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原文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来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
有些人虽已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因此,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内心中对法要有所认知,否则,整天都依赖上师或道友提醒,自己却没有坚定的信心,最终会不会从佛教团体中退出也不好说。
尽管你皈入了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中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我以前在某地坐出租车时,问那个司机:“你信不信佛教?”他说:“信啊,我很信佛教。”我说:“怎么看得出来?”“你看,我车里挂着观音菩萨像,这说明我信佛。”我又问:“除了这个以外,你还有没有什么让我相信的?”“没别的了。反正我就是求观音保佑,所以是佛教徒。”从严格角度来讲,他并不是佛教徒,因为他连观音是神还是佛菩萨都不清楚,求观音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自己多载些客人,每天多赚一点钱。
世间上这类现象比较多,包括出家人中,可能也有混饭的。有些人在社会上遇到种种挫折后,才加入佛教群体,但他对佛陀没有敬仰、对轮回没有出离心,这种人是不是佛教徒呢?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人喜欢说“真理永远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名相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呢?如果是名相上的,那肯定不是真理。同样,名相上的佛教徒,也不是真实的佛教徒,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相续中,大小乘的信念并没有生起来。
原文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从小乘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当然,这种信念并不是口头说说,而要从内心中真正发起,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想早日脱离那种环境一样。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这样的意念,才算真正发起了出离心。
只要能通达轮回虚幻不实,不管是依靠上师的教言,还是其他善知识的威力,什么途径都可以。从前有位出家人,跟一个幻化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喝茶闲聊中,出家人对幻化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术,能表演一下吗?”幻化师不置可否,出去牵了一匹高头骏马,说:“你想要这匹马吗?我可以卖给你。”出家人一看,这马果然不错,忙问:“这么好的马,要卖多少钱?”(藏地很多出家人特别喜欢马,就像现在有些出家人特别喜欢车一样。)幻化师说:“你先骑一下试试马的好坏,然后再谈价钱。”出家人未加思索就骑上了马,幻化师把缰绳递给他,在马屁股上使劲一拍。马像箭一样冲了出去,跃过高山谷地、草原河堤,穿越千山万水,走了几天几夜,最后把他摔在了一个陌生的旷野上,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前方。
出家人跋山涉水,艰难地走出了旷野,来到了一个村庄。在这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他当过乞丐、做过仆人,受过许许多多苦,像狗一样流浪了许多日子。后来,他还俗和当地一位姑娘成家,生了三个儿女,在饱尝了无数担心和折磨后,孩子们被渐渐养育成人。没有想到,儿女稍大之后,个个都不孝顺,不听父母的话,令他非常苦恼。为了照顾家庭,他还不得不出去打猎,全然不顾痛苦和罪过。就在这样的岁月中,他渐渐变老了。
有一次,他照例上山去打猎。走了很久之后,在山坳里发现一头刚产下幼崽的母羚羊,身体十分虚弱、动弹不得。他非常无情地杀害了它们,然后以枪作为拐杖,一瘸一拐地背着羚羊尸体往家走。
走到家的河对岸时,小儿子看见他带着猎物回来,非常高兴,一边喊着爸爸,一边兴冲冲地跑过来,不慎一个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立刻就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哥哥、姐姐看见弟弟掉到河里,赶紧跳下去救,结果也被河水卷走。妻子目睹这一切,大哭大叫,不顾一切地跳进河里……眼看一家人转眼间都被河水冲走了,他伤心欲绝、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才清醒过来。他倚着枪想站起来,却又倒了下去。
就在这时,突然间他感觉像天亮般清醒过来,一看自己正在朋友家里,拿着一根棍子,倒伏在地。幻化师笑着对他说:“起来喝茶吧。”他爬起来,发现刚才倒的那杯茶还是热的。他感到十分惊讶,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竟然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和沧桑!他无法相信这一切,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回想这些幻觉带来的酸甜苦辣,他深深感到轮回毫无实义,生起了强烈的出离心,毅然抛开眼前的一切,一心一意隐入山中精进修行,最后成为伟大的开悟者。
拓展资料
古代的幻术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遥远,但是现代的幻术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所以,依靠幻化可以认识轮回的本性。我看很多道友到了城市以后,特别喜欢看电视,通过电视里的故事,他也许会认识到轮回的本性,也许反而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不管怎么样,相续中真正生起出离心时,对世间一切的一切,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美丽可爱的对境也好,绝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这是小乘最基本的要求。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师如意宝以前传《文殊大圆满》时讲过:皈依的含义,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投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你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始终觉得:“三宝是我终生的依怙,今后无论快乐、痛苦,我的一切全部交付您、委托您,除此之外也不依靠谁,唯一您才有能力救护我。”有了这样一种信念,然后向三宝诚心投降,就是所谓的皈依。
这种皈依的决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有些人皈依,只是办个证、取个名而已,稍微遇到一丁点违缘,随时可以舍弃三宝。这时候不要说皈依,连出家僧衣都可以脱掉,这是非常可怕的。
拉萨一带有位格鲁派的格西,叫阿旺彭措,被人们称为“兰仁巴”。他前几年刚圆寂了,留下的著作有好几本,我曾有幸拜读过,里面的内容很感人:1959年,他和七个弟子在一个山洞闭关时,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并关进大牢。于监狱做苦役时,领导命令他必须脱掉僧衣,但他坚决不肯,说:“我可以把命给你,可出家僧衣绝不会脱下。”到了六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红卫兵逼迫他带头烧佛经,他当众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做不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敢意志,实在令人钦佩。
而我们呢,现在过得快快乐乐时,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佛教徒,可是一旦遭遇违缘,那个时候还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呢?会不会想到:“只有三宝是我的依怙,纵然为此而付出生命,我也没有任何怨言。”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没有的话,就算你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看起来非常威严,别人也说这个和尚、这个法师、这个堪布很了不起,但你也不算是佛教徒。
有些居士特别虔诚,整天念经、磕头、放生,参与众多慈善事业,尽管这些也有功德,但若对三宝的信心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深入内心,那不一定是佛教徒。就像你在蚂蚁群前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它们也能种下善根,可它们算不算佛教徒呢?并不算。所以,说实话,在座有些道友可能不是佛教徒。虽然你剃了光头,在寺院出家多年,自认为不要说佛教徒,甚至还是大比丘,但遇到一些大违缘时,你若没有不舍三宝的念头,那不一定配得上“佛教徒”这个名称。
我平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要具足出离心;如果不具足出离心,对三宝的虔诚信心也一定要具足。假如这三者都没有,那你已超出了佛教的行列,可以说最基本的约束点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时时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或是一般的佛教徒?倘若连佛教徒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啊?说你是外道徒吧,你可能对外道也不懂,这样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外道徒,不伦不类的,只好属于另一种人类了。
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