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梨
Back
(一)梵语a^ca^rya,巴利语 a^cariya,西藏语 slob-dpon。又作阿舍梨、阿�^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在印度古代,阿�^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梨有五种:(一)出家阿�^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梨。(二)受戒阿�^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梨。(三)教授阿�^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梨。(四)受经阿�^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五)依止阿�^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梨则为六种阿�^梨。西域另有一种称君持(梵kun!d!ika^ ,水瓶、贤瓶)阿�^梨,乃灌顶之师。
受具足戒时,须有三师、七证师等十位。三师,指得戒和尚、羯磨阿�^梨、教授阿�^梨。小乘受戒法必须有三师亲临;而大乘受戒法,根据观普贤经,得以释尊、文殊、弥勒像替代。如大乘圆顿戒,即以释尊为戒和尚,以文殊为羯磨阿�^梨,以弥勒为教授阿�^梨。另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在家众欲出家作沙弥、沙弥尼,必须要有戒和尚及阿�^梨,以此诸师比喻为出家父母。禅宗沙弥之受戒,必定有戒师、作梵�^梨(诵梵呗之师)以及引请�^梨(指导起居之师)参加。
在密教,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梨,有时亦称佛、菩萨为阿�^梨。据大日经卷一具缘品载,阿�^梨须具足如下十三德:(一)发菩提心。(二)妙慧慈悲。(三)兼综众生。(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五)通达三乘。(六)善解真言实义。(七)知众生心。(八)信诸佛菩萨。(九)得传授灌顶等妙解曼荼罗画。(十)调柔其性,远离我执。(十一)于真言行善得决定。(十二)究习瑜伽。(十三)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故谓如能殷重服侍阿�^梨,即可获得极大之福报,正如勤耕田地,必能丰收,故又称阿�^梨为阿�^梨田,列为八福田之一。
又密教之阿�^梨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金刚上师。如上记所说能任灌顶授法之阿�^梨,又称大阿�^梨。然据密教诸经轨所载,一般阿�^梨亦可分为学法灌顶之阿�^梨与传法灌顶之阿�^梨,两类皆有多种之别。下表为大日经疏卷三所示之十六重阿�^梨。[大日经秘密漫荼罗品、秘密大教王经卷七、大日经疏卷六、卷十五、四
分律卷三十四、四分律开宗记卷七、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玄应音义卷十五、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
(二)为日本平安朝以来的一种僧官职称。系由政府所任命。可分三种:(一)七高山阿�^梨,指住于比睿、比良、伊吹、爱宕、金峰、葛木、神峰等七山之寺院奉敕祈祷之高僧,是后其他各大寺亦设有此种阿�^梨。(二)传法阿�^梨,司掌台密、东密传法灌顶之职。(三)一身阿�^梨,多为贵族名门出身者,仅限其一身有传法灌顶之权。此三种阿�^梨又各分为大阿�^梨及小阿�^梨之别。此外,尚有悉昙阿�^梨、声明阿�^梨等。
又在宫中真言院后七日作御修法之阿�^梨,称作后七日阿�^梨。御修法之大阿�^梨系由东寺第一长者担任,故又称一阿�^梨;另有奉敕愿作结缘灌顶之小阿�^梨,称为已灌顶阿�^梨;拟于第二年奉敕作结缘灌顶者,则称为拟灌顶阿�^梨。[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二、释家官班记卷上]
ID: 11658 Origin: [佛学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