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461~480 of 1966)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证悟空性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便是证悟了初步阶段的空性,若要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达到能够把一切行为都转为道用的标准还是有点难。但只要在作决定的当下有菩提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以当下这一瞬间菩提心的力量,即使是声闻、缘觉等小乘修行人根本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碰的杀、盗、淫、妄等行为,都能够转为道用。既然杀、盗、淫、妄等平时堕地狱的因都能够转为道用,那还有什么行为不能转为道用呢?大乘佛法历来是以众生为本,只要对众生有利,即使做一点表面看来不如法的事情,也是稀松平常的行为。这是《般若经》当中有记载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也在于此。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佛法融入生活 ]
要知道,去庙里拜佛、烧香,并不是真正的学佛,而只是供佛。如果动机纯正、发心清净,则像某些宗教那样拿钱去帮助穷人、照顾病人、救济灾民,也只是佛教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利利他。除了修证以外,金钱、名利、地位都不能彻底地自利利他,所以,凡是佛教徒,都要重视修行。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 ]
当初释迦牟尼佛也发心,等所有的众生度完以后我才成就。释迦牟尼佛早就成就了,但众生度完了吗?没有。佛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发心呢?当然不是。佛和菩萨会发很多不会成功、不会实现的愿,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发心呢?这就说明他们的伟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恰恰说明了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勇气,而非佛菩萨的过失。我的意思就是说,佛也没有办法度完所有的众生,把所有利益众生的事情都做完,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但在这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当中,也有很多现在我们肯定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应该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二)]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萨戒,而菩萨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萨戒之后,便开始修空性。当菩提心与空性结合在一起时,即为智悲双运。有了这样的见解,则所有大乘显密教法的精华都已了然于心。出离心、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进入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前面修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含义,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佛教的定义]
静处抉择心本性。所谓的静处,是指具备修行环境与条件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最好的静处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当年修行的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暂时找不到,不太适应或没有条件去这样的环境,就要找相对安静,对修行没有太多人为与非人为阻碍的环境,在比较自然、安全的氛围中,去掌握、追究心灵或意识的秘密。为什么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为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神,而是我们的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二)]
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佛教的定义]
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如果没有依止的必要,我们也不观察别人的过失,别人有过失或有功德,在短期当中不一定观察得出来;就算能够观察出来,对我们的修行也没有什么帮助。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二)]
第一转法轮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机最低,所以就因材施教,主要宣讲了以无常、痛苦为主的四圣谛,令众生断除最初的人我执,以及烦恼里面最粗大的贪嗔痴烦恼,这就相当于珠宝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在二转法轮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众生,从五蕴到佛的智慧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轮回、涅槃的一切法都远离所有戏论,都是真空。请注意,佛经里面提到的真空,与现代物理当中的真空——不管是量子力学的真空,还是工程技术上的真空——都是不一样的。二转法轮的般若法门不仅令众生断除了我执、贪嗔痴等粗大烦恼,而且很细微的烦恼、执著——包括对轮回与涅槃的所有执著,也一并断除了,这就相当于珠宝加工的第二个阶段。在三转法轮的时候,佛陀又告诉大家,空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空,而是与光明如来藏无二无别的,光明如来藏也是一种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性。虽然如来藏也是空性的,但此时佛陀已不太强调空性,因为空性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现在很多居士经常问到,虽然自己在发菩提心,但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又做不到自轻他重等等,那该怎么办?其实,佛也没有要求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明天就一定要去做这些事情,这些都是有过程、有次第的,可以做到的尽量去做,做不到的就暂时放在后面。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二)]
佛陀在学道之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摔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义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做那个跳楼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地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来代替其他人承受这个痛苦吧!”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四: 佛教的定义]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而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辩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著。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佛陀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主要讲的就是我们的外加行所修的内容,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小乘的四圣谛,并没有强调空性;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佛陀虽然也会提到无常、痛苦,但却不是十分强调,第二转法轮的核心,就是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的时候,空性也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光明如来藏才是佛陀宣说的重点。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为什么我们这次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只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里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坛城的梵文发音,就是“曼扎拉”,也即我们平时说的曼荼罗,表示中间有核心,周边是圆圈的世界。这个坛城在中阴时候所有众生都能看见,临终时候的经历有点儿像宇宙大爆炸前后的那种感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以及阿赖耶识都会消失、间断。而阿赖耶识是所有不清净现象的载体,当载体消失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光明的境界,这在密宗里面叫基光明或母光明,也即所有物质最基础、最原始的面目,大圆满里面也叫做死亡光明。因为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只有死亡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光明,所以,死亡的时候,需要母子光明相结合。什么是子光明呢?生前证悟的境界,叫子光明。生前证悟的成就者们已经现证了子光明,当他们在临终的时候,母光明一显现出来,就能立即将子光明和母光明融入一体,并安住于这种光明境界当中,这叫做中阴身的解脱。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有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决,因为空性的境界,不是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显宗分两种:一个是普通、典型的显宗,主要演说佛陀第一和第二转法轮的内容;在佛陀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当中,多数是讲菩萨六度、四摄之广大行为的,但其中也有十部最典型的经典,都非常强调光明如来藏,所以我们称第三转法轮的这十部经典为不共的显宗。不共显宗的见解跟普通显宗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却与密宗非常接近,只是没有密宗讲得那么明显,所以称这十部经是半显半密的经。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前世后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等,在外道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再譬如说: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等,也不只是佛法的特点。包括外道也有他们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还严格。此外,外道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火供之类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等的修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虽然密宗的修法非常殊胜,修得好的可以即生成就,不需要再投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密宗确实胜过往生极乐世界等修法;但即生成就首先需要上等根机,其次还需要很多复杂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而阿弥陀佛的修法就不需要这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密宗的修法还要好。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 阿弥陀佛修法]
显宗没有一个经论是把二转法轮的空性与三转法轮的光明结合起来讲的。虽然二转法轮当中偶尔会提到光明,但实际上讲的也不是光明的意思,而是空性。虽然第二转法轮讲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中的色法多数还是指以众生业力所现的不清净现象,只有空性才是真实的。第三转法轮就更是认为,胜义谛是光明如来藏和空性,世俗谛是不清净的现象,将现象、光明与空性分得更清楚了。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就是密宗金刚乘。密法既不强调空性,也不强调光明,而是将空性和光明完全统一起来,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六:《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外道书籍里虽然也有空性的说法,但这种空性的范围是很狭窄的,既不够广,也不够深,更不能使人解脱。之所以佛陀会认为,般若空性之外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一个偈颂,就是因为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最终的解脱也必须依赖于空性法门。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