传统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片面观点,是因为这些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佛教的世界观]
藏传佛教所说的“加行”或“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预备的修法。因为,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铺垫,就无法证悟空性。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进程度与佛陀住世时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须要有加行的基础。在具备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才有机会证悟空性。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详解]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我们所有人,都承认前世后世;对我们而言,“我”存在的基础不是肉体,这很容易理解。那么,如果有人问,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前世来到今世并去到后世呢?我们往往会认为是意识,是我们的意识在流转轮回,意识就是“我”。这样一来,意识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我”存在的基础。如果能现见意识不存在,那么,所谓的“人”和所谓的 “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说明,观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令我们彻底斩断轮回之根。如果通过观察意识,能在一瞬间证悟无我,即使没有修其他的忏悔法门,也能清净无数的业障。因为证悟空性本身,就是最好的清净业障之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