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
昨天好像又一句掉了,我现在可能真的是人老了,所以有点糊里糊涂。前两天我们寺庙的几个堪布一起开会,有一个堪布耳朵也听不到,我们说话的时候一直头伸出来,“啊?啊?”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只有一两颗牙齿一直在嚼,好像很费劲,后来让他读一个资料也是很难。我说:“你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听不到,吃东西也是这样的,你多少岁了?”他说:“我现在刚上六十岁,属老虎的。”我想了想,没希望了,跟我同岁啊!我可能真的是已经糊里糊涂了。昨天又掉了一句,每天都这样掉一句很不好的。
同样,获得无垢法眼时,了知染污与非染污的无明无有实体,那就领会了心自性光明,藏文当中传承已经念了,主要的意思,就像有一个人获得了与夜狐眼睛同样的功能,他面前没有所遣除的黑暗一样;如果获得了一地或者八地菩萨的法眼,那个时候他完全了知,烦恼所摄的染污——烦恼障,非染污——所知障所摄的所有的这些无明没有实体。就像得夜狐眼睛的人面前黑暗没有实体一样,那个时候就已经领会了他自己的心性光明,得到心性光明以后这些障碍不会共存。主要是这个意思,我在这里补充一下。
现在真的糊里糊涂了,人一般比较老了,再加上有点迷迷糊糊的时候还是自己念咒语、修行,这样比较好一点。
昨天有点累,今天稍微好一点。也许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反正是春天和秋天都是很痛苦的是吧?尤其是现在换季的时候,人的四大有时候感觉累,感觉困,感觉乏力,都有。可能我主要是一直是吃这些西药,跟这个也有一些关系,不吃也不行,这么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讲的时候稍微有点力气,有时候好像没有力气,这个暂时没办法改。我们对五蕴的假合不要太信任它,也不要太执著它,它能配合我们多少天都可以,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比较好一点。
现在由此向下以数目的意义宣说逾越心之险境至无有勤作任运安住的方便。
前面是以数目的意义,这里也是以数目的意义来宣说逾越心之险境,心的险境如果没有逾越,很麻烦的,一直到无有勤作任运安住的方便。昨天最后一个明点也叫做是任运安住的明点,到最后无有任何勤作,自然本性显露的境界。大圆满当中本有的这些自性光明让它现前,这是最主要的;并不是我们在本性上非要断除一个实有的东西,或者非要修一个勤作的法,这一点并不符合大圆满自己本来的教义。
下面讲三十种歧障。
其中所说的“以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一般共称有三十名称、十实体、二根本。
通过宣说这样的障碍,让我们不要误入歧途。下面有二十三种歧途以及七种障碍,不知道今天能讲到哪里。二十三加上七总共有三十种歧障,其实歧途也属于在障碍当中,但是这里因为有一些必要,所以分开来讲。
一般共称有三十名称、十实体、二根本。名称上是这样的,实体有十个实体,下面紧接着马上要讲,还有两个根本。名称上有三十种,实体分为十种,如果再归纳,有歧途和障碍两个根本。
二根本是指歧途与障碍,障碍就是能障碍大菩提,如此不勤作修行它。它们又是指什么呢?
两个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歧途和障碍。歧途和障碍在《入大乘论》当中是分开讲的,但也是一个意思。这里的障碍指的是能障碍大菩提,对获得佛果起障碍。主要讲直接障碍,或者根本障碍。其实歧途也有障碍,但不是直接的障碍。
如此不勤作修行它。这句话稍微有点难懂,但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说,不勤奋、不勤作的修行大菩提,这个叫障碍。到底是什么呢?有哪些呢?下面会讲的。它们指的是什么呢?不勤奋或者不勤修大菩提的有哪些宗派?下面的跟它连在一起。
障碍是指世间、声闻、缘觉。歧途有共同与特殊两种。其中共同歧途是指离开内心的瑜伽而误入歧途。它也有显宗与事续、行续的歧途。特殊歧途:一种瑜伽续也分为约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四种瑜伽,因此它们下者就成了上者的歧途,结果就有十实体。
障碍是指世间、声闻、缘觉。世间人不会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暂时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不可能得大菩提,因此他们是大菩提的障碍。
三十名称是指,四种约嘎每一种都有六种共同歧障,四六二十四。特殊歧途共有六种,即阿底约嘎有三种,阿努约嘎有两种,玛哈约嘎有一种,加起来总共三十种。
接下来讲第二个根本当中的歧途,上面略说的时候歧途在前面、障碍在后面,下面分的时候歧途在后面。所以,荣索班智达的这种造论方式好像聊天的方式,想什么就讲什么,有点类似于《六祖坛经》。《六祖坛经》里面很多都并不是学术性的名词、科判,特别严谨的一环扣一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大德们讲《入大乘论》的时候说,荣索班智的造论风格好像一个老年人很悠闲地聊天一样。《入大乘论》如果以现在严格的学术方式来讲,可能不是这样的,是从他的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随时流露出一些比较特殊的境界、特殊的术语、特殊的词语结构,变成了这样一部论。
所以,我们学的时候如果没有了解《入大乘论》的整个论题,确实讲出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自学的时候一会在这个当中,一会在那个当中,整个框架有时候有点……就像国王的宝库一样,并不是整整齐齐地放在一起,一会金子,一会银子,一会玛瑙,一会砗磲,一会珊瑚,一会琥珀等等,各种宝珠没有次第地摆放。当然总体上有一些分类,但跟其他的论典,比如像《俱舍论》、因明有点不同,它们的科判、颂词都是以非常严格的规律来进行搭配的。
歧途有共同与特殊两种。歧途有共同和特殊的两种,其中共同歧途是指离开内心的瑜伽而误入歧途。这句话很重要,下面也会讲离开真如的瑜伽,这里说内心的瑜伽。不管显宗也好,声闻缘觉也好,或者密宗的很多歧途,离开了内心的真如。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主要是内心的真如、内心的瑜伽,所以误入歧途。
为什么说它误入歧途,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修法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除了阿底约嘎最高的境界以外其他的全部是歧途?引用《黑蛇总义》的说法来讲,即便玛哈约嘎、阿努约嘎,还是有一种恐惧的心,没有达到大圆满的境界——无忧无虑、没有担忧、没有担心、没有希忧的境界达不到。所以,最主要的,为什么全是误入歧途,这是很关键的,不然的话,好像全部误入歧途,那修什么?
