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89 🎬 Back
Font-Size: A- A A+

第八十九课

思考题

1.什么是三曲业、三秽业和三浊业?

2.什么叫黑、白、杂、无漏业?它们各自本体是什么?分别属于何界?

3.无色界的善法为什么不叫白业?佛经中有何记载?

4.《大乘阿毗达磨》对白业与杂业有何不同说法?

5.通过什么方法能灭尽黑、白、杂业?

6.其他论师对黑白业有什么解释方法?

7.佛经中说的三种能仁和三种清净的业分别指什么?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类:

经中所说曲秽浊,依谄嗔心贪心生。

以前我们闻思的时候,有这种做法:比如今天要讲的内容,首先看两三遍,对这个道理有所认识,讲的时候再做一些记录,这样的话,基本上每天所讲的内容都会很清楚。除了大圆满等密法的内容不能提前预习以外,像《俱舍论》等,可以提前看一下。你们比较精进的话,首先应该看两三遍。

早上的课,我觉得很重要,大家不要打瞌睡。有些老乡要出门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不然一会儿办事情的过程中办不成,噶当派的一些修行人,也是用这个作为比喻来讲的,早上起来一定要好好吃饭……我想有些道友早上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吃饭等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好准备。无论如何,在讲课的时候要专注在闻法上,首先自己有一种希求心,才能从这部法当中受益;如果自己一点希求心都没有,整天好像完成任务一样,恐怕得不到任何实义。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读函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获得一个文凭,每天做作业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我想学佛不是这样的,应该从中获得一种利益。如果你智慧比较钝一点,首先看两三遍,到讲的时候很容易就明白了。但我看有些人,懂也可以,不懂也可以,整天在一种无记的状态当中。闻思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稳定的心,可是有些人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昨前天我问有些人,他们真的说没有看书。估计早上我正在讲课的时候,他们可能是一边洗脸一边把收音机放在旁边,听个传承就可以了,自认为自己是修大圆满的,境界很高……你老人家的境界可能很高,但跟其他金刚道友比较起来,也很难说。所以,希望你们闻思的时候不要把时间全部都空耗了。

经中云:“曲、秽、浊业。”谄是指虚伪狡猾,由它引发的身语意业是三曲业。有些人特别特别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人身语意所做的业就叫做曲业,因为是不真实的、身口意是假的,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嗔心是指为重罪所染,由它引发的三种是三秽业,也即以嗔恨心引发出来的身口意三业。有些人特别生气的时候,说话都说不清楚,身体也在发抖,心脏一直在砰砰砰地跳,这时候所造的业叫做秽业。贪心如颜料之渣般心相续难以去除,无论贪人还是贪物,这就像颜料的渣一样,心的相续沾染贪心以后,很难以去除,因而称为浊,由它所引发的三业为三浊业。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凭借黑白等差别,所说之业有四种。

佛经中云:白业异熟为白业,黑业异熟为黑业。“等”字所包括的白黑相杂之业异熟也为杂业,藏文里说是异熟杂业;不白不黑、无有异熟、灭尽业之业为无漏业。《自释》里面说:有黑业是黑异熟、有白业是白异熟、有黑白业的是黑白异熟。好像《自释》里面解释得易懂一点,因为白业就是白色的异熟业,解释的时候加上“业”不是很舒服,但几个藏文的《注释》里面是这样讲的,《自释》里面所谓“白的异熟”,其中“异熟”可能有果的意思,但藏文用的是“业”,你们再分析一下吧。总共有四种业,大家应该清楚。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些老年人,早上听课一个小时不是很困难的,应该把有些业学好,比如什么叫做黑业、什么叫做白业、什么叫做杂业、什么叫做无漏业。这些名词在平时学习佛经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很多佛经中经常有杂业、白业、黑业等名词,只要有《俱舍论》的基础,不管学习因明、中观还是《现观庄严论》,甚至修无上大圆满的时候,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尤其《如意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当中,经常会引用《俱舍论》当中的很多道理,尤其本品和第六品的有些教证,经常会引用。因此,大家在学习《俱舍论》的时候,不要觉得这是对自己无用的,应该明白闻思这部论典的重要性。

丁二、广说:

不善黑业色善白,欲界摄善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四法智忍离贪欲,

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

第九思灭杂白业,离贪禅无间末灭。

这里讲四法智忍,还有离贪欲的八种无间道,总共十二种无漏思心所,能唯一灭尽黑业。杂业用什么来灭尽呢?欲界中的第九无间道的无漏心所——思。白业用什么来灭呢?色界每一禅定末尾的无间道,用它来灭尽白业。

若问:这些业的本体是怎样的呢?不善业为黑,其异熟也为黑,原因是自之本体为染污性,故为黑。这里讲到了立宗,下面讲原因,能产生不悦意之异熟果——藏文上用的是异熟业,应该是异熟果,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正文说是异熟,应该是从果方面来讲的,由于获得了一种不快乐的果报,所以异熟也为黑。

什么叫做黑业?三界当中三门有杂染心的,比如不管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造恶业的果报是不快乐的,本性也是染污性,这样的话,黑业比较好懂。很多人所谓的黑业,就是我们经常所谓的不善业,这一点比较好懂,但是白业有一点差别,我们平时所谓的善业不一定是白业,其中包含杂业。平时所谓的白法,有些佛经里说:白法称为善法。但这里的白业和善业有点差别,这个地方一定要分清楚。

