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enpo Weibos (781~800 of 1966)
2025 (59)
索达吉堪布 (2783)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1)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0)
达真堪布 (1865)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经书里也有这样的比喻:有一个人被饥饿所逼,正万般无奈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假如不立即进食,几分钟后就会被死神夺去生命。这时,如果让他到国王的宝库中去取宝,他首先应该选择什么呢?绝对是食物。因为,宝库中的其他金银珠宝虽然珍贵,却无法摆脱濒临饿死的困境。对此时此刻的他来说,价值昂贵的金银珠宝是毫无用处的。同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极为殊胜,但对没有基础的人而言却太高深了。目前,我们暂时还不需要生、圆次第的修法,当务之急,还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如何学密]
华智仁波切讲过,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闭关九年修大圆满,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圆满,时间不是一两天或几个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以泥封门谢客,断绝所有外界往来的情况下,却因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 ...全文
问:堪布您刚才讲到,去朝拜了与佛陀有关的四大圣地之后,即使造过恶业,因为朝拜的机缘,也有被消除的可能。我刚刚看到有些观众朋友会心一笑,看起来大家可能有类似的一些经历,也可能去过这些圣地。其实很多人去圣地的时候,抱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是猎奇,想去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有些人说,我想去旅游,那个地方很漂亮。作为修行人,去圣地时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才更有加持力呢?答:如果修行人去圣地,应该到这些地方去打坐。比如在菩提伽耶,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法会,还有很多人在那里打坐、修行,南传的、汉传的、藏传的都有。如果是一个佛教的修行人去圣地,那不仅仅是去看一看、转一转,还应该进行一些如打坐、发愿等更深层的活动,这些是更重要的了。如果是一般的佛教徒,也可以发愿、供养等。在很多圣地都有殊胜之物,尤其菩提伽耶的塔里面珍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佛经里有明确记载,从几个方面来说舍利与佛陀是一模一样的。比如在释迦牟尼佛的舍利面前发愿和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发愿,是完全一样的,另外供佛和供佛的舍利也是一样的。所以当我们去了圣地,首先就要供养,供灯、花、水果、香等。更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以及发愿。自己有什么心愿,包括生活上的,现在的、未来的,也可以帮父母亲人发愿,还可以给他们回向,这些都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愿自己能够在生生世世中遇到大乘佛法,值遇大乘佛法的善知识,而且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生生世世利益更多的众生。所以,修行层次不同的佛教徒应该有不一样的朝圣方法。另外,即便不是佛教徒,纯粹以游客的身份去旅游,仅仅眼睛看到这些地方也是有功德的,也能播下善的种子。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寻求内心的平静]
在宁玛巴的论典中,提到了“九乘”佛法;而在一般的佛教经典中,只提到大乘和小乘,我们称其为“二乘”佛法;还有,在一些论典和续部中,会讲到“五乘”佛法等等;当然,还有数不胜数的不同提法。之所以体现出这些“概念”上的差别,是因为众生有千差万别的根机,所以佛转法轮的“深度”也就会不一样。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问:谢谢您!听说如果违犯了菩萨戒的根本戒,那这一生就没有办法解脱、成就了,是不是这样啊?答:不是,可以忏悔的。在佛教里面,佛陀赞美、赞叹两种人:一种是根本不犯戒、一直都非常清净的人;另外一种是犯了戒、犯了罪,但是懂得忏悔的人。这两个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尤其在密法里面就更是这样了。虽然犯了罪、犯了戒,但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忏悔,忏悔之后还是可以解脱、可以成就的。你说的是小乘佛教的观点,小乘佛教认为,如果犯了它的根本戒的话,那至少在这一生当中不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问:那要是犯了戒怎么办呢?很紧张。答:你先阅读一下《慧灯之光》,里面有讲菩萨戒,先去了解一下。菩萨戒可以分三种不同的层次:最简单的菩萨戒只有一条,基本上我们凡是有菩提心的人都能够做得到。其次就是有四条戒,这四条戒的每一条可以各分成两条,如果这样细分的话就有八条。四条戒到八条戒也不算很多,我们也可以选择守这样的菩萨戒。然后第三种菩萨戒稍微多一点,但也不超过二十条。了解了菩萨戒之后,再确定自己要受一条戒、八条戒,还是二十条戒。其实这些里面主要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菩提心,所以会觉得守菩萨戒很难。如果有了菩提心,那么菩萨戒里面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般的戒条我们平时也不会去犯,有几个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其他的都是没问题的。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我想这要看人,像六祖惠能大师是没有修四加行、五加行,但是他证悟了。在藏传佛教、印度佛教里面,也有一些这样的个案,但是毕竟屈指可数。这就说明,我们一般人还是首先要修四加行,培养出离心,其次去修五加行,发菩提心,一步一步走,这样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不是所有人,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说四加行和五加行就是必经之路。还有一点,你可以去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如果有出离心,而且很标准,那不修四加行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其次再看看有没有菩提心?也有,而且也很标准。如果是这样,虽然没有修菩提心的修法,但是这个结果已经有了,这样也是可以的。如果出离心、菩提心这些都没有,那就没有别的路了,只有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地修。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如何能让我的心坚强起来?]