共同的歧途有这些,它也有显宗与事续、行续的歧途。共同歧途一个是显宗,包括从有部到唯识到中观之间显宗的观点,还有事续部的观点、行续部的观点,这几个全部是歧途,你看大圆满好厉害哦。我们可以对学显宗的人说:你不要学显宗,这是误入歧途;你不要学藏传、汉传的外密,外密也是误入歧途,那我们学什么呢?
特殊歧途:一种瑜伽续也分为约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四种瑜伽,特殊的歧途也有四种。其实藏、汉文当中以前用的“约嘎”是瑜伽的意思,现在很多汉语词典当中用“约嘎”,以后可能我们统一全部用“瑜伽”好一点。瑜伽续也分为瑜伽;玛哈瑜伽,玛哈是大的意思,大瑜伽;阿努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这四个也是歧途。为什么阿底瑜伽也是歧途呢?因为阿底瑜伽当中分界部、心部、窍诀部,这样的话,按照心部的观点,界部以下都属于歧途。所以,阿底瑜伽中也有歧途。荣索班智达他自己讲心部的观点,如果按照窍诀部的观点来讲,可能他的心部也是歧途,他现在还没有发现。
前面共同的障碍有三个,共同歧途有三个,再加上不共的、特殊的歧途有四个,总共有十个歧途。所以这里,因此它们下者就成了上者的歧途,结果就有十实体。十个实体是这样分的:首先分为两个根本的歧障,再从中各自分成三个,再加上特殊的四个歧途,总共十个。十个实体是这样分的,这个分法应该清楚。
接下来有三十种名称,四种瑜伽——瑜伽、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这四个每一种都有六种共同歧障,跟上面对应的时候也能算得出来,四六二十四。总共有二十四,再加上特殊歧途共有六种,这六种是什么呢?即阿底约嘎有三种,阿努约嘎有两种,玛哈约嘎有一种,加起来总共三十种。这个算法下面会有吧,没有的话再跟大家说一下。这里是略说,下面分析的时候如果不知道你们提醒一下,到时候我再跟大家分析一下,怎么算这三十种歧障。
其中世间者就不必说了,就是声闻,虽然安住见修四谛的意义,守护戒律的根本四他胜等别解脱戒,直至出离三界,但由于远离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瑜伽误入歧途,由勤作之疾困住,因此离开大圆满而误入歧途。这也因为说为最终成佛,所以是歧途。由于不发大菩提心,因此是障碍。一般来说,所有歧途都是障碍。
其中世间者就不必说了,现在再次广说,刚才前面有三个障碍,三个障碍当中其中世间者在这里就不用说了,世间者肯定他也不会发菩提心,也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也不会修行,也没有如理如法的行为,这样的话他得的果也仅此而已。
世间人每天就是为了温饱、为了名声、为了自己的快乐,跟其他动物的心态没有什么差别;从解脱的角度来讲,他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反正他不会发菩提心,不会发菩提心就不会有菩提的障碍。如同《入行论》里面说的一样,连梦中也没有想过: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利益众生,我要证悟佛果。其中世间人就不必说了,让他们怎么样玩,怎么样混时间,每天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样过着就可以了,没有其他的必要。
第二个,就是声闻,虽然安住见修四谛的意义,声闻乘大家都知道,他的见解就是人无我空性,修行的时候以四谛为主,要了知苦谛;苦谛的根源是集谛,要断除;通过道谛现前灭谛。这是见解和修行,围绕四圣谛。
行为守护戒律的根本四他胜等别解脱戒,一般声闻乘,包括居士以上,要守护杀盗淫妄四个他胜罪或者根本戒;在这个基础上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三条戒、比丘尼三百六十条戒。按照一切有部的戒条是这样的,其他的大众部又有不同的学处。一直到最后他得的果直至出离三界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他们的见修行果,声闻乘是这样的。那这样的果为什么把它安立为歧途呢?
