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341~360 of 1966)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佛教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所有的物质,包括有色有形的物体,与无色无形的能量等等,都是从心的本性光明当中产生的。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最终极的基础,这也叫做大空性。“色即是空”当中的最后结论,就是心的本性光明。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每个人都会有生老病死,既然我们已经诞生了,就必然要面临剩下来的三个阶段——老、病、死。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人生观、价值观里,根本没有考虑应对这些境遇的措施,毕生所有的努力——从小到大学了那么长时间,工作得那么拼命,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就是为了生活——吃喝玩乐等等,所以,当我们大难临头——再也不能吃、不能玩、不能穿,只能等待阎罗主制裁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我们的努力只能得到一片空白。如果死亡以后根本不存在未来,那也不用考虑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恐怖而黑暗的中阴与来世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自己没有一分钱就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应该有办法活下去,但在面对死亡时,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准备,会是什么样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修行人一定要考虑。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爱家人和朋友等少部分的人,叫小爱;爱天下所有的生命,叫大爱。小爱的本质是自私,所以会导致各种痛苦和抱怨;大爱的本质是奉献,所以让人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满足。以大爱来替换小爱,是人类寻找幸福的正确道路。--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我们因为被蚊子叮而发痒的时候,用手搔痒暂时会感到舒服,但没有被蚊子叮应该更舒服。我们因为欲望而心里发痒的时候,用物质去搔痒,暂时会感到幸福,但没有欲望会更幸福。--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当我们看到性格下劣的众生遇到很大痛苦的时候,譬如说,在屠宰场里看到畜生遭遇被宰杀的痛苦或是知道某人正在承受难忍的病痛之苦却没有钱去看病,或是其他众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众生当作宝藏一样对待。一般来说,在遇到金矿、钻石矿或者珠宝聚集的宝藏之际,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挖掘,去开采,这样就可以发财。同样的,当我们发现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能逃避,而应积极主动地、高兴万分地投入到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中。为什么要高兴呢?是不是看见这些众生受痛苦而感到高兴?当然不是!众生痛苦菩萨怎么可能高兴呢?高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利益众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详解]
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我们也许常有这样的念头:虽然实际上我不太愿意发菩提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我不得不发心。因为如果不发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为大乘法。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如果这一世没有真实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瞻部洲那么大世界的众生,他就可以变成这样的一位大菩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胜的修法,因果从来都是不错乱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会有这样殊胜的果报。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做造作。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当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我们的一贯做法,是责怪和抱怨他人。但是,抱怨会使我们失去诸多训练忍辱的机会,制造更多的罪恶和内心的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抱怨。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越执着或越在乎的东西失去的时候,会越感到苦不堪忍。佛教把这种痛苦称为变苦,其根源就是执着。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如果能够终生吃素是最好的。暂时做不到,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一年、二年、三年……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在一年中的神变月(藏历一月一日至十五日)、藏历四月(藏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日)、藏历六月(藏历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日子)和藏历九月(藏历九月二十二日是释迦牟尼佛天降的节日)这四个月内吃素。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也可以在每月的初十、十五、二十九、三十这四天不吃肉。一定要发愿:“我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吃长素,但我在这四天(或四个月)里不吃肉,以此四天(或四个月)吃素的功德,愿我以后生生世世不再吃肉!”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素食的意义]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有的人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为来世作准备,却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而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比如说放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利益众生的事,但很多人的希求仅仅是为了自己能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现世利益。这样的放生能不能达到其目的呢?目的能够达到。但是,这样的放生不属于大乘的法。因为,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利益众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而已。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佛,是在自己不用作任何牺牲,在自己的名声、财产各方面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去学佛,但这并不叫学佛。吃素有什么损失呢?就是不能吃肉了。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损失的话,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损失。现在有那么多的蔬菜、水果和粮食,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吃其他生命的肉呢?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素食的意义]
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情况:一是很快显现的果,即今生报应。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的情形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在当下或今生见到报应;如果对境是一般人,果报肯定是有,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一生显现。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同而产生的。另外是动机的差异,如果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或蓄谋已久,以这样的动机去杀生,它的报应就会很快成熟,若杀生动机不那么强烈,则虽然有果,但不会很快显现。二是下一世一定会成熟的果,比如造五无间罪之类的大恶业或大善业,在下一世一定会报应。三是虽然肯定有果报,但成熟期不定,或许三四代以后,或许更长时间。四是也许有果报,也许没有果报。从因果不虚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如果这个因 (或业)的能力很微弱,当它遇到强大的对治力时,它的果就不一定发生。前面三种称为定业,第四种叫做不定业。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
佛教缘起学说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需要任何神来创造。因此,在生活中或修行上,都必须重视因缘,如理取舍。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但因为人们面对它们的心态不一样,所以,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其中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是痛苦,给有些人带来的是幸福。可见,痛苦和幸福都由心而生的。--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仅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则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一定要重视“人身难得”,不能白白地耗尽人生而不求解脱。欲求解脱,就一定要从出离心着手;如果没有出离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获得解脱的出世间法,这个特别特别重要。在出离心的前提下才能讲菩提心,没有如理生起出离心,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极乐愿文》云:“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刹,功德庄严皆合一,愿生胜过诸刹土,无上殊胜极乐刹。”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将千百万净土的功德汇集一处,并发愿:我成佛时的净土,将成为这样的净土。如今,阿弥陀佛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只要我们发愿,就肯定比其他任何刹土都更容易往生。有些刹土虽然可以往生,但功德却不是很大。比如说,人间的五台山、普陀山,虽然也是刹土,但却是为凡夫众生而现前的,所以相对来说没有太大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身无疾病、心无痛苦,而且没有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贪嗔痴等烦恼;唯有快乐,寿命也很长。《极乐愿文》中也说过:“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总之,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三:附录二:法王如意宝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