问:堪布您好!我们每天在念诵日常仪轨的时候,就会念到菩萨戒的部分。那是不是念到这个菩萨戒仪轨,我们就会得受这个菩萨戒呢?是不是每天都要坚持念诵和受持,才能保持这个菩萨戒呢?答:对,菩萨戒我们每天都可以受。甚至是每一次念诵这个仪轨的时候,都可以受。我们发菩提心,把佛菩萨观想在面前的空中,然后从佛菩萨那里受菩萨戒,每一次都可以这么做。菩萨戒和居士戒、八关斋戒是不一样的。居士戒、八关斋戒受了一次以后就不需要再反复地去受,但皈依戒和菩萨戒,我们每一次念诵的时候都可以受,每一天都可以受。所以你每次念仪轨的时候,都可以观想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个仪轨里面本身就有受菩萨戒的内容。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问:堪布,我理解的您的意思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基础,必须有这个基础才能修更高的法,对吗?答:对,比如说,一个人还没有学佛的时候非常眷恋轮回,就是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他固定在轮回当中。然而通过修出离心,可以使这个力量逐渐减少,或者从本质上断掉,这样这个人就可以脱离轮回。就好像一个风筝,线在人的手里,即使它飞得再远,最终还是要拉回来。如果有一天把这根线剪断了,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同样,出离心就是用来剪掉这根线的。没有出离心,其他的修法修得再多、再怎么样都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有出离心。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如何能让我的心坚强起来?]
问:堪布,您刚才讲到了菩萨戒的问题。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共修或者是自己读经文之前,会念到菩萨戒的仪轨。但是实际上心里没有做好准备要去受菩萨戒,那么会因为念了仪轨就受菩萨戒吗?答:不会。受菩萨戒必须要在心里做好准备,主要是心里下定决心我要受菩萨戒,而且知道什么是受菩萨戒。因为光是想我要受菩萨戒也不行,什么是菩萨戒,怎么样去受,这些都要明白,然后再去念仪轨才会得到菩萨戒。如果心里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是念一下这个仪轨,那就根本不需要害怕,什么也得不到。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现在,藏传佛教的在家人和出家人裙子的颜色没有不一样了,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这个条。出家人就有这个横的竖的一条一条的,在家人没有这个条,这就是唯一的区别。不懂的人从外面看起来就像没有任何区别一样。最近有些人还是要求在家人穿密法里面在家人的袈裟披,这样就比较合适。但传统上一直是这样,一时要改过来也有点难度。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但不是很了解的人就看不出太大的区别,就是这样。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问:那一般灌顶之前,其实是有一个受菩萨戒的前行部分,对吗?一般情况下,如果受了灌顶,实际上也就得到菩萨戒了吗?答:对。如果是之前就有出离心、菩提心,而且没有专门去受过菩萨戒,那这种人参加了灌顶,这个算不算是真实地受了菩萨戒呢?算。因为基本上每个灌顶的前面,都有一个受菩萨戒的仪轨。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确实有这个内容。所以灌了顶的人,如果有菩提心的话,那他可以认为自己有菩萨戒。但是灌顶也是同样的情况。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藏传佛教的灌顶都是一样。按理来讲,一个接受灌顶的人,应该具有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实际上灌顶的时候,不一定每个接受灌顶的人都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菩提心,又没有出离心,那么去灌顶的话能不能得到菩萨戒呢?还是得不到菩萨戒。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你刚才提到,有些出家人还俗以后还穿出家的衣服。以前,在藏传佛教里,出家、在家的衣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在家人的披单是白色的,因为印度早期,白色就是在家人的衣服的颜色。我们现在穿的这些,印度当时的在家人不怎么用。当时就有一个不一样,比如披单,我们就穿这样的红色,瑜伽士的话就是白色的,但是穿这种衣服的人现在不是很多。为了方便,大家都穿披单。还有出家人的裙子上面有一条一条的,因为佛陀的年代,经济也不是很发达,有时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去野外会碰到一些强盗,他们的衣服就被抢了。佛陀就干脆把衣服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样在家人就没办法用了。我们把衣服切成一块一块,然后再把它连起来,就变成了出家人的一个比较特殊、比较有特色的衣服,在家人也不会用。佛陀就制定了一个这样的戒律。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问:堪布您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太好调和的状况,比如说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家里可能会杀鸡、杀鱼之类的。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把这个生命救下来,但是劝说可能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而我又非常想把它拯救下来。假如这时我把它偷偷带出来,再找机会放生,就可能有偷盗嫌疑,这样是否如法?答: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杀、盗、淫、妄四戒是所有戒律的根本,都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个虽然是偷盗,但它是没有罪过的。这个偷盗在佛教里面是允许的,这个不算什么。不过你这个行为的后面,肯定是家庭的矛盾,可能就有很严重的事情要发生了,这个你要做好准备。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功德随好,发心为重]
