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人性之辩 Back

【大学演讲】人性之辩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8-03-20

汉地历来对人性有不同的说法。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就像湍急的水,可以往东流,也可以往西流,同样,人依靠种种因缘,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跟桀纣一样,君子与小人一样,都是天生性恶。贤劣的差别,只是后天环境对人性的改造。


汉代思想家扬雄认为,人性本是善恶混合,修善则成为善人,修恶则成为恶人。


这三种观点,如果以智慧来分析,都不太合理。为什么呢?首先,用水来证明人没有本性,这个比喻很难成立。因为水向东或向西流淌,只是在讲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本性应该是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一样,是一种本质的东西,所以水流的比喻不太合理。


第二种认为人性恶,但可以变成善,这种说法也不对。所谓“本性”,应该是没办法改变的实体,如果真的是恶,又怎么可能变成善?灌输再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变成善人。


第三种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那么这种混合,是水乳交融变成一体呢,还是各自分开的?如果是分开的,就不叫混合;如果是一体的,本性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又是善又是恶?变成善人的时候,恶的成分到哪里去了?变成恶人的时候,善的本性又去了什么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说人性本无、本恶、善恶混合都不合理。合理的观点应该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用《三字经》来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来是善的,但因为受环境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习气各不相同。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而这些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就好比“恻隐之心”,你我都有,看见众生特别悲惨,自然会生起一种悲悯。“羞恶之心”就是知惭有愧,虽然环境的影响让有些人不懂惭愧,但只要是人,在某方面还是有底线的,跟动物不一样。“恭敬之心”,不管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是非之心”就是明了利害,懂得取舍。所以,仁义礼智,人人天生都有,并不是外境强加于我们的。


摘自佛教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湖南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