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87课
1.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愿善我今速成熟,遣除十八种横死,
身康力壮韶华丰,如夏恒河无尽财,
无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诸所愿,
弘法利生大益成,使此人身具意义。
①回向暂时圆满应把握好分寸。
此处为了获得修行的顺缘而作暂时回向,不是为了享受五欲。我们在轮回中已经流转过无数次,曾做过欲界福报最大的天人——可以随心所欲享受各种五欲,寿命也比人类长久得多,可最后依然在轮回中不断流转。由此可见,如果仅仅回向没有与解脱挂钩的暂时圆满,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作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众生能够成就佛果。如果遇到了种种违缘,同时作究竟的佛果回向与遣除违缘的暂时回向也可以,只是要明白:作暂时回向是为了给自己的修行创造顺缘,保证自己的修行不夭折,而不是为了单纯享受五欲。
②正确看待财富。
佛教并非要求学佛的人不能有钱有权、有名声有地位,在外相上拥有这些是可以的,但内心不能耽执五欲,否则就会变成轮回之因,使我们无法出离。如果财富圆满,又没有吝啬之心,就能够做很多饶益众生之事,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只要发心是为利众,而不仅仅为求人天福报,这种行为都属于菩萨行。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不一定了知佛教,未必都能马上趋入佛门,给与众生现实的饶益,也是菩萨利众的方便。
【延伸】不应轻易评价他人的行为。
看到别人拼命求财,不要就认为他心里根本没有出离心。我们只看到了外相,并不了解他人心里的状态,而且修行人要修自心,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这种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杜绝,否则修行也上不去。
③具足暂时圆满的必要性。
大乘修行的根本是利众,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暂时的圆满有一定必要。比如从个人修行的角度而言,形象好看与否确实对个人修行功德的增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从利他角度而言,长相庄严、精神面貌比较好的人,确实容易吸引别人对佛法产生兴趣——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这些与学佛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形象太邋遢,虽然不会折损自己的功德,但是会折损别人的信心。
我们走的是大乘道,修行、发心是为了利众。在利益众生方面,如果对别人能有好的影响,可以多考虑一下;而对于个人得失,应以折损功德为底线,在不折损功德的前提下,要以随顺他人为主,不能一直固守自己的习惯,只顾自己的修行,而不管周围人的反应,如果每天都在发菩提心、修大乘道,却连随顺众生都做不到,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的行为要符合现代人的标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已经让别人生起反感、生起对佛法的排斥之心,就一定要自我反省。
④遣除偏堕的见解。
A.有些人说:“生病了没有关系,只要念药师佛,几天就能好。”
这句话会误导他人,如果几天后他的病没有好,会对三宝生邪见,这是讲者的过失。我们属于业报身,目前修力不高,而且还带着一种渴求之心,并没有大乘宏伟的发心与纯净的意乐,就期望通过念几句药师佛心咒把自己的业力消尽,不承受任何苦报,这是不合理的。其实,祈祷后病没有好,并非三宝没有加持力,而是缘于自己的业障深重,即便三宝的力量己达究竟,有些业报还是需要自己去承受,哪怕是重罪轻报也会有轻报的感受,因果规律并没有承许过一祈祷病马上就好。
B.有些人认为“既然祈祷佛菩萨之后业也需要自己去承受,干脆就不祈祷了”。
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观点。祈祷三宝肯定有功德,依靠三宝的加持力,通过念咒、忏悔(自己做或请僧众同时做皆可),内因外缘全部具足时,有些比较轻的业可能在当下就会消失殆尽;对于一些比较重的业,业能消到什么程度要看自己祈祷三宝的力度,剩余的业还是要自己承受,但是承受的程度可能会减轻。对于一些己经成熟的业,一般而言,都要连续五百世感受果报,或者现在感受的只是一个花报,后面还要到地狱中感受苦报。
祈祷三宝、念经、忏悔,虽然对于这一世已经成熟的业,在显现上不起作用,但可能会缩短感受业报的时间,也会遮止后续业果成熟的种子,如果通过三宝的加持令现在以种子形态存于阿赖耶识中的业消尽,那么后世就不再会感受苦报。
⑤将苦害转为道用。