问:谢谢您!听说如果违犯了菩萨戒的根本戒,那这一生就没有办法解脱、成就了,是不是这样啊?答:不是,可以忏悔的。在佛教里面,佛陀赞美、赞叹两种人:一种是根本不犯戒、一直都非常清净的人;另外一种是犯了戒、犯了罪,但是懂得忏悔的人。这两个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尤其在密法里面就更是这样了。虽然犯了罪、犯了戒,但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忏悔,忏悔之后还是可以解脱、可以成就的。你说的是小乘佛教的观点,小乘佛教认为,如果犯了它的根本戒的话,那至少在这一生当中不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证悟才是真正的开始]
问:堪布您好!佛教讲究因果,要积累福报资粮。我平时也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然后也去寺庙捐钱供僧,参加放生。为什么我挺善良的,却还是没有钱呢?为什么做了好事,没见到好报?答:这个因果,你们可以在百度里面去搜一下“四业”,就知道这个果报是怎样成熟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种庄稼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种水果有可能两三年后才可以丰收,而很多粮食四五个月后就会成熟,有些蔬菜则可能几个星期就可以吃了,这是它自己的一个规律。但无论什么作物,都不是我们今天种了明天就可以吃,或者今天上午种,下午就可以吃,几乎没有这样的。因果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快乐与过去的业有关系。举个例子,我们每年 9月之前吃的米都是上一年种的:我们当年 9月之前种的米,虽然已经播了种子,但不能马上就吃,而是 9月以后或是明年才能吃。因和果也是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善恶的因果,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没有钱不等于以后没有钱,慢慢地等,就会有的。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藏传佛教的僧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出家人的身份,另外一个是在家人的身份。在家人的身份,都叫作瑜伽士。当然,“瑜伽士”这个词不能用到一般的在家学佛的人身上,内心的修证境界比较高的在家人才能叫作瑜伽士。不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里面也有出家的修行人和在家人。比如说,在家的居士里面,近代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像黄念祖老先生这样非常好的修行人,就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不等于没有修证,也有某些在家人的修行境界高于一般的出家人。除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以外,印度佛教也是这样。印度佛教里有八十四位成就者,这八十四位成就者的传记,现在网上应该都有中文的,大家可以看看。那八十四位成就者几乎都是在家人,而且他们的工作都是很奇奇怪怪的。汉传佛教里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的时候还是在家人。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些成就者,修行非常非常好,大家公认的、很了不起的上师,就不是出家人。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佛教的内容很多,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心。为什么是智和悲?首先,大乘佛教认为,在六道轮回中,人间或者天人虽然有幸福快乐,但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短暂的、相对的,无论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走得多远、多高,最后还是要回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超越和突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突破?并不是用烧香拜佛或修庙捐钱的方式来突破,超越和突破唯有依靠智慧。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这样与世界相处]
我们本以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跟物质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有的想法,但是当我们跟物质财富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物质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可以带来什么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想法就会有很大的转变。过去认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有了物质财富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剩下的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来解决,这些方面我们都不是很清楚。网页链接 [慧灯问道(1)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 这样与世界相处]
还有变得冷漠的问题。比如我们有些人,以前经常约朋友在一起逛街、购物、吃饭,学佛以后,参加娱乐活动越来越少了。别人就觉得这个人怎么一下就变成这样,他们不理解,觉得这个人很冷漠。但是这个也要看情况,比如说,两个小孩本来就是有病的,平时他们两个一直在一起玩耍。有一天,其中一个小孩发现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