但由于远离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瑜伽误入歧途,因为他没有下面我们讲的真如瑜伽,有四个——自尊真如、本尊真如、持诵真如、等持真如,因为他内心没有真正认识本尊或者认识清净的一切法,这样的话,没有总的瑜伽的这种修行,没有内心的修行。我们知道,经部和有部根本没办法面对烦恼,通过《黑蛇总义》的观点能了知他们的见解和修行是什么样的。他已经离开了总的瑜伽,所以是误入歧途,这是一个方面。这里一个是总的对密乘的瑜伽有一些不足够,用无上瑜伽来衡量,在总的瑜伽当中不符合。
更重要的,由勤作之疾困住,因为他有勤作之病困扰,他一直有勤作,我们学过大圆满《法界宝藏论》《直指心性》都知道:我修的是本尊或者不是本尊,我住的是阿赖耶还是法身——这样的勤作和这样的分别念在本性当中是不合理的。所以他有勤作之疾的原因,因此离开大圆满而误入歧途。声闻乘误入歧途的原因是这两个。
这也因为说为最终成佛,所以是歧途。在佛经当中说,包括声闻乘最终也要成佛。《妙法莲花经》当中,舍利子刚开始认为他跟佛的境界是一样的,最后一看,原来自己很多证悟根本没办法与佛陀相比。佛陀说这是给你们幻化的化城而已,其实不是最究竟的解脱,后来他就开始重新发菩提心。所以,这些声闻最后一定需要成佛,之所以说声闻乘是歧途的原因是这样的。这里说是歧途,上面说是障碍,应该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三个障碍,这里说是误入歧途,这些歧途最终还是障碍。
由于不发大菩提心,因此是障碍。由于他没有发菩提心因此是障碍,不但是歧途,还是障碍。障碍的原因,以这样的声闻乘不能得到圆满的佛果。我们也是一样的,整天为了吃喝玩乐,为了一些区区小事而烦恼痛苦,从来不发菩提心,天天睡懒觉,那我们更不用说了。人家声闻乘那么精进,上夜下夜不睡觉,行持十二头陀行,证悟人无我,这样都不能成为菩提的话,我们整天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更不用说了。所以,不发菩提心,因此成障碍。
一般来说,所有歧途都是障碍。如果从广义上讲,所有的歧途,下面讲的二十三个歧途也是障碍,因为间接来讲对菩提肯定有障碍的,这也是一种分析方法。这是第二个声闻的歧途。
缘觉乘安住于见修缘起法,守持与声闻一致的戒律事,因此出离三界也是如此。
第三个是缘觉乘,缘觉乘安住于见修缘起法,大家都知道,他见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一部分;主要修行的是十二缘起,有顺势和逆势地修;他的行为守持与声闻一致的戒律事,别解脱戒,包括四根本戒,还有其他支分戒,他们受持的沙门戒律也是完全一样的。最后的果是什么呢?因此出离三界也是如此。他出离三界也是一样的,出离三界之后,因为他远离了真如瑜伽,对总的瑜伽也误入歧途,特别有勤作之病所困扰的原因,对大圆满也是没办法进入,所以误入歧途。缘觉乘也是从大圆满来讲也是一种歧途。
我们学了《入大乘论》的时候,其他都看不起了,我们学显宗的声闻乘、缘觉乘、包括唯识宗和中观都是歧途,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是也没办法,因为这里不是依靠教证来讲,完全是以一种道理、理证来讲,你认为不是歧途也可以说明你的观点。《定解宝灯论》当中也讲,显宗为了断除贪执,密宗当中宣说大乐智慧。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显宗有一种伺察、观察来安立,而密宗自己本来是佛的本体依靠一种窍诀,或者依靠一种方法来让他现前,让他重新认识,在这个境界当中不断安住,现前无勤的果位。这里有这样的差别。
发大菩提心后具足见修与戒律而行持六度或十度,分别安住于二谛见解,显宗者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守护不共的四他胜、以恶作所摄的菩萨戒,依于三宝与众生修行大菩提,主要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身体力行而修持大菩提,但由于离开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约嘎误入歧途,因而行勤作而离开大圆满,误入歧途。
大乘显宗,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先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见解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见解,然后不断修行,还有具足大乘的菩萨戒律。行持什么呢?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或者加上力、愿、方便、智慧,这样的十波罗蜜多,分别安住于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见解,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大乘显宗,以别解脱戒作为戒律的基础。
守护不共的四他胜、守护不共的四种他胜罪。前面的别解脱戒,包括杀盗淫妄,前面的戒律相当于是修一栋大厦,下下都是它的基础,上上在下下的基础上得以完善、优化;而并不是下面什么基础都没有,在上面加以完善,不是这样的。
四个不共的他胜罪——四种菩萨戒,《菩萨地论》当中有:1、以贪心来自赞毁他;2、以吝啬心不作法布施和财布施;3、以嗔恨心来损害其他众生;4、以痴心——愚痴的心诽谤正法和僧众,有没有上师?虽然菩萨愿菩提心有八种根本他胜罪,按照《菩萨地论》的观点,行菩提心有这四种他胜罪。
以恶作所摄的菩萨戒,小的罪业叫恶作罪——轻罪,菩萨戒当中也有四十六种,一般大乘恶作罪有四十六种,包括守护不共的他胜罪和恶作罪的菩萨戒。
依于三宝与众生修行大菩提,不管是小乘、大乘,依于三宝、恭敬三宝、修行三宝,这是谁都不能放弃的。