“无魔怨害想正法”是缘于凡夫修行人的心力而进行的告诫,如果没有偿清宿债,就会受到怨敌、强盗的危害,这时如果自己容易生起嗔恨心,就会折损功德,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修行人要学会将苦害转为道用,如果心比较堪能,那这些违缘也不一定是坏事。有些人各方面福报都不错,方方面面都很顺利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傲慢心,这时顺缘就变成了修行的违缘。所以,快乐和痛苦到底是修行的顺缘还是违缘,要观待来看。
2.解释教证。
①《经庄严论》(唐译文)中云:“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
菩萨的悲心能够生出三种果:悲心本体可以使悲心更加稳固;悲心可以增长布施——看到可怜的众生愿意作布施,看到殊胜的对境愿意作供养,都是悲心所摄;以悲心所摄的布施可以增长财富,大乘菩萨发心非常纯净,并非为了增长财富而利益众生,但布施后福报自然会圆满。
以这三种果又可以出生三种乐:第一,以悲心为因产生爱生乐(慈爱众生的快乐)。第二,以布施为因可以产生摄生乐(摄受众生的快乐),给众生作布施后,众生会愿意听他讲,菩萨也会很欢喜,因为这时就有机会用佛法去饶益他们。第三,以财富为因可以产生资生乐,对众生进行财布施,让众生获得饱足,看到他们能够解除生活的困忧时,菩萨也会心满意足。
②《俱舍论》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佛陀的妙法可以分为两种——教法与证法。
持教法者以讲经说法的方式让众生明白法义。宽泛意义上讲,传播佛法(包括不亲自传讲)、把法流传给他人、介绍别人学佛、引导他人步入佛门、皈依三宝等都属于教法的范围。
按《俱舍论》的说法,我们相续中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乃至于一丝一毫的善心、精进、信心、意乐等都属于证法的范围。
佛法主要讲调心,外在的形象和仪式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每个人的相续当中既有教法也有证法,这就表明佛法还在住世。
3.理解原文。
①【(除教法和证法外)其他的规章制度、资具福分(建筑设施,敲鼓吹螺)等无论多么完善丰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建筑设施、塑佛像等当然有功德,因为我们必须依靠外在的三宝所依来引度众生,这也是佛法住世的表示,但要以让众生相续中能够留存教法和证法,起到引度众生获得解脱或者种下解脱种子的作用为前提,如果脱离教法和证法的含义(如讲闻、观修、行持、领悟正法等),仅仅建造佛像等,则只是外相上的行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
②【(如今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讲修的佛法,只是以贪嗔偏袒之心,犹如转轮子般没完没了的做许多冠冕堂皇的散乱事,并声称这就是佛教的所为。】
“冠冕堂皇的散乱事”指相续中没有教法与证法,只是带着凡夫人的烦恼在外相上作经忏等冠冕堂皇的佛事。
③【如世尊曾说:“我此甚深教,余者不可毁,非我似我(持我教之人)毁。”】
佛陀曾对阿难说过“未来有许多人以出家人的形象破坏如来的正法 ”,末法时期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多。作为在家居士,不应简别出家人的过失,而应观清净心,佛经中说:“诸在家人如狗的尸体一般,破戒的出家人则如大象的尸体一般。”在家人即便对破戒的出家人也要恭敬,我们学过坚誓狮子的公案(《藏传净土法》第68课),出家人守出家人的本分,在家人守在家人的本分,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保护佛法,“僧赞僧,则佛法兴”,在家人要把握不说出家人过失的原则,这也是让佛法长久住世的一个因。
4.善巧弘法利生。
①理性弘扬佛法。
弘法利生是每一个大乘佛子的本分和义务,我们需要有善巧,不要总是不管不顾,只要自己高兴就可以,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表面形式不重要,迷信思想不可取,要遮止过于狂热的言行,如果太自私,修持净土也会出障碍。我们一定要分清内外对境,在佛教徒内部可以讲“感受到三宝加持”这种话,但对外就不能过分强调这些,否则别人一听就可能觉得佛教是迷信,要多用现代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语言,别人希望得到的是事实,而非神乎其神的内容,我们要把握好传播佛法的分寸。
②深入浅出,因机施教。
高僧大德也是尽量用比较通俗的、接地气的、生活化的方式在接引众生。因为这样的方式不学佛的人也愿意听,听得懂而且很受用,在讲法过程中高僧大德并没有讲很多“你要学佛”、“你要皈依”的话,而是通过善巧方便来涉及一些佛菩萨的名号以及佛法的正确意义,在众生相续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要因机施教,和不学佛的人交流佛法要随顺一点、接地气一点,讲佛法道理的时候不要用很多“因果报应”等佛教术语,这样他们相对容易接受,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G26