属于色界的善法为白,其异熟也为白,为什么呢?因为自之本体在一个相续中不杂烦恼,色界天人相续中没有杂染烦恼,产生悦意之异熟果,并且一相续中不杂痛苦。大家都知道,色界天人没有不善业,本论前文已经讲过,它是没有烦恼杂染的,异熟果也是没有痛苦的。因此,色界天人所造的善业全部叫做白业。《三戒论》当中讲菩萨戒的时候,有四种黑法、四种白法,与这里所讲的白业也有点不相同。

什么叫做杂业呢?属于欲界的善业是杂业,异熟也是黑白相杂。比如现在每天磕头、拿转经轮等……这些都是杂业。既然是善法,为什么不叫白业呢?由于自之本体非为染污性,故为白,比如念经、用转经轮等,从善业本体来讲不是杂染性,可以说是白的,但欲界凡夫人的相续中杂有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讲为黑;能产生悦意之果,故异熟为白,一相续中杂有痛苦,故异熟为黑。这也是《俱舍论》不共的说法。总的来讲,欲界所做的善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都是杂业。

前面已经讲了色界和欲界的善法,为什么不说无色界呢?《俱舍论大疏》中说,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这里主要讲异熟果和三门有表无表色的业,以及有无中阴的异熟果,而无色界无有三门有表无表业,也没有中有,因此没有讲无色界善业。佛经里面说:何为白业?异熟也白。四无色界的善业是白业,异熟也是白的。佛经当中有这个教证。佛经引用的教证应该是经部的观点,有部宗在这里没有讲无色界的善法。《大乘阿毗达磨》里说,什么叫做白业?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善法叫做白业。什么叫做杂业?杂业有两种:一是发心黑、行为白;一是发心白、行为黑,此二者均为杂业。这种说法比较容易接受。

什么叫做无漏业呢?能灭尽、断除这三种业与异熟的是无漏业,原因是它非黑、非白,不生异熟果,并且不属于界的范畴。大家都知道,无漏业也好,无漏戒律也好,无漏的法不属于任何界。并且它是对治法,《自释》当中引用《大空经》说:佛告阿难,诸无学法纯善、纯白、一向无罪。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就是说,从本体来讲,无漏法的本体纯粹是白的,这里是从超越黑白的角度来讲的。

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灭业的呢?见道的四种法智忍与能远离欲界贪欲的修道八无间道的十二种思,能灭黑业。讲见道十六刹那的时候,每一谛都有法智忍和法智,还有类智忍和类智,缘上二界的叫类智忍和类智,缘欲界的叫法智忍和法智。欲界烦恼分九品,前八品无间道断除欲界烦恼,再加上四法智忍,总共有十二种无漏的智慧,安立为心所里面的思,可以断除黑业,因为直接断除了欲惑之故。十六刹那里的法智为什么不安立在这里呢?因为法智安立在解脱道里,不能与无间道配合,所以只有四法智忍和八无间道断除黑业。

杂业怎样断呢?欲界修道中的第九无间道的思能灭尽黑白杂业,原因是它在断除欲界下下品烦恼时,对所缘境善业也通过远离贪欲的方式予以断除了。第九无间道在断除最细微执著的时候,没有缘欲界对境的法,有境也就自然而然断除了。这是有部宗的不共说法,比如眼睛的对境断了的话,眼识自然而然会断。也就是说,欲界烦恼的断除,是通过缘对境的方式来断的,不是缘有境的方式断,由于对境断除而有境自然而然会断。尤其欲界的善业也属于杂业,最后执著的对境断除,杂业的相续自然而然也会断除。

那么,什么能灭白业呢?能灭尽色界白业的是四禅中生起离贪各第九无间道的末尾,原因是以离贪的方式断除对色界善法的欲求。如果明白前面讲的有关断除欲界杂业的道理,这里也会比较好懂。因为白业只在色界有,比如第一禅有九无间道,第九无间道的最后刹那生起来的时候,对善法所缘境的贪执是没有的,每一禅定各自第九无间道末尾的时候,能断除白业。

有说地狱受黑业,余欲受业有二种,

余说见断即黑业,欲界所生黑白业。

这里讲到其他论师的两种说法。

其他部的论师说:应当明白只有地狱的受业才是黑业,除此之外欲界的其他众生受业均是黑白二业。这里对黑业、白业的认识方法也不相同,堕地狱的恶业就叫做黑业,除此以外,包括饿鬼、旁生在内所有欲界的业,都叫做黑白二业。可能像《大乘阿毗达磨》所讲的那样,将心和行为的善、不善分开来讲比较好懂,这里说只有地狱的业是黑业。

还有些部的论师认为,见断之业是黑业,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断之业为黑白二业。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类:

无学身语业意三,依次乃为三能仁。

经中云:“能仁有三,即身能仁、语能仁、意能仁。”这些是指什么呢?无学道者称为能仁,阿罗汉也好,缘觉也好,佛陀也好,小乘认为无学道有这三种。这三种无学道者完全胜过烦恼之故,彼之身语业与意是三能仁,与经中所说的顺序相对应。

所谓的能仁有佛陀的意思,也有堪能的意思,不被烦恼摧毁,自己完全能对治,不被烦恼所引诱,这种人的身语意完全像佛经所说的一样,能随顺对应。

丙六、以作用之方式分类:

所谓三种诸妙行,实则即是三清净。

经中云:“清净有三,即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这些是指什么呢?三妙行实际上就是三清净,因为有漏妙行能暂时清净,比如身语意,身体清净、语言清净……暂时能清净自己的身语意,无漏妙行则能永久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