大乘最根本的主要是修行大菩提心,主要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身体力行而修持大菩提,尤其是大乘,最根本的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不仅是光发这个心,实际行动当中要行持。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确实显宗的大乘佛法非常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他的见修行果不管哪方面都非常好,这是大乘显宗的观点。
但由于离开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约嘎误入歧途,显宗到最后看的时候毕竟还有很多缺点,他不像密宗的真如。一般显宗任何的修法、修行,理论上非常好,尤其是中观特别好;但实际修行上,怎么样修菩提心,怎么样饶益众生,好多都只是前面观一个佛陀,除此之外自己怎么样观没有特别明确地说。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在显宗几乎没有。有些特别了义的经典,像《华严经》当中讲“五烦恼为五智慧”,但只是提出来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特别详细地给我们作介绍。所以,显宗乘离开了真如瑜伽,离开了总的瑜伽而误入歧途。
因现行勤作显宗肯定有现行的勤作,而离开大圆满,误入歧途。所以,整个显宗在这里也是一种歧途。
密宗,依靠三宝与众生修行菩提,但主要是令明咒与密咒本尊欢喜,顺便行持众生利,事续的见修是,安住于菩提心与三真如而令明咒与密咒本尊欢喜。戒律事,依靠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而守持学处五事,断除所断的四根本堕罪,守持所取的(信仰三宝、信解大乘、恭敬上师与道友等)十三根本誓言及诸多支分誓言,修行大菩提。这些戒律事是指密宗戒,依靠这所有基础,也能守护瑜伽续中所说的特殊戒,并且也能守护应守的所有共同戒。应摄是指,能摄集,因此那个基础是所依。
接下来讲密宗。密宗当中,尤其是外密肯定也是一个歧途。密宗是什么呢?
也是依靠三宝与众生修行菩提,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你看我们学密宗的不用修三宝、不用修菩提心”,没有这样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是学密的,不用修菩提心;我是学密的,不用修加行,不用皈依三宝。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不管外密也好、内密也好,都是依靠三宝和众生来修菩提。
但主要是令明咒与密咒本尊欢喜,密法对本尊很重视。现在也是这样的,汉地也好、日本也好,这些外续部密法兴盛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念咒语的、观等持的,这样的修法比较多。明咒本尊属于事续部,密咒本尊属于瑜伽续,瑜伽续的这些本尊,通过供养、通过祈祷、通过念咒语,让本尊生欢喜心。
顺便行持众生利,顺便行持利益众生。一般密宗以修本尊为主,利益众生可能顺便吧。他先以自己成就为主,成就以后他才去利益众生,有这样的情况。这是整个外续部总的宣说。
其中,事续的见修是,安住于菩提心与三真如而令明咒与密咒本尊欢喜。这是他们的见解和修行。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还是显宗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不会舍弃;三真如,通过三真如来让本尊欢喜,下面会讲,我在这里先不说。这是他的见解和修行。他的行为是什么呢?戒律事,依靠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而守持学处五事,他的戒律是这样的,这里主要是事续部。为什么叫事续部呢?见解以空性、观本尊为主;但是行为上,做的事比较多,所以叫事续部,有些也有这样的解释。他的行为有别解脱戒,还有菩萨戒。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主要的学处是学处五事——戒杀盗淫妄,在此基础上加戒饮酒,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居士五戒。有些人说学密宗不用受戒,其实也不是,杀盗淫妄是根本的烦恼,所有的显宗和密宗都需要断;如果真正是一个成就者,就像无上瑜伽所讲的一样,可以直接行持,但是自己有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要自己看。断除所断的四根本堕罪,前面讲至少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当中的居士五戒——戒杀盗淫妄酒;在这个基础上断除所断的根本堕罪,就是刚才讲到的菩萨的四种堕罪,以贪心、嗔心、痴心和吝啬心所犯的菩萨的四种根本堕罪,这是要断除的。
守持所取的(信仰三宝、信解大乘、恭敬上师与道友等)十三根本誓言:要受持的、所取的戒律,总共有十三个根本誓言和支分誓言。十三个根本誓言在《三戒论释》当中有一个偈颂,不是《三戒论》里的颂词,我提供给大家。其中有些地方不是特别好懂,我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大意是:1、对三宝有信心;2、对密宗有信心;3、信解大乘,对大乘有信心;4、恭敬上师和道友;5、不应该以嗔恨心对世间和出世间的天尊——世间和出世间有很多本尊,对这些本尊不应该用嗔恨心来对待;6、应该经常供养一些宾客,不管是人也好、外来的也好,对客人要照顾;7、不赞叹其他世间的论典……我自己用的是另一个版本,提供给大家的是《三戒论》里的。刚才说到6、不嗔世间,经常供养本尊;7、不赞叹其他论典;8、不舍弃或者经常照顾一些新来者,或者宾客;9、对众生不舍慈悲心、不舍慈心;10、不舍弃利益众生;11、经常勤修咒语;12、护持其他誓言;13、对非法器不泄露秘密;14、守护自相续,并得以证悟。
