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Khenpo Weibos (301~320 of 1966)
In total, there are 13829 Weibos,Found 1966 Weibos >>Export Weibos>>
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象什么都不如出离心;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三个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五:二谛——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
四依法与闻思修有着密切的关系:听闻佛法的时候,要“依法不依人”;思维佛法的时候,要 “依义不依语”和“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修行的时候,则应当“依智不依识”。也即是说,修行的时候,不能修分别念,而应当修智慧。按理说,在没有证悟的时候,一切都是我们的分别念,都没有超出八识的范围,全都是有漏的世俗谛,其中没有证悟空性等真理。虽然就世俗谛而言,可以修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但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可以修的东西,光明空性必须在证悟之后才可以修,这就是“依智不依识”。 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四依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痛苦也有幸福,这证明我们还活着。痛苦是自己的恶报,不要抱怨别人;幸福是自己善报,应当好好珍惜,尽量分享。这是我对佛法的理解--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每个人内心的本性,就像这万里无云的高原天空一样通透而纯洁。这里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既是所有生命的源头,也是所有生命的终极归宿。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我们都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一旦有人说出自己的缺点,就会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对方在侮辱自己,哪怕有一千头大象的力气,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其实想想,被人骂本身只是从对方口里传到自己耳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声波而已,又何苦如此计较呢?喜欢一个东西也是一样。其他人觉得坏透顶的人,却有人会看上并爱之如命,甚至觉得周围人都不可理喻:这个人明明很好啊,这些人为什么都说他不好呢?肯定是出于嫉妒,肯定有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啊!很多事情的好坏,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标准。自己觉得是好人就是好人,自己认为是坏人就是坏人,自己觉得漂亮就是漂亮,自己觉得丑就是丑。每个人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都是自己的心创造的。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观心的窍诀]
空性也要分两个层次:先修中观自续派的空性——单空,这个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再修远离一切执著的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这些全部修完以后,再修一两年的寂止修法,这样就为以后修大圆满或大手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离四贪》浅释]
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四依法]
凡夫的言思永远摆脱不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边局限,所有的概念、烦恼以及稀奇古怪的见解,都是从这四个边上延伸出来的。所以龙树菩萨在所有的中观论著中,什么也不承认,因为在四边的范围内不存在心的本性,其中的任何一个边,都是错误、戏论,都不符合事实。当真正证悟的时候,就会将四边彻底推翻。这种推翻,不是建立一个新的观点,而是打破所有观点。网页链接[慧灯之光八:观心的窍诀]
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饶益友情戒]
大海里藏着无数的海洋生物,我们的藏识(最基本的意识)里含藏着无穷的善恶种子,海底的震动导致海啸,而种子的活动引起苦乐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于藏识中尽量少存恶因。--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佛教认为:鹅卵石等物质每刹那都在生灭,我们的感官虽然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显微镜肯定了这个观点。所以,我们只能承认自己的感官是错误的。--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佛教徒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理念是荒唐的。其实,标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现世,也不求来世,而只求解脱。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八:离四贪]
证悟空性后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别,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会为了利己而去做杀生、偷盗的恶行,也不会对害己之人起嗔心,或对中意的物和人起贪心。从小乘的角度看,这些烦恼消失后就算是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自己从轮回中已经找到出路,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从此再不必轮回。而大乘菩萨却是以此为起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饶益他众。因为证悟空性后打破了自私心,从此就可以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所以,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解脱,都必须要证悟空性。否则,以其他的修法,虽然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但根本问题仍会继续存在。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二: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如果我们有能力,就可以看到过去世所做的不善业因全部储存在阿赖耶识里,若不忏悔,其果报一定会显现,那时就与持断见的外道所见一样:虽然今生行善,死后却会堕落。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忏悔。没有一个罪业是不能忏悔的,都能够忏悔清净。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
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到: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说: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变的。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佛教的世界观]
我们的所有感官,都是漏洞百出的破工具。通过它们的认知,来判断生命或世界的真相,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相信佛陀的超凡智慧,而不应绝对相信自己的感官。--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大多数现代人,会相信科学。其理由,也仅仅来源于极少数科学家的话,而并不是由每个人亲自去验证后才相信的。善恶因果也是由佛陀的超级智慧发现并公开的,为何我们却不愿意相信呢?这与前者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对于往昔曾经造过、现在已经不能回忆的恶业,我们可以这样观想:无始以来我所做的一切罪业,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做的,都是不应该的。并如同服了毒药一般,对它生起强烈的恐惧和后悔心,发誓从此再也不做,这样就可以令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恶业都变成不定业,这是很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做,情况就很难讲了。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嗔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二: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下雪的时候,如果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仍可以看到这种颜色。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就像稻谷的种子,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但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在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果”,这个果也叫报应。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浅谈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