《三戒论》当中,我记得事续部有十四根本戒,行续部有十四根本戒,瑜伽续也有十四根本戒。但具体的每一个十四根本戒,内部有些戒条的守护方式有所不同;大概以一个总结的方式来讲的话,密宗有总的十四根本戒。所以这个还是有差别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的是荣索班智达关于事续的十四条根本戒。当然,在原文当中说是十三根本戒,后面有一些摄略;或者前面的恭敬三宝和恭敬密宗以一个意义来讲的话,实际上是十三根本戒,因为密宗已经包括在法宝里面。所以,具体的分类或者归摄都有不同。
这里面所讲到的十四根本戒,我们也应该要想一想。为什么呢?像前几天的白文殊修法,实际上也是事续部的一个灌顶,但是修行是无上瑜伽的一个修行。在昨天发的麦彭仁波切所造《白文殊阿字修法仪轨》中,观修的时候,也是一刹那间将自己观想为白文殊。所以,灌顶方式也比较特殊。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按照事续自宗,其灌顶只有一个宝瓶灌顶(水灌顶);还有一个冠冕灌顶(飘带或者佛冠灌顶),只有两个。依靠这个灌顶,使自相续成熟以后,再讲真如。真如,其实是胜义谛的法界本尊,还有世俗谛的显现清净本尊,依靠这两个来修智慧本尊,是这么一个修行。
荣索班智达也说,事续部相当于显宗的基础,实际上是有部宗的戒律。虽然显宗有唯识宗、中观宗,但是他们的基础是声闻宗的见解和声闻宗的行为。所有的密宗,包括后面的无上瑜伽,所有的基础是事续部,事续部非常重要,荣索班智达在这里广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及诸多支分誓言,修行大菩提。这些戒律事是指密宗戒,事续部的戒律,《三戒论》中讲了八种支分誓言,通过这样的守护誓言修行大菩提。
《三戒论》非常重要,课程里有没有?(身边人回:有。)每个人都学吗?(身边人回:都要学。)最好是学啊,学了以后能知道我们守的什么样的出家戒律、在家戒律,里面有很多,包括发菩提心、菩萨戒都在守,而且我们也经常得到灌顶。《三戒论》里含摄了所有的显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戒。所以,《三戒论》特别重要。
我原来只翻译了《三戒论》一个比较简单的注释。其实有一部明朗大译师的《三戒论大疏》在藏地非常出名,但是翻译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没办法。1989年的时候,我去丹巴的一个寺院安居,当时学了明朗大师关于《三戒论》的注释,我也有这个传承。以前其他的大师每年都传讲明朗大师有关《三戒论》的注释,但我们这边……确实有些时候觉得这些论很好,但是又要翻译又要传讲的话,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没办法。还有第二世敦珠法王也有一个《三戒论》的注释,我记得那个注释里把十四条根本戒讲得特别广,不知道英文中有没有,有的话,你们也可以参考。关于我们经常讲的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注释里讲得特别通俗易懂。
这样的道理,包括今天讲的十四条或十三条事续部的戒律,我们都要看看,都要想一想,不是文字上过了就可以——我们对三宝有没有信心?我们对大乘有没有信心?我们会不会恭敬每一位上师、恭敬每一位道友?我们是不是经常以嗔恨心侮辱天尊?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大家要对照一下。这样以后,自己的戒律、行为得以清净;如果自己的行为得以清净,那就可能从密宗当中依靠本尊获得加持。因为戒律是一个人基本的规范原则,如果没有戒律,想在这个场合中得到主尊的加持、摄受恐怕很困难。就像一个人进入一所大学,大学里的所有纪律没办法守的话,那老师可能不一定给你讲很好的课程,连大学里基本的纪律都守不了的话,那就没办法。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进入密乘,密乘有密乘的戒律;如果我们进入菩萨乘,菩萨乘有菩萨乘的戒律,在这样的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如、智慧。
依靠这所有基础,其他无上密宗也是依靠这个基础,也能守护无上瑜伽续中所说的特殊戒,如果事续、行续的戒律守得很好,就像刚才所说的一样,别解脱戒守得好的话,菩萨戒也守得很好。并且也能守护应守的所有共同戒。应摄是指,能摄集,因此那个基础是所依。这个地方的词稍微有点难懂。意思是,其中那些所守的共同戒,应守的能守,应舍的能舍,这也是所有戒律的基础,或者基础是所依——这个基础是他们的所依。因为共同戒律,像前面讲到的别解脱戒、声闻乘的戒律,在守持这样的戒律下,应该守的都能守,应该摄持的都已经摄持在这里,所以成为一切戒律的基础或所依。
菩提心与三真如也是密宗所有见修的基础,因为略摄了无余所知,对于所有密宗瑜伽行者都尤为重要,因此稍加解说。
菩提心与三真如也是密宗所有见修的基础,刚才讲,事续部主要是依靠菩提心和真如来修行,安住于菩提心和三真如来修行,那这样的话,菩提心和三真如是所有密宗修行的基础,因为略摄了无余所知,密宗所有其他的知识都包括在这里面,对于所有密宗瑜伽行者都尤为重要,特别重要,因此稍加解说。荣索班智达说,你们不要打瞌睡,我再给你们好好地讲一下。
这次没有时间全部听,原来我在汉地一个医院里听了曲恰堪布当时讲《入大乘论》的磁带,他有时候说:“荣索,荣索,这些人都不听话怎么办哪?”(众笑)他就大声地喊。一般荣索班智达简称荣索。“荣索,荣索,你看现在这些人天天忙着世间八法,现在怎么办哪?”(师笑)好像荣索班智达在后面听着一样。“荣索!荣索!”
下面讲一下菩提心。
菩提心在此是指生起智慧大悲所摄的心。三真如是指自尊真如、本尊真如与持诵真如。自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轮回法的自性。本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涅槃法的法相。持诵真如是指汇集修行其方便的法相。所谓的自尊是指,没有以心分析之五蕴的意义,它的真如就是以三门而成为三种。
菩提心在此是指生起智慧大悲所摄的心。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说缘佛果的智慧和缘众生的大悲心所摄持的菩提心。任何一个密宗的教义中,以智慧摄持的菩提心都不能舍弃,这是第一个。
三真如是指自尊真如、本尊真如与持诵真如。有时候是四真如,加上静虑真如,静虑就是禅定的意思。自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轮回法的自性。自尊真如其实就是我们的五蕴,它摄集不清净的轮回的蕴界处。自尊真如就是我们自己,当然下面会讲,对自尊的定位有三种不同的宗派。本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涅槃法的法相。也就是说,一般事续部认为最清净的涅槃、最清净的成就、佛陀的坛城叫本尊真如,清净的真如。比如观世音菩萨叫本尊真如,我们凡夫人叫自尊真如,那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得到观音菩萨的果位,我要怎么办呢?通过持诵真如。持诵真如是指汇集修行其方便的法相。也就是说,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通过持诵真如,念咒语“嗡嘛呢巴美吽、嗡嘛呢巴美吽……”来获得他的果位。
《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讲事续部的时候,专门有一个四臂观音的修法:自己要观成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前面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然后我们一心一意祈祷,通过观音菩萨身口意的加持,让我们得到和清净的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的果位。这是一个很殊胜的修法。
我在想,我们大多数的人,看起来听的都是无上瑜伽的法,但是我们的分别念:本尊观音菩萨在那里,我在这里,他最好给我使劲加持,我就得到了很多的加持。所以,很多人很难做到把本尊和自己融为一体,可能大多数人与事续部比较相应。
以前因为有些人没有得到密宗的灌顶,《心性休息》讲到中间就没有讲下去。这次大家都得了这么多的灌顶,如果你们有些堪布、堪姆空的话——现在倒是有点困难,过一段时间,闭关之前,可以传一些事部、行部简单的修法。如果无上瑜伽的修法实在修不上去,可以观想金刚萨埵在自己前面、将观世音菩萨观想在自己前面……然后念诵心咒,拼命地忏悔,拼命地想获得加持,这样也是非常非常殊胜的修法。《心性休息》当中讲的是七字真言,“嗡嘛呢巴美吽舍”,有一个“舍”字。
现在大家在自己前面观想四臂观音,一起来念108遍观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嗡嘛呢巴美吽舍……”
这是修真如本尊,通过持诵,让自尊真如跟本尊真如融为一体,也就是相应。
所谓的自尊是指,没有以心分析之五蕴的意义,自尊,刚才讲了胜义清净的本尊,还有世俗显现的本尊,有两种。世俗显现的本尊,最后把本尊融入自己,或者自己得到本尊的果位;胜义本尊,实际上是真如本尊。自尊本尊显现上是没有以心分析的五蕴假合的概念,但实际上通过唯识宗、有部宗、中观宗的分析以后,最清净的、最实相的东西叫自尊真如,就是我的真如、我的根本意义。当然,虽然声闻宗和唯识宗、中观宗不承认所谓的真如,但是他们承认的最究竟的心的本来面目,我们这里说为是自尊真如。它的真如就是以三门而成为三种。三门,三种观点的意思,比如声闻宗的门。我们一般说门派,有入门的意思,不是身口意的意思。通过三门成为三种观点,那自尊真如按照声闻宗的观点怎么讲呢?现在荣索班智达又跑到前面的观点去了,他就反反复复地讲声闻、唯识这几个观点;我们对这个比较熟悉,我不用特别详细地说,但是在这里,连接词很重要。我们的自尊真如是什么呢?
根据声闻宗的观点,五蕴的这个聚合,以外道假立的我、我所、常、断等遍计而空,不应损减蕴界处的法相总法不存在,这就称为自尊真如。根据唯识宗的观点,五蕴的这个聚合的真如,不仅以我与我所而空,而且也以声闻抉择的所取能取而空,心与心所唯自证,它既不是任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任何法的能取,这就是它的真如。如果不为所取能取的分别所染,那么与佛陀无有差别。如果被二取染污,则与佛有别。根据中观宗的观点,蕴的这个聚合的真如,唯识宗抉所择的胜义中有无分别智慧也是空性,完全寂灭一切戏论,这就称为它的真如。
根据声闻宗的观点,五蕴的这个聚合,以外道假立的我、我所、常、断等这些遍计而空,没有的,不应损减蕴界处的法相总法不存在,在我们自己的我和我所空当中,总法也是不存在,这就称为自尊真如。大家都知道吧?按照声闻乘所说的,就是无我的空性。自尊真如真正的实相,或者就是两个极微——刹那和微尘,这是我们的自尊真如,因为是法的最究竟实相。
根据唯识宗的观点,刚才声闻宗承认的五蕴的这个聚合的真如,不仅以我与我所而空,而且也以声闻抉择的所取能取而空,他自己承认什么呢?心与心所唯自证,它既不是任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任何法的能取,这就是它的真如。二取空的、明了的圆成实,是自尊真如。唯识宗的观点是这样讲的。如果不为所取能取的分别所染,那么与佛陀无有差别。如果被二取染污,则与佛有别。唯识宗是这样承认的,他们的真如是这样的。
根据中观宗的观点,刚才唯识宗所承认的蕴的这个聚合的真如实际上也不合理,因为唯识宗抉所择的胜义中有无分别智慧——就是刚才说的圆成实也是空性,这个空性按照中观宗观察的时候,完全寂灭一切戏论,这就称为它的真如。
以上通过三个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的时候,真正所谓的我,外面显现上是以五蕴来空,外面显现上是以二取来空,外面显现上是以戏论来空,最后真正自己的本体原来是这样的真如。
以上三真如无论任何一种,都是承许本尊真如加持,誓言勇识观修,将智慧勇识观在前方,持诵而得到殊胜成就。本尊由于能饶益与超胜而称为本尊,就是佛陀。它的真如摄为八法六尊,其中八法是指:清净法界、无分别智慧、无二等持、有分别智慧、四种显现色之差别,共八种。四种显现色之差别是指,显现声、显现名、显现色、显现手印。本尊加持是指证悟本尊的清净法性、自尊的不清净法性二者自性无有差别,同样,修行与本尊的清净智慧自证及自尊不清净的心识自证二者也同样无二无别,了知显现为本尊的殊胜身语与显现自尊不殊胜的身语也是如此,依靠它而转变成本尊、观想成本尊,通过观修它而成就本尊,因此命名为本尊加持。
以上三真如无论任何一种,不管唯识宗的也好,还是中观宗的也好,或者声闻宗的也好,都是承许本尊真如加持,都可以承许本尊真如来给你加持。你的相续不管是无我也好、二取的空也好,或者戏论的空也好,这种真如可以通过本尊来加持。加持的时候,观修誓言本尊,将智慧本尊观在自己的前方,通过持诵的方式而得到殊胜成就。一般来讲,修这个法的话,全部是这样来修的。和刚才讲的一样,前面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把他当成智慧本尊,自己在他的面前观修誓言本尊——有时候自己观为一般庸俗的身体,有时候自己也观成一个本尊,但这种的话,有些是有的,有些自己观想(是本尊)是没有的。像这样,通过持诵、念咒语得到悉地。
本来想把这全部讲完的。应该能讲完,我们也没有其他的事。
本尊由于能饶益与超胜而称为本尊,就是佛陀。为什么叫本尊?利益众生,饶益我们;还有跟我们凡夫人的境界完全不同,超凡入圣,因为超胜而叫本尊。在这里也可以叫佛陀,或者菩萨,最究竟来讲,菩萨也是佛陀。它的真如摄为八法六尊,一般事续部的八法、六尊。其中八法是指:清净法界、无分别智慧、无二等持、有分别智慧——主要是指后得或者妙观察智,前面是从入定无分别的智慧来讲的、四种显现色之差别,共八种。四种显现色之差别是指,显现声、显现名、显现色、显现手印。显现声,一切的声音变成咒语的声音;显现名,所有的名相是诸佛菩萨的标帜,比如宝剑、莲花;显现色,所有的文字;显现手印,圣尊的手印或者他的身体。
刚才讲的六尊,一般事续当中有六种本尊,元朝的时候翻译的《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其中已经讲了六尊: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相等是为六。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空性本尊、文字本尊、声音本尊、色相本尊、手印本尊和标帜本尊。一般事续部也讲这六种本尊,其实这里是不同的表达。刚才的《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以前的翻译是《金刚摧灭续》,是一部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事续部的续部,这里面已经讲了六尊。其他的续部中也讲了事续部的六种部,最后得成就的,比如出世间的三部是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世间的三部是珍珠部、五娱夜叉部、凡间部。这些我们平常修得不多,所以大家不一定特别熟悉。
不管怎么样,本尊加持是指证悟本尊的清净法性、自尊的不清净法性二者自性无有差别,自己的不清净和本尊的清净,通过修行变成无二无别。同样,这里是了知与本尊无二无别而修行的意思。修行与本尊的清净智慧自证及自尊不清净的心识自证二者也同样无二无别,了知显现为本尊的殊胜身语与显现自尊不殊胜的身语也是如此,依靠它而转变成本尊、观想成本尊,通过观修它而成就本尊,因此命名为本尊加持。本尊加持,通过这样的观想,最后自己变成本尊,本尊真正融入自己的心相续。一般事续部经过十六世得到成就。
对于这样的意义,有些人诽谤说:“如果观修文字、手印与尊身等,那么这些只是对治的意义,是在修遍计法。”
文字一般代表语,手印代表意,尊身代表身体,这是本尊的身语意。如果你们观修这样的文字、手印、身相,那这些是对治的意义。他们说这是一种对治的意义,就像我们修不净观一样,是对治而言,实际上,本尊哪有清净的?自己哪有清净的?修密宗不需要这样的。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说,如果轮回的自性是不清净的,我们怎么观修也没有什么用;装满不净粪的瓶子,再怎么观想清净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基道果的一切法,如果本来不是清净的,你去观想也没有什么用。
下面给他这样的回答:
这是在积累了非常严重的业。思维自尊真如本性成立,思维本尊真如是遍计法,这就像愚者佩带装饰品,假宝珠作为装饰的核心而只将如意宝殊作为陪衬的装饰一样。本尊真如,所有密宗之理无不摄集于此,于此,只是摄受方式、加行方式、见解方式不同而已,恐繁不述。
这是在积累了非常严重的业。他说这样的说法积累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为什么呢?自己思维自尊真如本性成立,我们自己的轮回自性是不清净的、是成立的、是存在的;思维本尊真如是遍计法,是不存在的,那这是特别可怕的见解。轮回的本性是不清净的,没办法清净;本尊的观修,就和观不净观一样、观想骨锁一样,这是遍计——这样的观点就像愚者佩带装饰品,假宝珠作为装饰的核心而只将如意宝珠作为陪衬的装饰一样。这样装饰的话,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舍本逐末;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太愚痴了。所以,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如果你没有按照这样来观,又祈请本尊来给你加持,那这和密宗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是非常可怕的一种见解。
关于这些道理,希望大家好好学一学《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当中有很多关于显宗和密宗的见修行果特别殊胜的密钥,大概知道这些道理的时候,就知道密宗当中是怎么讲的、显宗当中是怎么讲的,其实这个很关键。
本尊真如,所有密宗之理无不摄集于此,这里所讲到的本尊真如,所有的密宗都讲这是一个清净的本尊。
这几个真如,在荣索班智达造的莲花生大师《窍诀见鬘论》的注释中讲得比较多。五月份的时候,我基本上是翻译完了,但是确实比较难懂,你们知道荣索班智达的表达方式是非常特殊的;再加上讲事续、行续的时候,实在是走不通,好像去了一个特别茂密的森林当中,不知道怎么走路一样。这里面这些真如讲得特别广。
意思是说,本尊真如不仅是事续部当中,所有密宗的道理在这个清净本尊当中都已经有了,只是看我们怎么理解而已。于此,只是摄受方式、加行方式、见解方式不同而已,摄受的方式,比如我们修完了以后,摄受的时候,一般外密把本尊送回清净刹土,但是无上瑜伽把本尊和自己融为一体。加行方式,当时融入迎请的时候,外密是本尊安住在自己的心间,走的时候也直接走了;但是我们无上密的这种加行方式或是安住方式与之不同,本来自己都是本尊,外面显现的本尊更加融入自己的身体。其实,外密和内密在观修本尊的时候,誓言本尊和智慧本尊都要会观想;但不同点是,无上密中,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只不过自己没有认识,因此依靠其他的缘起,迎请本尊再次融入自己的身体,是这么一回事;外密还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见解方式,因为见解不同,外密以兄弟、朋友、君臣、仆人的方式;但无上瑜伽,是水融入水这样的见解。所以,只是这些地方不同而已,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恐繁不述。最好再不要说了,我们都累了。(众笑)
如是宣说事续也是以外在之事宜与所作而离开总瑜伽误入歧途,以现行勤作而离大圆满误入歧途。
这是事部。
行续也以不舍所作而与事续同理。
事部和行部,就像声闻乘和缘觉乘,基本上一样,最后误入歧途没有差别。因为还是有一些勤作,包括离开了真如瑜伽等等,其他也是一样的,也是这样的一种观点、这样一种修法。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